灰色过膝袜的惊艳之美:打破搭配界限,创造无尽时尚风格
186 2025-01-07
长春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城市新生活》节目特别节目伪满皇宫博物院《文博之声1920:风尚逾百年》近期播出。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社会更迭变幻的年代。这一时期,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并逐渐替代农业文明,中国知识分子扛起新文化旗帜,社会新思想、新文化活跃。受现代工业文明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常生活与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穿着传统马褂长袍的同时,也穿起了西式服装,采购现代家具和配饰用品,吃西餐,开汽车,也兴起了一些新的休闲娱乐活动,弹钢琴、玩摄影、看电影、打高尔夫球、网球……192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流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体现了文化交融、新旧共存的特征。
在伪满皇宫博物院博物馆之眼艺术宫的地下二层展厅,正在展出《1920年代:风尚逾百年新媒体艺术展》,这一展览遴选了故宫博物院、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的与溥仪日常生活相关的文物珍品,全方位、鲜活、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国人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样态,其中,有几十件故宫博物院藏的珍贵文物首次面世,也包括了很多鲜见的影像、音像资料和文献等。让我们一起近距离、沉浸式的来体验一下这一展览吧。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一展览展出的背景,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在伪满皇宫博物院举办了博物馆之眼艺术宫揭幕仪式,它是伪满皇宫博物院为完善国家一级博物馆配套功能而建设的地宫式建筑。《1920年代:风尚逾百年新媒体艺术展》展览就在这充满艺术气息的博物馆之眼艺术宫举办了。
伪满皇宫博物院展览策划部主任李莉的介绍:“博物馆之眼艺术宫是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落成开馆的,总的建筑面积是16650平方米。这个建筑现在特别火,可以说成了长春新的网红打卡地了,许多观众慕名而来,在这里拍照打卡,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有独特的美感,而且因为展览有趣。
首先说建筑,它非常特别,是一个地下清水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建筑,地下两层,局部地下三层,最深的地方达到15.8米。它在顶部设计了三个突出地面的眼睛形状的穹顶,可以把地外的阳光引入地下,这也是“博物馆之眼”艺术宫名称的由来。
再说展览,地下二层有东西两个展厅。西展厅正在展出1920年代:风尚逾百年展览,东展厅正在展出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我院与昭陵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柳丝梅绽正芳菲——初唐女性生活掠影展。这两个展览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展览。初唐女性生活掠影展是传统的文物展,依托陶俑、壁画、墓志等精美珍贵的文物,观众可以了解初唐时期女性的生活样态,了解千年前的美与时尚。1920年代这个展览展现了百年的时尚,它是一个具有实验性质的探索性互动体验展,不仅有文物、图片,还有跨界艺术家作品、互动装置和新媒体展项。可以说立体鲜活地向观众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国人的生活样貌。
它的特点一是展览是我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策划的原创展览,许多影像、音像资料与文献、文物是首次面向观众展示的;二是在第四部分展示了现代艺术家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东方元素创作的现代艺术服饰作品,实现了与当代的对话,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三是展览尾声利用廊道空间策划了展外微展览“百年风尚·美好生活”,对话百年时尚,激发观众追求创意创新,更加热爱生活。这也是一个可以反向参观的展览,从当下走入历史,更有不同的观展体验。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可以引起我们很多反思的年代。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朋友们都知道,那个时代是个社会更迭变幻的年代,人们思想开放、勇敢迎接各种变革,包括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思想上的以及社会风尚的变革。反观百年后的今天,和那个年代有相似之处,也是处于世界局势变革的一个时期,但百年后的今天与那时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世界迈入信息社会,中国已崛起,不断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向着中国式现代化方向迈进,但100年前国人的那种敢想敢拼的勇敢精神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
最近也带不少博物馆同行参观了艺术宫展馆和展览,用同行们的话说,展馆高大上,展览与众不同,高科技体验互动很有趣,等等。
为了提升展览质量,我们也做了观众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观众满意度高达94%,为了让观众有更好地沉浸式观展体验,我院正在研发一些新的互动项目,展览被定位为新媒体艺术展,不仅有文物,更有许多AI互动项目,相信观众朋友们看后一定会感到非常震撼。为了回馈社会,艺术宫的两个展览目前都是免费面向公众开放的。在这里,我也诚挚地邀请社会各界朋友前来参观。”
李莉主任向我们的听众朋友介绍了艺术宫的展览目前都是免费面向公众开放的,这一展览比较完整、活态、生动地展示了1920年代的溥仪在北京、天津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审美情趣与社会风尚。
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殷小烽对这一展览意义的诠释:“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1920年代:风尚逾百年新媒体艺术展》,这一展览分为风格交融、风向地带、风行闲适和风采艺想四个部分。让我们从巨大眼镜的视角中穿越到百年之前,从万花筒中旋转中开出属于1920年代的美丽的花,感受1920年代传统与现代并存、东西方文化共融的多元之风,解锁风尚密码。”
冀萌是伪满皇宫博物院在展览策划部从事内容设计工作,她对这一展览的了解得很深入,来听听她的介绍:“风格是指具有独特于其他人的表现,行事作风等行为和观念。服饰,被称为人的第二皮肤,穿着打扮、搭配的变化是风格变化中最直接、最外显的表现,2020年代的我们,带着自己的风格,跟着风向,伴着风行,看看百年前的风尚,寻找当时流行的风格。
进入展厅看到的第一件文物是溥仪的辫子,剪辫子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是在紫禁城里,这可是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我们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位封建的代表,表示着他也接受了现代化的文明。
展览的顺序,表达的是以溥仪为例,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穿着风格的一个变化。首先他剪了辫发,传统的圆圆的瓜皮帽也不适合戴了,溥仪就顺势带起了西式的帽子,就如老照片看到的报童帽,圆顶软毡帽,高顶礼帽,还有英式礼帽等。再往下,是他在学习的时候被英文老师庄士敦发现他近视,所以就戴上了眼镜。根据《眼镜簿》的记载,溥仪共配了43副眼镜和墨镜。
服饰上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尤其是在1924年11月5日,他被逐出了紫禁城,到了天津时期,着传统的长袍马褂之外,更多穿着了西式的服装,有英式西装,还有3件套的服装,休闲西装,还有运动款的诺福克式外套。在结婚当天宴请外宾的时候,也是穿着着布雷泽式的西装,布雷泽式西装就像现在男士的结婚礼服一样的衣服。他也喜欢打高尔夫球,网球等运动,穿着1920年代打高尔夫球典型装束,也就是针织衫。当时流行的一种穿着方式就是针织衫外穿,还有他穿着灯笼裤。
他的妻子婉容在两人没结婚的时候,就是生活在中西风格交融的天津,观念、想法都比溥仪接受新事物更敏感一些,出了紫禁城,在天津时期,她也紧跟时尚的潮流风格穿搭,穿着倒大袖的旗袍,还有旗袍马甲,而且加入了自己设计理念制作衣服,还穿着西方的中式裙,半裙式套装,烫着欧美最流行的Bobo头,戴着钟式帽等。
衣服选择好了,搭配的首饰更是必不可少,美丽的旗袍上别着胸针,7寸的倒大袖旗袍上,7寸的袖口露出了自己的胳膊,戴上精致的手表,或搭配着手镯,手指上戴着宝石的戒指,溥仪也戴着怀表,拿着绅士的“文明棍”等。
从头到脚。他们的脚上穿着传统的靴子,也有西式的皮鞋。婉容穿着高跟鞋。溥仪是一米七六到一米七八的个子,他是43—45号的脚。婉容是满族,是不裹脚的,现在虽然文物的鞋子看起来脚很小,但是她的脚有35—36号,她是一米六三到一米六五的身高。婉容和溥仪,他俩的身高也是很符合,也是现在常说的男女标准搭配的身高。
1920年代的风格是由内而外,内在也应该更穿戴装扮好。1920年代流行的是三种芬芳,有香水,香粉和香烟。国产的,外国的,在国内均有销售。故宫保存的文物中的香水有铃兰花香,古龙香水,还有一种是甘草香味的香水。百年之后的现在,今天打开味道依然存留着。当时的香粉的味道也与现在的相差无几,有人说是一种痱子粉的味道。我们展出了一张婉容拿着粉扑正在拍香粉的一张照片,她的表情看起来很放松,表明这也是她的日常很平常的一种小事儿。就像溥仪自己说到的,他在天津去了惠罗公司,茂生洋行等这些外国的商店里买衣服,买钻石,把自己装扮成英国《老爷杂志》上的贵族模样。他外出的时候,穿着最讲究的英国料子的西装,领带上别着钻石的别针,衣服上有钻石的袖扣,手上戴着钻石的戒指,手提着文明棍儿,戴着蔡司眼镜,散发着各种香水的味道,比如说蜜丝佛陀的香水,现在也在流行古龙的香水,还有樟脑精的味道。
穿着风格上处处体现着多元,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也体现着溥走在着当时的文明的,现代化的道路。”
在《1920年代:风尚逾百年》展览的第一部分风格交融中,提到了1920年代,有着多变的穿衣风格,特别是将新式服装结构运用到传统袍服上,这样保留了传统,又穿着舒适。被称为“改良旗袍”,它象征着中国妇女的积极而进步的生活方式。
中国丝绸博物馆名誉馆长,国际博协执行委员会委员赵丰解读这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宫中的室内装饰都较为固定,处处体现出中式风格的典雅与封建皇权的森严,而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变迁,溥仪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新的事物,他的审美自然也发生了偏移,新奇的西洋家具及实用便捷的现代家用电器被引入宫中,成为了室内装饰的一部分。”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滕德永的介绍说:“长期以来,宫中的室内装饰都较为固定,处处体现出中式风格的典雅与封建皇权的森严,而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变迁,溥仪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新的事物,他的审美自然也发生了偏移,新奇的西洋家具及实用便捷的现代家用电器被引入宫中,成为了室内装饰的一部分。”
《1920年代:风尚逾百年新媒体艺术展》这一展览的第三部分是风行闲适,这里为大家呈现的是多样乐曲,溥仪年少时喜爱音乐,他曾每日学琴一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溥仪能用风琴或钢琴演奏一些简单的中西乐曲,他不但演奏别人的曲子,自己也作词谱曲。这里展示了溥仪和婉容谱写的曲子,伪满皇宫博物院通过重新创作将曲调还原出来供大家欣赏。
听众朋友,一定都想知道1920年代的人们与现在人在生活上有什么共同之处以及展览中有趣的点都有哪些吧?
下面就请伪满皇宫博物院展览策划部,同样是从事内容设计工作的安超蕊为我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1920年代,中西文化不断交流,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大城市,近代资本主义的新兴生活方式开始流行。我们现在的许多生活方式和习惯,也是在那个年代就开始成形。
比如用具方面,溥仪和婉容已经骑着自行车在宫里畅游,为了骑的自在,溥仪还下令把养心殿到御花园的门槛都砍掉;然后他们已经开始用柯达相机照相了,当时的相机已经出了便携款式,和现在相机的大小已经差不多了,在我们的展览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征集到的相机原件;婉容已经在储秀宫的浴室里用起了浴缸和淋浴器;我们现在人经常吃的冰淇淋、汽水也是在1920年代社会逐渐为国人知晓。
在翻阅资料时候,我还发现溥仪和他妻子、弟妹间的交流方式,也和现在人的说话习惯很相似,比如他们那时候觉得说英文很时尚,也爱中英文夹杂着说话,请庄士敦为自己起了个外国名字“Henry”,他的弟弟、妹和伴读,也都分别拥有各自的洋名,如二弟溥杰叫William、三妹韫颖叫Lily、伴读溥佳叫Arthur,结婚后又为皇后婉容取名Elizabeth,并且经常模仿庄士敦那种中英文夹杂的讲话方式,与他的同伴们交谈:“William,快给我把 Pencil(铅笔)削好,放在desk(桌子)上!”“Arthur, today(今天)下晌叫Lily他们来,hear(听)外国军乐!”在展览中我们也展示了婉容给文绣写得信,也是时不时夹几个英文单词,就很有趣。
展览中有趣的点:
我觉得一是展览中可以看到很多1920年代的风尚,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即复古又时髦的,虽然当时的科技发展不如现在,但是人们的创意也是很多的,甚至会让我感叹,当时的人很会玩,就像摄影,当时的人也喜欢拍肖像照,他们还流行拍一种分身照,就是通过照两张相再合为一张或者采用两次遮挡曝光的方式在一张照片里出现两个自己,在展览中也能看到溥仪的类似照片。除照片中的分身像形式外外,社会上还流行还有“二我”(分身为一大一小)、“求己”(分身为一主一仆)等分身拍照方式。
二是展览以溥仪为线索贯穿始终,作为一个刚刚接触新文化的少年人,他也和所有充满好奇心的少年人一样,做出的许多趣事和恶作剧,他刚在养心殿接上电话以后,就捋着电话本给陌生人打电话,也会和家人煲电话粥,吃西餐却成为一种时髦,品尝者多是为了追求新奇时尚,更有甚者,吃西餐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地位与品位格调的象征。溥仪也对西餐跃跃欲试,他曾叫太监到当时的六国饭店去购买西餐,结果将做西餐的厨师和大批材料并刀、叉、盆、碟之类,都应有尽有地带到宫里来,利用当时的‘御膳房’的炉灶做出了十几种足够几个人也吃不了的菜。初次接触芝士、西式的“乌龟汤”,溥仪感到难以下咽,但这次尝试开启了溥仪探索新奇饮食的大门。
总之,观众能从展览中既看到那个年代的潮流风尚,也能看到形象更立体的溥仪。”
展览在“风采艺想”部分设计了数十套结合1920年代中国元素的现代服饰,以服装为载体,让观众关注其背后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从而以正确导向促进古今对话、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沈阳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孟繁涛对此很有感触:“《1920年代:风尚逾百年新媒体艺术展》结合图片、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艺术家作品、专家访谈等展项,打造全觉体验的展览,体现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
下面来听听独立策展人,国家文物局专家库专家杨玲对这一展览的看法:
“伪满皇宫博物院举办这一展览是希望透过1920年代风尚的独特视角,对话当下与未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守正创新、追逐梦想,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听听伪满皇宫博物院院长王志强的解读:“举办这一展览是希望透过1920年代风尚的独特视角,对话当下与未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守正创新、追逐梦想,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走出两千年的皇权制度传统,面对近代西方社会运转模式,兼收并蓄。各种思想、文化、技术纷至沓来,流行、风尚也面貌一新。东西方审美的交融也成为1920年代最具特色的时代风尚。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以史为镜,可以促进东西方文明的理解;面向未来,我们将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多样文明共同进步和发展。
今天的《文博之声》节目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
编辑:韩宁
责任编辑:崔云鹏
监制:王丽茹
总监制:刘玢 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