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链子”不是东北人的专属,这么上台面的造型,真挺潮的
92 2025-01-03
红色记忆——马场
张承桂
经香山脚下陡崖村去马场,要经过北峪沟,从这里往右爬上一个山凹就看到马场那几户斑斑驳驳的老房子了。
不知道是谁喊起来“那就是马场”,大家不约而同朝前面看去 ,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豁然开朗,只见一个小村庄,在不远处呈现,疑惑、惊诧马上就挂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
是啊,竟在此地,发生了鲁中抗战历史上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马场惨案,不可思议!
马场惨案
1942年11月,驻有香山区、寨里区的区中队和鲁中工厂一部的马场村,被坏人告密于日寇丁家屋子据点。该据点遂联合大王庄据点和猪石槽据点的日伪军,于11月13日(农历10月初6)拂晓包围了马场村。在外扛活回家的冯玉水发现了敌情,立即回村向区中队和工厂的负责同志报告了情况,区中队、工厂和村中青壮年迅速撤到了村北山沟内,未遭受任何损失。但老、弱、妇、孺却被敌人堵于村内,遭到了惨无人道的刑讯和侮辱,村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同志和亲人,只字不吐。日寇恼羞成怒,遂用机枪进行扫射,打死了13位村民,而后又放火将全村31间房屋以及家具、柴草连同13位村民的尸体烧光,将当时只有5户人家,23口人的马场村化为一片废墟。
这便是骇人听闻的“马场惨案”。惨案,惨案。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暴行!
国仇家恨,我们每一个国人都不能忘记。
我们一行几个人第一次来到马场,见到的那对夫妻老人,就是上面说的冯玉水的儿子和儿媳。两位老人已经70多岁了。其父亲是马场惨案的幸存者,老人去世后,两位老人就坚持在山上,孩子们让他们下山他们也没有答应。主要的就是守着先人留下的一片天地,更重要的是向后人讲述马场惨案的真相,让人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来了,两个老人忙前忙后,搬凳让座,沏茶倒水,给我们忙活。两个老人真是太热情了。
冯老汉陪着我们喝着水,嘴里在慢慢述说惨案的一些细节。
“我父亲当时是在止凤村胡家油坊打工,好几天不回家了,那天回的家。因为路途远,所以就紧赶慢赶地沿着从温家庄金蚕寺到马场的山路回家。到了一个叫懒山的地方,因为爬山么就弓背弯腰向上攀爬,转弯处看到来的路上,就是远远的山下那边,有闪闪发光的反射光线刺激眼睛,定睛一看,那簇光线在太阳的光线照耀下,不断晃动,蜿蜒前行着。老爸停下来,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仔细一看,竟是一队鬼子在向这边移动,前面还有几个穿便衣的二鬼子带路。”
老冯继续说,父亲一看,知道是冲着马场来的,心想不好,得赶紧回村里报信。
想着,父亲就跳下石崖,沿着这条崎岖的山路跑将起来。说实在的,懒山就是不长东西叫懒,山高坡陡可是真正爬跑起来,也要费一点力气的。
“我父亲上气不接下气,爬过懒山,又快步跑过一片高原般的山路,这里因为是李本放马的地方,相比懒山好走了许多,可是距离马场还有好几里路啊!上上下下要好几个回合,父亲还是要跑啊,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报告村里,让军队趁早转移,特别是伤员好早一点脱离危险。”
看到马场了,可是还有好久的距离啊!父亲就边拼命跑边大声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
大概跑了2公里吧,看到正在站岗的八路军,父亲大声喊起来“快,快,鬼子来了,已经爬上懒山子了!快点走啊”
正是冯老爹的这个消息,救了驻扎在马场的几十号八路军战士和大批伤病员。战士们马上撤退,本来是掩护老百姓先撤的,可是这里的5户人家,都没有跟上军队走,也都不走。 这才发生了前面的那一幕惨案。
老冯说着说着,喝了一口茶水,变换着眼神看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脸上都那么凝重,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空气仿佛也都要凝固了。老人家停下来,是在回想什么,是在补充一下哪里说漏了,还是想起那些被戕害的乡亲,心里在难受。。。
老冯好长时间没有说上话来。
我这才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位老人,这个坚守马场几十年的老山人。
他叫冯00,是冯玉水的儿子。兄妹几个排行老二。因为家里生活拮据,没有上过一天学。就在这马场养牛放羊种庄稼。他高高的个子,身躯显瘦,双手长满厚厚的老茧,干活是一把好手。就这样几十年过来了。尝到了没有饭吃的滋味,也享受到了新时代小康生活的有滋有味。
老人家上穿半袖的旧衬衫,一个扣子掉了也没有缝补上,衣服侧调着。山里人看来也没有那些讲究,只要不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就心安理得了!
老人个子高,脸也狭长。前额发际线下,那几道皱纹,依稀看出老人的饱经沧桑。现在,皱纹依然紧缩着,眼睛迷离恍惚成两条横线。
说着,老人家婶子双手提着一个老铁壶,来给茶壶里续水。
“婶子,歇一歇,喝口水吧!
麻烦了!”同行的老魏招呼婶子。说着,拉过一个马扎让老人家坐下。
冯家婶子心直口快,话就有些多了起来。除了让我们喝茶,还介绍这里是用山泉水沏茶,这里水甘甜清冽,经年不干,沏的茶也好喝。
说话间,我们仿佛看到了两位老人的勤劳,看到了大山深处淳朴热情的天性。
婶子个子不高,圆圆的脸庞上两个眼睛犀利闪光。穿着一身黑蓝色衣服,尽管衣服有些旧了,可还是看出来老人家作为女人,是爱整洁的。正是这个看上去不显山露水的女人,操持的这个家,是这样的井井有条。
冯家婶子说“你们看吧,北屋土坯房的墙上,就有好多斑斑点点的坑,那就是鬼子枪打的。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房顶坏了我们就拾掇拾掇,可是这墙上这些枪眼都留着,就是让来的看看的。看看那些丧尽天良的日本鬼子干的好事儿!”原来,这个院子的北屋就是日本鬼子把村民关进去,放火烧,机枪突突的地方,墙上的弹洞一个连着一个,大小有几十上百个。
老人家说话像连珠炮一样一口气说完了,嘴唇一直在上下抖动,看出来老人家特别生气。心里在说,我们好好地在这大山深处,祖祖辈辈这样,碍着你日本鬼子啥事了,你们跑到这里来做这等祸害事。。。
是啊!对于日本鬼子的暴行我们一行无不从心里感到震惊和痛恨,同时我们一行的到来,是对逝去的人们的一种凭吊,更是对冯叔和冯婶的一种安慰。
马场.照嘴
其实,马场是照嘴的一个自然村。照嘴还有马家沟、东庄、毛洞圈,共五个自然村。
该村背依吊鼓山,南依温家庄村,西靠马场山,也叫回马岭,村东有一个石峡,常年流水不断,这个两面是刀削一样石壁构成的峡谷,像嘴一样朝向东方,经年累月流水潺潺,太阳一出来就照在这里,形成独有的一道风景,大家为了记住这个美丽的一瞬,便把村名叫照嘴。
这一次,我们一行便从照嘴村开始向马场进发的。
从大王庄镇政府西行5公里,便看到路右侧进村的柏油路边一块青石碑,上面阴刻着两个楷书大字“照嘴”。
车过村碑,再上一个黄土岭,前面就是整整齐齐的排房。看来村子不大,在山前的洼地里,也不那么显山露水,可像村名一样诗情画意,依山傍水。抬头一看,悬羊吊鼓山令我们愕然了,它就像一头黑色北极熊,魁梧彪悍,高昂着头颅,护佑着山脚下的村子。山上怪石林立,山势陡峭险峻,给人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
车子从村里穿过去,朝着马场方向开去。山路蜿蜒起伏,在悬羊吊鼓山前,三拐两弯,车子七上八下,终于在爬向回马岭的半道上抛锚了。
只有徒步攀爬了。
村支书景标,显得特别有信心,在前面打头阵,向导游一样把村里的故事向我们如数家珍。
1938年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山东,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共地下党为了深入敌后继续开展抗日斗争,在各地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其中,莱芜香山区共建立13个,照嘴村地下交通联络站是其中之一,站长由景锡莱担任,站址就设在他家中。照嘴村地下交通联络站在抗日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保护党员干部和当地百姓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寇连夜赶到照嘴村,对照嘴村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实施围剿。李元祯 、李元荣兄弟得知后,迅速报告给交通联络站的景锡莱。当时景锡莱等人正在他家中开会,得到消息后,景锡莱命令李元祯 、李元荣兄弟先从小路绕到毛洞子报信,要求拼死也要保住武器弹药。为了争取时间,景锡莱他们在村口就响起了枪声。敌人听见村口有枪声,鬼子蜂拥到村口。就这样,他们顺着河沟跑,在山林中甩掉了敌人,保证了八路军部队的安全,保住了武器弹药,为革命留下了火种。
照嘴村人流传着“飞人”刘传的故事。1942年冬季,敌人为了搜索在照嘴村毛洞圈,藏着的我军枪支、子弹和手榴弹等军用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包围照嘴村进行扫荡。鬼子在一次扫荡中抓住了该村的党员刘传学,当得知他是该村的八路军联络员时,鬼子将他拉到雪地里进行毒打,逼问八路军的枪支弹药藏放地点,鲜血染红雪地里,为了保存生命,刘传学假意投降,对敌人说:“枪在北山上的石洞里,我领你们去找。”敌人信以为真,便让刘传学带路往山里走。刘传学领着鬼子走到悬羊吊鼓山的山崖下,悬壁陡峭的山崖上有一个洞,由于大雪覆盖,难以往上走,刘传学便对敌人说:“枪在石涯上的石洞里,你们等着,我上去给你们拿。”敌人信以为真,可以帮他们找到武器了,便高兴地催促刘传学快去。为了防止敌人起疑心,刘传学便主动脱掉鞋袜,在大雪覆盖的山崖上赤脚攀爬,他到了洞口高声喊到:“枪找到了,就在这里面,我给你们扔下去。”话音刚落,山上的岩石便被掀了下来,然后他骂道:“舅子们,看老爷给你们枪。”石头翻下山崖摔得粉碎,轰隆巨响,下的敌人乱躲乱藏,趁慌乱之中,刘传学急忙脱下棉袄,扬手扔到山崖的乱枝上,然后迅速翻到另一个山头,慌乱中的鬼子们看到一个黑影在山崖上,便开枪射击,打了半天才发现是一件破棉袄,气急败坏的鬼子们一无所获的回去后怕被怪罪,便谎称毛洞圈有个“飞人”。
1943年春节,八路军香山区中队89人在毛洞圈村驻扎休整。西上古村大汉奸张x典到大王庄鬼子据点告密。正月初五凌晨,天刚蒙蒙亮,大王庄据点的鬼子召集了猪石槽、寨里等几个据点的鬼子和伪军300余人,企图偷袭消灭八路军香山区中队。当岗哨发现时,敌人已经到了东边的山岗上,情况万分危急,为了掩护我区中队89名八路军战士和30多名老百姓转移,时任八路军香山区中队副队长的刘传海向中队长景如礼请示,和哥哥刘传龙、弟弟刘传江商量后,决定由兄弟三人吸引鬼子来掩护部队和乡亲们转移。当区中队和村民安全转移到村北半山腰处毛洞子后,兄弟三人被鬼子汉奸团团包围,最后被活活杀害,惨状不能忍视。
一门两将军
“风水宝地,了不起的小山村,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景氏一门双将军,是值得我们全村人学习和标榜的,现在,两位将军都生活工作在北京。”
景书记不无自豪地说。
景学勤,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空军中将副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九、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景涛,空军少将军长,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阅兵中,担任空降兵战车方队领队;2019年 10月1日,担任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空军方队领队。今年建党100年又又出现在空军方队的将军领队中。
“向东走就是景将军的老宅了,我们看看去”。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老宅。
老宅坐落在村碑描述的“日出时阳光首先直射嘴部”的北面,处在一个河沟的北坡上,西面山沟的水在老宅前形成深潭,向东南的底洼地带流去。老宅的东面有一块空地广场,有一棵一搂粗的老槐树。太阳一出来透过大树的绿叶直射到老宅的房子上,照射在将军高大漂亮的大门楼上;房子南面湖水清澈、平静,像一面大铜镜,微风吹拂,粼粼波光,将阳光也反射到老宅的南厢房上,有一股紫气东来之感。西面的照嘴头,从山上留下来的清流形成一个小瀑布,从嘴口奔出,瀑布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仙人喷出的仙气,缥缈婀娜,和着清脆的水声,如入仙境。
这一门两将军就是上面提到的景锡莱之后,子景学勤,孙景涛。
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看看将军的老人吧!
景锡莱,1921年1月出生,山东省莱芜县大王庄公社照咀村人,1939年在金蚕寺抗日小学读书。1940年6月至1944年3月任地委交通站站长;1944年3月至1950年5月任莱北县香山区区委组织委员、沂源县张庄区区委书记;1950年5月至1953年9月任沂水地委组织部副科长、科长;1953年9月至1956年8月任山东省委组织部副处长;1956年8月至1958年9月任济宁地委组织部副部长;1958年9月至1965年7月先后任泗水县委第一书记,滕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县长,汶上县委书记;1965年7月至1970年3月任济宁专署副专员;1970年3月至1971年7月任济宁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副指挥;1971年7月至1978年7月任济宁地委常委,1973年12月至1978年7月兼任济宁地革委副主任,1978年7月兼任济宁行署副专员;1983年10月至1986年4月任济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86年12月离职休养。2009年10月,被中组部批准享受副省长级医疗待遇。1984年12月至2004年10月,先后任济宁市体育总会主席、济宁市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山东省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济宁市体育总会顾问。
2012年3月,老人家在济宁逝世,享年92岁高龄。
马场.金蚕寺
再次去马场,是在一个月以后的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这是第三次到马场了。这一次除了老魏,还有莱芜义工队吴勇队长。 此次前往,当然是和前一次一样,看看两位老人,做好义工的本分罢了。
这是一条有味道山路,红色小道,冒险闯关小道。我们在重走抗日之红色道路。
马场的魅力,不只是它具有的红色基因,更为重要的是这片红色沃土之所以成长发展的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
第一站要经过金蚕寺。这个坐落在照嘴村南的著名寺院,始建唐朝武周时期,除了佛事红火,更有近现代抗战时期所经历的重要事件,《红色记忆,金蚕寺》多有介绍,不再赘述。可它的连接纽带作用的确无可比拟,也不可替代。金蚕寺起义,金蚕寺抗日小学,金蚕寺抗日游击队,莱芜县国立高小都发生在这里。
前面提到的照嘴村老革命景锡莱,当年就在这里读书学习,并以此作为联络站,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奋争战斗过。
抗战时期许多泰山区委专属领导像廖荣标、高启云、黎玉、洪涛等领导在此工作开会,指导抗日活动。
期间省委派地下党员周美瑶同志以温家庄村北的金蚕寺为联络点,在香山一带组织和发动抗日武装,组建香山抗日游击队,而后参加了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1940年8月,莱芜县第一届参议员大会在温家庄(金蚕寺)召开。1939年,莱芜县委在温家庄金蚕寺成立了“莱芜县金蚕寺抗日高小”,陡崖村张云亭为校长。其中军政干部子弟和周边村庄的学生60多人。此期间,县委以金蚕寺青年学生为骨干,组建了“抗日文艺宣传队”。
这里一直流传着张梅亭续妙联的故事。
张梅亭(1859-1933),字雪安,莱芜市曹家庄人。清道光二十四年进士,任礼部主事,后辞官归里,曾受聘莱芜古赢民众学校教授古文。
清末民初,张梅亭为编撰《莱芜县志》,足迹踏遍了莱芜的山山水水。一天,他来到西北香山考察,这里山高峰险,香草丛丛,香气弥漫,流水潺潺,鸟鸣山幽,一派山青水秀的美丽景象,甚为高兴。
张梅亭察山脉,觅河源,一路艰辛察看,来到一个有200余户人家的金蚕寺南面温家庄村北头。这里有间破旧的小茶馆,有两位花甲老人正在饮茶谈古。
张梅亭饮茶歇足,闲听两位老人谈古道今。他品尝着从看山山上采集来的“野茶”,觉得比西湖龙井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沁香。偶一抬头,发现破墙上贴着一纸笔墨格外醒目,-:“香山无墨千秋画”,字体龙飞凤舞,刚劲有力,很有字画名家王羲之的气度,廖廖几笔把香山的独特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张梅亭赞不绝口,急忙唤过店主问道:“请问店家,墙上之字出自何人之手呀?”
店家笑脸相迎:“客爷,此乃一位秀才来游香山所作一联,困苦思无对,便把此联悬于小店,欲征求下联。可是,这里山道崎岖,往来者皆乡村野民,不识文墨。此联悬挂一年余竟无一人对出,客爷如有兴趣不妨一试。”
两位花甲老人听店家这么一说也不再谈古了,烧火加柴地说:“客爷,店家说得有理,您能否联对,也好让我等开开眼界,饱饱耳福。”
张梅亭听了,放下茶杯,拱手道:“既然如此,我来试试,献献丑了。”说着,他从随身带的背褡中取出笔、墨、纸、砚。店家急忙过来把砚磨墨。张梅亭铺好纸,醮足浓墨,略一沉思,大笔一挥,几个大字跃然纸上:“汶水有声万古琴。”
众人见了,都点首咂舌道:“妙!妙!‘香山无墨千秋画,汶水有声万古琴,’妙哉!先生果然满腹诗书,楹联对仗工整,有声有色独具匠心”。据说,经两位花甲老人的口传对联才完完整整地流传下来。
过了金蚕寺,开车不远就被迫停在山角路边上。山路坎坷不平,实在不能前行,只有靠两条腿了。
山势逐渐增加高度,我们的行动也渐渐开始变得吃力。义工队长吴勇当过兵体力好,冲在前面,看他行走昂首挺胸,两手提着重重的礼物也好像没有什么,一直前行着。。。 沿路山草逶迤,在微微山风的吹拂下,时而匍匐,时而挺立,扰乱了草丛中的蚂蚱等小动物都出动了,在我们的周边不断有它们的身影在跳跃、在窜动。不怕热的知了,乖子,使劲地扇动着翅膀,发出刺耳又熟悉的鸣叫。一对喜鹊从我们头顶飞过去,像没有发现我们一样,漫不经心地忽闪忽闪的黑色羽毛翅膀,在前面高高的岩石上停下来,面朝向我们三个“查查查”叫个不停,陌生人的到来,使它们感到了一些危险,是在向我们示威?在抗议?还是夹道欢迎?
漫长的一段山路,静悄悄从我们的身后溜走远去了,慢慢抬起的海拔高度,使我们都不堪重负了,大山深处的可怕的短暂寂静,连同事之间的喘气声音都那么好听清晰,这就告诉我们,已经进入了懒山附近的无人区。
现在看看懒山,已经不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懒山同日而语了!仰望山头,郁郁葱葱,苍松翠柏遮天蔽日浩瀚无垠,漫山遍野的柞树,刺槐,野生的火炬,松柏,浓浓的把山头包括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只有几块裸露的坚硬的石梁子上没有绿色覆盖,就像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光光的,雨后亮亮的,整体看起来斑斑驳驳,既有色彩,也有层次,显得山势不那么呆板。“懒山已经不懒了”我提醒一下。
那两位同行人像没有听到我说话一样,没有接茬说什么。其实,慢慢长路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应答了吧!
路在山林之间穿行。沿着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我们继续进发!
瞧瞧回头路,老魏拼尽力气喊起来“一览众山小啊!”,哈哈,爬累了也能调节心情。是啊!极目远望处,羊丘山,止凤山,丰山都被远远的甩在后面,也被重重的踩在了脚下。泰莱平原地区,新村镇鳞次栉比,目不暇接。口镇重工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依稀可辩。莱城那边,不断矗立起来的高楼林立,成排成行,好一派新时代靓丽风景!
三个人相视而笑。
说话的上气不接下气,接话的也照样力不从心,心照不宣了!
翻过懒山,山势变得平缓起来,就像来到了草原上。马场的痕迹渐渐呈现出来。古代人选择当放牧的场所,到此一走才感觉名不虚传!马场的地形就像五台山那样,是由周围高高的山峰托起的一片草原高地。
我小时候就经常来这里割草,捡柴,捉蝎子,逮长虫(蛇)。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我们一伙小朋友曾经留下了许多快乐和欢笑!捡柴是拉着竹制耙子在草地上转圈跑动,不一会耙子上就有满满的柴草,把柴草用力撸下来放在一起,这样,不断地拉耙,大家都在这广阔无边的草地上往来穿梭,不一会成堆的柴草就形成一个个小山包,个人用绳子捆起来,背在肩上哼着儿歌小曲就回家了!春天是捡柴还要逮蛇,这是一个有风险很刺激的项目。春暖花开蛇也惊蛰出动了。逮蛇要手里拿着一个棍子以防万一的。蛇是白拉线,体型细长,它的特点就是见到你就追你,如果你直线跑,蛇就一直撵出去。不能这样,这时候其他同伴会提醒你快拐弯,这时你会顺势向侧方一跳,蛇会傻傻地向前跑去了。哈哈,很有趣!可是不知道情况的,一直跑将而去就要出危险了。我们一伙知道这个问题,就在蛇追你的时候,往侧面一转,同时用手里的棍子按住那蛇,不好意思,蛇就算捉住了。这种蛇泡酒有很好的中药疗效,所以,人们趋之若鹜。现在还有人专门去做这种营生。
马场附近草场坡地上,这种蛇算作一种特产,很是难得。
在这茫茫草海的左侧,有一个仙家楼(实际在陡崖村的山上),也有美好的回忆和传说,这个有几块高大石块构成的石楼,足足有5米高,上面四块巨石组成一个立体阁楼,特别奇特惊险。小时候我多次去乘凉歇息玩耍,这里流传着狐仙在仙家楼的许多故事,以后再叙吧。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段路在无人区,的确来的人很少!这里也是叫做狼踪道的一条山路。第一次去马场,两位老人就说,如果一早出发去山下赶集,有时会遇到狼。马场人家出产的山货,就是靠这唯一的一条小道运到山外卖钱换回生活用品的,而这也只能推着独轮车。人迹罕至的山路,恐怕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最爱,不期而遇,看来在所难免啊!我亲身经历过一次陡崖村秋季围殴野狼的过程,霎是过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土地被分割成老和尚的百纳衣,种麦子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个体干活的村民,突然,一只野狼出现,田野里此起彼伏的喊杀声,警得狼四处躲藏,也根本无处藏身,最后被一个退伍老兵一锄头下去,一命呜呼!(以后再叙)。
这条山路具有传奇色彩,应该闯一闯,笔者非常愿意和你同行。因为此路从鲁中山区纵深一直向南延伸,从杨丘山西麓下河岭通往富庶的泰莱平原。这是食物和生命继续和延伸!所以,野狼有时也来凑热闹!
还是向着马场进发吧!还有一段路呢!
如果说从停车开始应该是在爬山,现在山势变缓,应该是走了啊!哦,我想起来了,当年冯玉水老人就是从这里跑将起来的啊!
那是一种怎样的跑啊!救命的跑,拼命的跑?不要命的跑?。。。。。
过了一处制高点就开始下坡了,我们三个人顿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刚刚从茂密的树林里钻出来,马上又进入了高大挺拔的松林中。阳光斑斑驳驳从树枝的间隙里漏下来,照射到地面上,光线明亮了许多,我们也仿佛重新迸发出力量,眼睛似乎有点不够应付的了。
看西北,高高的香山,独自傲立于崇山峻岭之中,我从小就对香山情有独钟,直到现在都要去爬山登顶瞻仰泰山奶奶行宫,赶一赶4月初8香山庙会;香山的魅力不止如此,更有随处可见的红色文化痕迹让你流连忘返,更别说香山是以香草芬芳(落叶兰花)而得名呢!
拔母崖就在眼前,它就像一座汉白玉雕龙卧坐在马场的正北方,要不是山体上一些皱褶处生长着的灌木丛生的植物,还真不能分辨拔母崖是山还是一座花岗岩卧虎藏龙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往右一拐,看到的是马场东面黑色山体,那就是悬羊吊鼓山。相比其它山头,它突兀,粗壮,和拔母崖一样都是一个整体的花岗岩主体,两者之间黑白分明,在夏天万山绿色的衬托下,真是醉了!还有,在两山之间,径直向南伸出的回马岭松青柏绿,在金蚕寺以北一个龙摆尾折向东方,把照嘴整个村庄包围在探出头来的吊鼓山前怀里。
在四条山沟交汇成的低矮凹陷处,几户人家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下来,已经几百年了。
这就是马场自然村了!
李本的传说
马场就是因为日本鬼子所制造的一场大灾难,引来了很多人们的到来并关注,特别是一些领导的高度重视。多年了,这个封闭的小山村也到不怎么寂寞。
其实,马场这个自然村,早在明朝就有一个叫李本的草头王在这里存在了。
民间传说中的李本,明朝人。据《嘉靖莱芜县志》载:“义人国朝李本,弘冶间岁荒,本捐粟八千石以赈饥,邻境州县赖以全活者甚众。圣旨表其门曰:仗义李本之家”。 据传,李本系枯河村人,其祖茔位于现寨里公社裴王村与断路头村之间,后来李本占山为王,被官府击败,本虽逃匿,但因犯有抄家灭族之罪,祖茔被官府掘成了北宽、中细、南尖的大
坑,形如葫芦,从此积水成湾,就取名为“葫芦头湾”,流传至今,遗址尚存。李村何时因何事造反史无可查。但在大王庄镇方圆几十公里范围之内却一直流传着他在方城崮一带占山为王的传说,称他为“草头王子李本”;并有许多地名由此而延传至今,不少遗址在方城崮周围拭目可见。海拔六百零一米的方城崮,是李本当年营盘所在地。现有地名“寨门”,系当年该营盘的出入口,那时关门研出的门转窝子尚清晰可辨。从此这个地方就以寨门而定名。寨门之上有“青石关”,是当年李部的一个防务关卡。附近村庄现在年长者,有的曾在此关多次拣到过铁锅碎片、制钱,并曾发现了不少砖、瓦、碗、盆等残骸;关西的一块巨石上尚刻有“二月十八日上山”字样,但无年号,据说为李本占山时所凿。方城崮前有“帐房屋子”、“李家坑”、“李官厅”等地名,前后左右互相连接,为李本当年的老营,在其附近尚有拴马石,舂米的石臼(青石关也有之)等。崮东南有“回马岭”,是训练兵马的地方。回马岭东南有村运粮石、车场子,传说系当年李本搬运粮草和停放粮车的场所,有定居者后,即以此定为村名,沿袭至今。方城崮南有一山,山势陡峭,林木郁郁,李本曾在此设兵布防。后官府发兵围剿李部,当李接到信息后,知力量悬殊过大,与官兵对垒,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为了摆脱困境,即在此山设了一计,保存了自己。当官兵临于山脚下时,见山上旗帜招展,刀枪隐隐,战鼓雷鸣,嘶喊声荡山谷,大有千军万马一泄而至之势,便安住阵角,摆定了以守待攻的陈容。谁知过了很长时间,只听山上鼓响、嘶鸣,但不见冲锋的迹象,令人迷惑不解。又过了一段时间,官兵才分遣兵力,将山四面围紧,然后一齐向山上攻去。到了山上一看一人皆无,才知中了李本的金蝉脱壳之计。原来李本为脱困境,虚张声势,将旗帜刀枪隐插于山林中,又将数百只大山羊缚住前腿挂于树上,下置以战鼓,羊后蹄乱蹬,击鼓如雷;急而嘶叫,令人寒粟。远而听之,确有千军万马厮杀之势。官兵们面面相觑,灰心丧气地拖枪拽戟下山去了。从此,山名就叫做“悬羊吊鼓山”。
李本计退官兵的佳话,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方城崮西北有山曰“仲家岭”,岭之阴有深谷隔绝南北之通,是非常险要之处。李本占山后,为防万一,就选定此处为退路,于深谷之上用布搭成桥梁,并派重兵防于深谷两边。李本摆下金蝉脱壳之计后,为保存力量,随即带领人马经仲家岭向北撤退。人马全部过完之后,于深谷北岸挥刀将布桥割断,扬长而去。当官兵追至于此时,只好望而却步。从那以后,人们给这个地方起名为“天桥子”,后经开凿石级,填平深谷方能通行。至今每天天桥子,仍使人望而生畏。
据传,自此之后,李本率部先后转战于河北、河南等地,最后到安徽时,人员已所剩无几,便在那里隐居了。
马场以北有一个地方叫拔母崖,与李本也有关。陡峭的“拔母崖”令人目眩。传说明末草头王李本被官军围困后,在吊鼓山以“悬羊吊鼓”之计,“金蝉脱壳”逃至此山崖下,其母亲无力上崖,李本用绳索将老母从山下拔上崖顶逃脱,故此处名“拔母崖”。
崖下有一泉,水自石隙中流出,旱不枯,涝不溢,因李本在此饮过马,后人叫“饮马泉”。北部石梁上有一锅形的“锅湾”,有山石排列如凳的“歇息台”,是李本率将士吃饭和休息的地方。
据说,李本在马场养马放牧供其使用,村子就是管理人员驻扎生活的地方。马场这个名字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还有一个故事和李本有关,那就是前面说到的马场东面的悬羊吊鼓山。 我们第二次去马场就是从吊鼓山下的照嘴村开始的。这里,吊鼓山是必经之路。
古文明.新农村
在从村子,爬吊鼓山,过回马岭前往马场的途中,景书记滔滔不绝,述说着这个小山村里的好多美妙动人传说和故事,同时也在憧憬规划着照嘴的明天和美好未来。
景书记指着东面黄土崖说,那是一个古墓群。现在泰山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件出土于照嘴村古物—— 梳篦。梳篦呈竖式长方形,梳齿纤长细密,梳背雕琢精美,因背部雕刻为龙凤纹状,故被称为龙凤梳。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照嘴村处于齐、鲁两国交界处,鲁国的骑兵营在此地驻扎,用村里老人的话来说,骑兵营当时驻扎在照嘴村东南处的洼地部分,负责守卫鲁国的边疆,鲁国灭亡时,这个骑兵营曾进行了长达三日三夜的攻据战,战败以后,留下了一小支骑兵部不知去向。
20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照嘴村整平土地时,偶然发现了一古墓,虽规格不大,但年代些许久远,经过专家的实地勘测,发现这个古墓附近有一个古墓群,与刚开始发现的古墓相比,这些古墓显然是身份低微的随从侍卫墓葬,通过进一步的开采,在第一个古墓中出土了现在展存的“龙凤梳”, 龙凤梳的古墓应该是兵营中骑兵将军的墓葬。
在自然村毛洞圈,还有抗战时期泰山时报社旧址,以及战时领导、战士们开会藏匿休息的山洞等等!
景书记规划着未来,指着将军故居说,将在这前面湖水流出的地方建上一座小桥,让参观的人通行,东北面再加固起来,砌成台阶式的护坡,供人们垂钓,绿化小广场,构成一个小公园,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景点。
景彪书记对未来信心满满。 这位个子不高,40岁上下年富力强的支书,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对照嘴村未来憧憬,胸有成竹。
“春节我们走访看望老将军,将军曾经告诫我们要两袖清风,为民造福,为了鼓励我们还为我赠书题词勉励。啊呀,那一代人真的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好好学习啊!”
“我们村被列为山东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下一步我们村确实要继续抓好党建,从办好合作社方面入手,在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方面下功夫。
“将组织优势和生产优势叠加互补,叫响‘照嘴红’花椒品牌,推进村级增收、巩固脱贫成效,实现农民致富、农村增收、农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
“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其旅游优势,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事项,去年,我们已经把照嘴大村到马场的进村山路作为重点项目,上报给上级部门,力争建成抗日小道;把一门两将军作为照嘴村的一张靓丽名片,向全村乃至济南全域推介,并把将军旧居,家藏等等作为党性教育的前沿阵地。*
听着景书记的话,我仿佛看到了照嘴未来新农村的模样,仿佛听到了照嘴村人在歌唱:我们走在大路上。。。,仿佛见到了齐鲁香山脚下,一个山清水秀,家和人美,人杰地灵的小山庄,新农村照嘴带领着几个小弟兄,马场、马家沟、毛洞圈,沿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阔步前进!
可以预见,不几年,香山脚下,现代化新农村照嘴会令人刮目相看!
20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