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束复原小组藏在古人衣橱里的秘密正在被揭开

147小编 68 2024-12-31

刘帅(左)和周方 身着自己复原的古代服装

池文汇在团队中 担任文献组组长

敦煌莫高窟第231窟供养人阴嘉政之母

阴母服饰复原

西汉初期仕女装束

西汉晚期至新莽时代的士人装束

传统手工绞缬制作

生丝锤炼

古人穿衣也追赶时尚潮流?从发型、妆面到服饰,古人的穿搭法则是什么?历代服饰之间是否存在一脉相承的逻辑?走进博物馆里的服饰展,或者追一出大热历史剧,华美的服装是否也吸引了你的注意?

近些年,古代装束悄然流行起来,编织在华袍里的文化脉络受到人们的关注。15年前,上海有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考察史料典籍和文物书画,买来缝纫机和面料,自己动手缝制古人的衣服,并为自己取名“中国装束复原小组”。15年来,小组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壮大到受邀参加外交部活动、举办装束复原大秀,复原出数百套从先秦至明清的古人装束。跟随他们的摸索,藏在古人衣橱里的秘密正在被揭开。

如果古人穿越回今天,也会认出这就是自己的衣服

一个女人手捧香炉,发髻高耸,插有梳栉和多只花朵,左右横簪对钗。她的目光向下,上身着朱色团花衫子,下穿蓝色莲瓣纹长裙,搭配色泽清透的帔子,这个端庄肃穆的形象还原了唐文宗时期敦煌洞窟供养人阴嘉政之母的形象。

在敦煌莫高窟第231窟的壁画上,阴母所穿的莲瓣纹长裙,造型精美,为这个时期仅见。这件特别的服饰成功引起了装束复原小组的注意,他们从考证资料、确定服装形制开始,再到选材、设计、制作,最终将模特的定妆照发布在社交媒体上,配合史料解说呈现给大家。

翻看装束复原小组的作品集时不难发现,服装虽然色泽搭配和谐,但色调并不艳丽,甚至带了点“脏脏”的氛围感。不少网友好奇,难道是没修图?其实这种古香古色的质感,是天然的染料和面料共同形成的效果,使用古法,也是十多年来装束复原小组工作时坚持的原则。

在没有化学染料的时代,人们利用桑蚕丝等原料纺纱织布,加以天然的草木为衣料着色。在成衣工厂批量制衣的今天,仍然以传统的方法手工制衣,不仅费时费工,也增加了成本预算。“但是这么做效果是最好的。”团队创始人刘帅笑了起来,重复着这句话。“不这样做,就达不到复原的效果了。”他说,团队在负担得起成本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把细节做好。

在负责史料研究的核心成员周方看来,审美上的诉求是团队做复原时关注的重点。在古人生活的时代,每个人的衣服都是高度定制化的,复原小组希望:“如果古人穿越回到今天,也会认出来这就是自己的衣服。如果现代人穿着这身衣服回到古代,古人也不会起疑,甚至觉得这套制作精良的衣服,就是心中的完美。”

小组成员在复原服饰的同时,也追求一种古典气质的整体展现。他们的作品中,人物的妆容、发饰、神态都融为一体,古人仿佛从画卷上走了下来。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严密的史料考证是第一步,之后他们通过美学设计,结合人物特质,复原了一系列古人生活周边,这些“副线业务”涉猎广泛,大到家具、摆件,小到钗环配饰,还有极具时代特色的舞乐,一应俱全。

想要呈现古人的精气神,模特尤为重要,为了挑选出能衬托服装年代感的模特,装束复原小组还举办过几场“选秀”。他们在网上发布征集令,邀请有兴趣的网友参与线下面试,成功入围就能体验一场一日“穿越之旅”。刘帅回忆,在上海的招募现场来了500多个人,但一整天的面试下来,最终只有38人入选。刘帅说,有的模特形象气质都很出色,能很好地衬托出服装剪裁,但很多现代人头发太短了,无法配合假发做出适当的发型,只能遗憾落选。

一群年轻人,打造一片古人生活的小天地

年关将近,刘帅的工作更加繁忙了,常常深夜还在加班。他形容自己“从行政上的大小事到服装设计都得管”。几经周折,我们完成对刘帅的线上采访时,已经临近凌晨一点,他却说还不能睡觉,有点事情没做完。从大学时就加入服装复原的兴趣小组算起,15年的时间里,他仍然保持着对这一行最初的冲劲。

2007年时,还在上大学的刘帅就已经对古代服饰感兴趣了,他联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在外面租了房子,买来缝纫机和布料,成立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室,随心所欲地制作喜欢的汉服。虽然当时工作室的规模不大,但刘帅已经有意识地查阅文献和考古资料,以“复原”的观点制衣。

毕业之后,因为家庭的关系,刘帅从老家河南来到了上海,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包括周方在内的一众主创,正式把服装复原作为自己的工作。

最近几年,中国装束复原小组的名头响亮起来,他们受到外交部邀请,在中日韩贤人会议中,向国际友人展示传统中国汉服。他们也曾多次与博物馆合作,受邀到各个高校宣讲,登上了各大卫视的综艺栏目,举办了服装大秀,甚至还开起了淘宝店。团队也从最初只有几名核心成员,发展到拥有20多名主创的大团队,除了设立于上海的工作室,还在山东、上海和苏州分别有了合作的制衣工厂。工厂以主创们的复原成品为样板,批量生产服装,供应给淘宝店和其他合作项目。

1986年出生的刘帅,是个妥妥的“80后”,小时候看过的古装剧、连环画,让他对古人的穿搭印象深刻。兴趣的驱使下,他“半路出家”自学起了服装设计。他说自己也喜欢年轻人流行的东西,但这和喜爱传统文化并不冲突。而且,服装复原这个圈子看起来不大,进去之后发现小伙伴也不少,工作也让他认识了不少朋友。

我们询问刘帅,在和同行的交流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他说要想一下,“怎么叫做有趣呢?其实就是认识了,就像你认识了我一样,就认识了。”说完他就笑了起来。刘帅的话不多,只有在谈到服装时,才多说上一两句。他说,其实生活就是这么平淡无奇,没有那么多的惊涛骇浪需要面对。于是他一个转身,安静地投身到复原服装的世界里。

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担任老师的周方,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染织史论研究专业,在团队中负责史料处理的相关工作。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周方在学校纺织博物馆的活动中认识了刘帅,并在2015年时正式加入了装束复原小组。在周方看来,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装束复原小组形成了一种频率上的共振,帮助她把学术上的研究和实践性工作结合起来。

团队中的文献组组长池文汇则是通过网络论坛认识了刘帅,“年头太久了,都忘了是什么论坛。”刘帅说。目前,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涵盖了服装史、服装设计、考古、美术、中文、博物馆学等等,这群年轻人聚在一起,打造一片古人生活的小天地。

为复原一件魏晋南朝时贵族妇女的袿衣,他们花费了近三年时间

能以复原服装为职业,刘帅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刚入行几年就赶上了传统文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国人愿意关注古典文化,帮助他的事业很快就步入了正轨。他说自己唯一踩过的坑,就是那些复原得不够完美的服装。“有时候大家觉得挺好看的,但我自己的要求更高。”选料、色彩、工艺,甚至某个配饰,刘帅在意每个微小的细节,他觉得自己算是个完美主义者。

手工复原一件衣服耗时耗力,比如一件全手工的魏晋襦裙,需要花费两名师傅半年的时间裁剪、缝纫,但团队仍愿意下功夫,把一件衣服做到满意为止。执着、坚持、抠细节,是团队所有人坚持的理念。为了复原出一件魏晋南朝时贵族妇女穿着的袿衣,他们花费了近三年的时间,经历过无数次的推倒重来。袿衣曾在著名的《洛神赋图》中出现,但由于文献记载不成系统,且没有实物出土,给复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整理书面材料,去博物馆、考古现场参观学习,探访相关领域的专家,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周方把复原袿衣和自己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现有关于袿衣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于袿衣上‘纖’与‘髾’的阐释中,缺乏对于袿衣起源、发展及形制演变的论述。”周方在2018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了研究盲点为复原工作带来的困难。

随着资料的不断更新和制衣过程中的数次试错,袿衣复原终于小有所成。刘帅告诉我们,历时近三年的袿衣复原,在近期制作出了最为满意的版本,他们会带着这件衣服在过年期间登上央视和大家见面。

复原过程中,周方有关袿衣的发现也为此后的服饰研究提供了基础,在中国知网上,她发表的两篇与袿衣有关的论文,都获得了之后学者的引用。在进行复原工作的同时,小组成员合力,将复原成果总结成书,陆续出版了《汉晋衣裳》《中国妆束》两本专业书籍。

什么样的服装值得被复原出来?除了选择团队成员感兴趣的、具有代表性的服装之外,填补空缺也十分重要。池文汇告诉我们,唐以前服饰史的资料相对匮乏,宋以后才有较为丰富的考古实物。目前,复原小组针对战国、汉、宋时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作品,近期他们将目光转向明代,在拉长复原时间轴的同时,填空式地解决疑难杂症。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些制衣方式在今天已经很难完全复制,但复原小组并不纠结于此。“我们要做到外观上无限接近,注重裁剪上的工艺研究,虽然无法做到自己养蚕、缫丝,从每一根纱线的工艺开始复原,但可以尽力寻找到和认知匹配的面料,从色彩搭配上形成美观的效果。”周方说。

古人也有潮流,服饰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池文汇在装束复原团队中担任文献组的组长,在她看来,历代服装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我们能看到的很多服饰研究都是断代的,这里对于服饰史的理解是一个朝代的截面。”装束复原小组则希望以完整的脉络研究服饰的演变历程。

池文汇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前者就如同把一条鱼切成鱼段,展示横向的肌理。我们关注这条鱼整个的筋骨,比如它流线型的身体上,如何长出鱼鳍和鱼尾。”

想探寻古人服饰文化变迁的脉络,一条腰带中就暗藏着玄机。池文汇总结道,“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人们穿着长衣袍服,将腰带系在臀部,位置很低,在当时的审美倾向之下,腰线低显得人上身修长,跪坐时挺拔伟岸,同时也配合了人们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

“到了新莽时期,腰线一下子就升高了,最高者及至腋下。高腰线使人们的下肢活动不再受限,该时代大量表现人物下肢动作的壁画,反映出审美风潮的变化。东汉到魏晋时,腰线回归中部,人们的审美开始追求上下均衡,上衣和下摆呈现飘逸的蝴蝶型。随后到南北朝时,腰线再度升高,伴随衣领的敞开。”

服装造型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汉朝时系着低腰带席地而坐的汉人,到唐朝时已经适应了高坐具,因此便于下肢活动的服装被大众所接受,例如唐代女性穿着的衫裙,衣袋就系在腋下。从审美风向、生活习惯和文化变迁了解服装的流变,可以看出汉文化中服饰发展一脉相承的逻辑。

与服装同时发展演变的,还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服饰、发型、妆容的搭配,它们共同展现了古人审美上的一致性与时代文化的协调性。西汉早期人梳垂髻,大多画着细长眉,形象温婉,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东汉时流行起来的粗眉,伴随着妇女的垂髻变为高髻,服装腰线升高,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积极和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

池文汇说,古人也有自己的时尚穿搭风向标,东汉有名的《城中谣》,就记录了古人追赶时尚潮流的故事。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当京城流行高发髻、长眉毛和宽大袖口的时候,四方的妇女也在穿搭风格上争相模仿。虽然这首诙谐的民谣隐含了讽刺的意味,但仍然揭开了一个时代的时尚密码。

古风吸粉,流量能带给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近些年,卖汉服的淘宝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头,走在路上也偶尔能与身着汉服的人偶遇,汉服成为当下很有流量的热门话题。中国装束复原小组并不排斥让服装复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流量能带给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多的关注。

2019年时,池文汇带着四套极具话题性的复原装束,登上了央视综艺《开门大吉》,让四位历史上著名的女性人物穿越到舞台前。少女时期的杨贵妃,额头上饰有花钿,展现云鬓花颜的绝代风华。因与陆游的爱情故事而闻名的唐琬,画有宋代哀婉的“愁眉”。秦宣太后芈八子,身着楚国贵族袍服,正是孙俪饰演的大女主芈月的历史原型。小乔脸上点缀有当时流行的面靥,与林志玲在电影中呈现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复原小组结合历史典故和热门影视剧复原服装,把更多人的目光吸引过来。

最近几年,不少明星都穿上了装束复原小组的作品,打扮成宋代仕女造型的刘诗诗登上央视中秋晚会;郑云龙以一套穿搭呈现诗仙李白的经典形象;娄艺潇在北京时装周中还原初唐时麦积山石窟供养人的形象,穿着大袖襦裙亮相。

除了明星“带货”,复原小组自己策划的古装秀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如同世界知名时装秀场的T台,身着各朝代服饰的仕女、士人缓缓走出,讲述中华浩瀚历史长河中衣袂翩翩的故事。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原定两年举办一次的复原秀受阻,但刘帅仍然在谋划着之后要带哪些作品和大家见面。

在社交媒体上,团队展示的新莽时期男装备受好评,网友称赞“get到了秦汉男人的美”“原汁原味的华夏风”。也有人以此为对比,表示古装偶像剧中的服饰形象太不专业了。

周方却对此抱有开放包容的态度,“购买一套考究的古代服装价格不菲,对此有兴趣的学生并不一定有财力。”培养年轻人对传统服饰的爱好,让更多有兴趣了解古代服饰和传统文化的人入门才是最重要的。

“听说现在明粉特别多?”周方注意到,近些年在大学校园中或者公园里,穿着宋代和明代古装拍照的年轻人明显多了起来。她说,现在的孩子开眼界早,在跨文化的对比中形成自身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也在这样的潮流中迎来了一波“知识复兴”。

最近,小组针对明代经典服装的复原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他们期待尽快让作品和大家见面。在未来,小组成员仍希望查漏补缺,复原出有看点、有难点的传统服饰。本版文/武冰聪

供图/中国装束复原小组

上一篇: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阔腿裤、短大衣,魏晋南北朝就已经流行了
下一篇: 秋冬极简风穿搭才是顶流,演绎不费力的高级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