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探究服饰背后的历史密码

佚名 108 2022-09-22

从艺术人类学角度解读梭戛苗族服饰符号意义,

探究古老民族的生存状态,

让时代的人文精神展现民族文化瑰宝的永久魅力!

从事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差不多是我走上艺术人类学之路的开端,当时本着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解剖一只麻雀”研究方法,想对梭戛生态博物馆的苗族服饰进行一个详细的文化分析,这也是十多年前撰写我的第一本关于苗族服饰文化的著作的初衷。那本《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除了对于梭戛苗族的族源历史结合现实的考据之外,将研究对象主要锁定为艺术本体与艺术主体两个部分。艺术本体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对服饰构造变迁、刺绣与蜡染制作、纹饰的符号系统等方面进行梳理以及阐释;在艺术主体的部分则围绕服饰制作主体的仪式以及生活状态、与外界的交流状况、服饰制作主体因经济环境变迁带来的不同体会等方面展开。在针对第一手材料的分析中,主要运用的是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探讨服饰的一些基本功能,例如审美功能、遮体保暖功能以及标识的功能等;从整体的视角对于生态环境、新媒体应用、游客来访等角度去探讨服饰文化的交融以及影响;对梭戛苗族的刺绣蜡染等工艺进行了记录与描述;用符号研究的方法对服饰纹样进行文化阐释;用总结与归纳的方法对民族服饰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总结。此外,那本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对女性的关照,我作为女性,此前从未注意到社会中性别分工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对苗族服饰的制作主体——女性的长期近距离观察中,发现人们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会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价值观,这种观念又极强地约束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而行为又构建了社会与文化。对于服饰制作主体的关照与反思也可以促进我们思考当前主流社会中社会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是对此前研究工作的一个延续和阶段性总结中国服饰杂志,将前期初级田野的研究升级为综合性理论研究,从而超越基础资料性质的田野民族志。不过在当初的研究中,有两个部分至今仍是保有价值的,即关于服饰符号文化阐释部分以及对民族服饰发展一般规律的总结,所以这两个部分的基本原样保存在本书中。同时,本书也增加了两个新的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即服装配饰与人生阈限的关系探讨,以及传统服饰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探讨。

其中,服饰与人生阈限的探讨不再采用“解剖一只麻雀”的方法,而是用显微镜观看每个“细胞”,然后发现其与人生阶段的深层次关系问题。我想,这也属于结构功能论角度的研究吧。传统服饰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探讨则结合了对于梭戛苗族古歌的破译,对于传统民族服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结合现代教育进行对比,提出了传统艺术教育的合理性与融合性。这两方面的研究都让我重新认识了民族服饰对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关于视角与研究方法,本书也有了一些改变。在《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由于之前不知服饰对于人类社会如此重要,民族服饰竟然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所以当时对梭戛苗族的研究更多是小心翼翼的细致探索。但是在本书中,我更多采用了历史的角度与深描性质的方法,把苗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放到中华民族历史中去思考,民族服饰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线的,必然是在一个大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就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服饰同样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有着产生、发展、衰退与消亡的过程。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采用了阐释人类学中深描的研究方法,并采用了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于服饰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我想,我使用的研究方法或许“过时”,不过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却是独创性的,也希望这些细致的探讨能够为本土性的民族艺术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这些陆续的“升级”工作用了大概10年的时间,到了这本书交稿的时候,由于水平有限,可能还有不少纰漏和不足,肯请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安丽哲

2021年7月于北京

图书简介

该著作运用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角度与视野,以梭戛苗族的民族服饰为个案,结合经济学,民俗学,艺术学,教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各个有机部分之间的关系,民族服饰发展的当代微观史,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服饰纹样艺术的文化功能与表征等方面进行深度解读与分析,为艺术学理论以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与现代化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安丽哲,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中国服饰杂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自2009年起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曾参与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等,并主持了“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思潮与田野”等部级项目。曾多次前往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田野考察,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经验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国内外期刊已发表五十余篇论文,出版的专著有《性别•服饰•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2010)等。

编辑推荐

作者深入苗寨,参与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后,结合专业所学,系统性地以美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记录了梭戛苗族的生活方式、文化变迁,分析了该民族的审美取向、习俗成因,并以梭戛苗族服饰符号为研究元素,探讨了梭戛苗族人民的历史渊源、文化走向、心理特征,发出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强音。特别是对服饰发展的兴起、衰落、消亡等过程的现象分析,更为目前古风服饰的流行作出了专业解释。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上一篇: 全国1300家专柜,网传男装品牌将关闭线下所有门店?
下一篇: 东兴江平镇氵万尾京族哈节开幕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