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太喜欢韩里韩气的松弛感穿搭,简单舒服又时髦,太养眼
153 2025-04-19
上个周末,武汉人民已经真实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带娃出去遛了会儿,大中午热得直冒汗,回家迫不及待给自己和娃都脱了秋裤。
趁着难得的阳光,把娃那几件坚持了许久,濒临乌漆嘛黑羽绒服也都洗了。
不料,周一下午就开始飘雨。周二一早,奶奶赶紧把娃的羊毛裤给加上了:“春捂秋冻,不能脱太快!娃冻病了发烧可不是开玩笑的!”
爹妈伸出的阻拦的小手,只好默默缩了回去。妹想到,上午太阳就对你笑眯眯了。
街上走一走,你会发现,“二四八月乱穿衣”,相逢时对视微笑——确认过眼神,你是好奇怪的人(开玩笑)。
“一冷一暖”之间,孩子最容易生病。大家都听过“春捂秋冻”,可是该怎么捂,会不会捂出病?小编请来专家答疑。
汤建桥,武汉儿童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湖北省儿科联盟中西医结合专科分联盟主任委员。擅长小儿内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尤其对呼吸系统疾病、黄疸、儿童肾病及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春捂”有一定道理
中医讲究“春捂秋冻”,其中“春捂”的意思是,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如果骤然脱衣,就容易让带着料峭春寒的风邪入侵身体。
所以,不过早脱掉棉衣,应该适当地捂一捂,让身体对天气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体生病几率。
那么“春捂”,是坚持不给孩子减衣服吗?
当然不是啦!尤其是娃,更不能盲目“捂”。因为,盲目捂热更容易让宝宝感冒。
娃的代谢本来就很旺盛,而且天性活泼好动,如果天气明显热了,孩子一活动就会热得大汗淋漓。
此时再受冷风吹,汗水蒸发的时候会更冷,宝宝会更容易感冒。
而适当的”春捂”,其实是根据天气,适当增减衣物,减少孩子生病几率。
不冷不热=穿得合适
判断孩子衣服是否穿得够,有个办法很直观:
摸后背
如果孩子不仅出汗,还脸红、摇头、烦躁等表现,说明他已经太热了,要适当减少衣物;
如果没出汗但又很凉,那么代表穿少了,要适当加衣。
如果后背是温热的,那就说明衣服是刚好的。
这样穿:
相同的气温,1岁以内的宝宝,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
1-2岁的宝宝,体温调节能力基本和大人一样了,可以参照大人一样穿衣;
3岁以上的孩子,基本能自己表达冷暖了,可以根据孩子的感觉意愿来穿。体质好的,甚至可以比大人少穿一件。
给宝宝穿衣服可以像洋葱一样层层穿搭。
最里层穿亲肤透气的内衣,中间衣服保暖,最外面的衣服防水防风,以应付天气变化,而且也方便穿脱。
根据不同温度,可推荐不同穿法:
关注宝宝“三暖一凉”
对于宝宝,可重点关注“三暖一凉”:
背暖,肚暖,手足暖,头凉。
背暖
如前所述。后背温热,衣服刚好。
肚暖
宝宝的小肚子很脆弱,如果受到寒冷刺激,肠蠕动会增多,可能会发生痉挛,腹胀,腹痛等不适。
可以给宝宝穿上小马甲,保护住小肚子和后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感冒。
手足暖
宝宝手脚上皮肤神经末梢丰富,保证宝宝手足温暖很重要。
头凉
人脑消耗大,头部毛发密集,是“散热大户”。捂得太严,就好比遮住了空调的排风扇。
不太冷的时候,宝宝不用戴帽子。如天气较冷,给宝宝戴上一顶帽子即可,不用捂得严严实实。
总之,家长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适当调整,及时判断宝宝的冷热,加减衣物。
这样科学“捂”才健康
气温:15°是“捂”的临界温度
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初春时节,一般都是早晚凉,中午热,所以家长应注意气温的变化,及时给孩子们增减衣物。
温差:昼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面对这“百变”的春天,如何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增减衣服呢?专家认为,昼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比如早上仅六七度,中午飚过20度,温差达十多度,早晚应该捂一捂。
时机:冷空气前24~48小时做准备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以及持续降温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
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就开始,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毫无意义。
记住知识点,孩子春天少生病
脱衣别太快
孩子感觉到热或出汗时,不要马上将衣服脱掉。
让孩子安静下来,擦干汗水,或等其自然消汗后脱衣。
睡觉别穿多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里,都不要让孩子穿着针织毛衣、毛裤或较厚的睡衣睡觉,也不能给孩子盖得过厚,或室温过高。孩子睡着后,避免受风。
刚醒别出门
孩子刚刚醒来,不能马上去户外,而应该让孩子在室内活动一会儿再出门。
孩子做运动量大的游戏时,要先适当减衣服。
大汗别马上洗澡
先用干毛巾擦干汗水,然后再用温热水洗澡。
(来源: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