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穿搭没有那么难!“小黑裤”是出镜率最高的,百搭不过时
97 2024-12-27
歌舞厅,一个曾经在青年“潮人”圈子里炙手可热的娱乐场所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这里曾是中国娱乐的前沿阵地。八九十年代,下了班去歌舞厅跳舞,是年青一代最酷的娱乐消遣。随着游戏厅、夜总会、KTV等各种娱乐场所的兴起,歌舞厅也渐渐变成了灯红酒绿的传说,渐渐变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和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电视剧《纯真年代》再现了八十年代青年男女对舞会的热衷。图片来自网络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中国大地,一股思想解放的思潮也随之而来。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交谊舞逐渐重新回到了青年人们的生活中。
1979年,国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舞会。李晓斌/视觉中国
1979年,改革开放第一年。除夕夜,人民大会堂的联欢会上,第一次出现了消失多年的交谊舞,这被普遍解读为舞禁初开的征兆。也就是在这一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第一家音乐茶座,被当作中国娱乐市场重新兴起的一个标志。
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油田职工舞会,年轻人放不开,多是男对男、女对女结伴。李晓斌/视觉中国
1980年5月2日,北京樱桃沟,青年们在跳交谊舞。李晓斌/视觉中国
1981年,穿喇叭裤、自带双卡收录机的西安青年在公共场所跳迪斯科,引来人们围观。胡武功/视觉中国
八十年代初的工厂联谊会,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交谊舞,大家都穿上了当时最时髦的衣服。图片来自网络
1984年10月,中宣部、文化部、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改“禁舞”为“限舞”,语气略微松动。
1985年4月20日,天津市政府出台《舞会管理暂行办法》,并成立了“天津市舞会管理办公室”,允许各单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在单位内部为职工举办舞会和培训,“只限在内部联欢,严禁对外。”暂行办法出台10天后,干部俱乐部、铁路文化宫等21家舞厅获准开业,到当年7 月份全市舞厅发展到56家。
那个时候,营业性歌舞厅这个概念还没有流行起来。利用休息时间,在单位举办的舞会中学习跳舞,已经成为了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消遣形式。
1984年,广东湛江,在俱乐部里跳舞的海员。他们常周游世界,跳起迪斯科有型有款。李晓斌/视觉中国
长发、油头、蛤蟆镜、白衬衫、蝙蝠衫、霹雳服、喇叭裤、擦得锃亮的高跟皮鞋,这是当时帅小伙在舞厅的标准装备。小青年们下班后脱掉工装,换上在电影中学来的外国舞者的装束,冲进舞厅。
喇叭裤配皮鞋是八十年代小伙子们的流行打扮。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着装方式在年轻人中迅速掀起了一股潮流。他们将自己舞厅中的打扮也穿到了街上,成为了那个时代青年潮人中的“爆款”。
1985年2月,在建县不久的苍南县,机关青年也开始学着跳起了交谊舞。萧云集/fotoe/视觉中国
1986年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青年们梳着爆炸头,穿着穿着喇叭裤,跳起了迪斯科。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摄
东方宾馆音乐厅。图片来自网络
80年代初,广州东方宾馆诞生了全国第一个音乐茶座。但是,进入音乐茶座必需持有外国护照或港澳通行证,不向内地同胞开放。音乐茶座的门票要用外汇券购买内地一般人消费不起。
1985年美化广州博览会博览会设置了舞厅。人们在参观之余,可在这里跳舞。新华社记者蔡忠植摄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开放,人们对舞会的渴望越来越热烈。1987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举办营业性舞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种客观需求”。
渐渐地,音乐茶座、歌舞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在全国遍地开花,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娱乐体验。人们逐渐喜欢来这样的场所听歌,聊天,开始了夜间娱乐消费。
电视剧《海马歌舞厅》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1993年,一部以歌舞厅为背景的40集大型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在电视上播出,讲述一家歌舞厅见证的人生百态。马未都根据自己开海马歌舞厅的经历,带领团队制作了这部具有时代意义的电视剧。同时,这部剧也让歌舞厅走进了大众视野,永远地成为了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1988年江苏常熟的一家歌舞厅,青年男女们翩翩起舞。新华社记者丁峻摄
那时的舞厅设备很简单,一个音响加若干彩色灯泡,音乐一起,年轻人就开始跳舞了。那时的门票也比较贵,白天的票价1~3元,晚上票价3~5元。
1988年,浙江常熟的歌舞厅。新华社记者徐澎摄
慢三、慢四、中三、中四、快三、快四、伦巴、恰恰、吉特巴、探戈、华尔兹。舞厅里按顺序轮流播放的舞曲,昏暗的光线和闪烁的彩色灯光,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美好浪漫的记忆。
1994年,江阴市周庄镇三房巷村的“三房巷之夜”歌舞厅。新华社记者孙参摄
不仅城市里的“工厂青年”们将歌舞厅当做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这股人人爱舞的风潮刮到了全国各地大江南北。九十年代,长三角地区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民们富了起来,也纷纷走进舞厅,享受这股流行风潮。
1993年广州音乐青年成立“音乐公社”。新华社记者刘彦武摄
九十年代中期,歌舞厅成了青年男女们娱乐的“小据点”。1993年6月1日活跃于广州歌舞厅和大学校园里的一些酷爱音乐的年轻人欢聚一堂,成立他们自己的沙龙组织“音乐公社”。艳阳天乐队、NO Name乐队、KSM乐队及曾向华、田敏、朱昕嵘等音乐人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广州文化界。他们的风格趋于城市民谣和摇滚。这群走在社会潮头的年轻人将他们的娱乐文化从歌舞厅中走出,走进了大家的视野。
演员黄渤曾经是九十年代的歌舞厅明星。图片来自网络
歌舞厅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培养中国艺人的肥沃土壤。吴秀波、孙红雷、黄渤、陈楚生、庞龙、凤凰传奇······这些明星大腕,都在那个浪漫似火的年代有一段“歌舞厅过往”。
1994年外国乐队在上海掠影。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随着这种娱乐方式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商人将眼光投到了歌舞厅中。20世纪90年代,正当大上海的经济乘着千禧年前的动力飞速发展时,一支支外国乐队、歌舞队也悄悄地闯了进来。有近20支国外乐队在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演出,既满足了长驻上海的外国企业家、留学生和部分先富起来的本地人夜生活的需要,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在舞会上一起跳舞的女孩子。Corbis via Getty Images/视觉中国
在思想从保守到逐渐开放的时代,歌舞厅拉近了年轻人之间的距离。时至今日,许多怀旧小说、电影、电视剧中都常以歌舞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承载那个时代青春的记忆。近几年流行的“蒸汽波”音乐,也常以八九十年代歌舞厅的流行舞曲作为素材。
2016年,南昌市五纬路一家舞厅。Dave Tacon/Polaris/视觉中国
“这里最早是一家国有厂矿的影院,后来改成了舞厅,来来回回换了几任老板,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住在附近,常在这里跳舞的彭阿姨说。“我二十多岁时候,正值歌舞厅开始流行,南昌街头巷尾开了不少舞厅,是我们那个年代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
2016年7月20日,重庆,人们在舞厅娱乐跳舞。视觉中国
随着灯光的闪烁,迪斯科、快三慢四的音乐放出,上百名舞蹈爱好者在音乐下起舞,仿佛回到了八九十年代。
八十年代工人交谊舞。图片来自网络
“一代人来一代去,太阳照常升起。”四十年过去,昏黄的灯光,摇曳的舞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关于那个时代遥远的浪漫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