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露思《珠帘玉幕》妆照曝光,复古风情演绎商界女强人
68 2024-11-10
喜好古文学诗歌的朋友一定对李白、杜甫、苏轼等这些历史上知名的文人墨客十分熟悉,他们那些或优美动人或字字泣血的诗歌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
现在咱们就来说说名人之一的“苏轼”,这个被后人打趣“一生均处于贬官状态下的文坛大佬”!
他是北宋与父兄(苏洵、苏辙)齐名的大文学家,更因“被贬又常被弟弟苏辙解救”的经历红遍后世网络。
但你知道吗?他曾写过一首大胆的诗词,读之令古代女子脸红羞涩,使现代女子看了恼火……
一、《菩萨蛮·咏足》用词大胆,尽显当时的病态审美
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它就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写下的《菩萨蛮·咏足》: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我们来看这首词究竟如何让封建时代的女性看之羞涩不已?第一句的“途香莫惜莲承步”借用成语“步步生莲”来形容女子步态轻盈和姿态优美,实际上指的是女子的“三寸金莲”走起来美妙之意。
再看第二句“长愁罗袜凌波去”,较之上一句,很明显其愈发用词大胆,形容这类女子如洛水女神飘在水面上——那定是盯着女子的脚,看她们如何行走才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
而我们知道,古代男女相处是极其循规蹈矩的,女子身体的某个部位但凡被男子看了一眼,便会让她们以身相许。
所以整首词呈现给大众的便是一个裹小脚,步履摇曳的古典美女形象。苏轼这番直言不讳描写女性的双脚,在当时看来描写古代女子服饰,显然是无限大胆的!
如若仅从表面观之,不了解苏轼是个怎样的诗人,那引起后世女子的恼火是很正常的。
苏轼确实是在通过描绘小脚特写来呈现当时所谓的女性之美,代表着那个时代病态的审美趣味。
不过假如能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来看,或许能瞧出其中的一些奥妙深意。
二、大文豪苏轼怀才不遇,观女子体态写下争议之词
出生于文学世家的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才华横溢,小小年纪时就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呈现出“天才儿童”的特征:他们出口成章,能随时写出一篇篇读来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佳作。
后来兄弟俩都当了官,也深受朝廷重用,但和沉稳的弟弟不同,苏轼的性格比较狂和直,经常一针见血“怼”看不惯的人和风气,这使他成了不少人的眼中钉。
紧随而来的是“乌台横祸”,朝廷纷争加上有心人士的排挤,让他时常遭受贬黜,心情低落的他为此创作出了许多闻名后世的佳作,譬如《赤壁赋》等。
尽管他给人的总是乐观直爽的印象,可从其被贬时写的作品中能察觉到他还是很失落的。
1073年,苏轼被贬至杭州当官,这个地方也是他人生漂泊的首站,亦是创作《菩萨蛮·咏足》之地。
值得关注的是,苏轼虽有不得志的失意但他并非自怨自艾之人,彼时的他还是心系着民生的且将更多精力置于其上。
日常生活中,他除了尽心尽力处理政务外还挺懂得陶冶情操,常游当地西湖美景,观歌伎翩翩起舞,而创作这首引来非议的诗词也发生在这个阶段。
某次,苏轼在街头偶尔发现身旁的女子们走起路来都慢悠悠和颤巍巍的,仿若脚上踩着一团棉花似的轻飘飘。
直到细致观察后才发现原来是这些女子的脚不同寻常,可谓极其之小!
此后他在游玩过程中亦发现了歌舞伎们身上存有同等现象:她们舞动时旋转着那双小巧的脚,好像仙女般飘逸。苏轼灵感大发,遂写下了《菩萨蛮·咏足》。
三、明褒暗贬的诗词,结合苏轼人生而更解其意
单从题目中的“咏足”二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女子身体部位的诗,尽管只是女子的脚可在当时社会同样属于她们的隐私部位。
而豁达的苏轼完全没有忌讳这一点,反而堆砌大量优美华丽的辞藻来形容它。
若流于表面观之,这不过是在表达古代男人对小足女子的赞美之情,然深究其意是当真如此么?
事实上,苏轼这词是典型的明褒暗贬描写古代女子服饰,揭露女子优美体态下是承受着缠足痛苦的遮羞布,这不仅使她们走路异于常人而难以稳步,更是对身体的一种伤害摧残!
根据历史记载,缠足这一坑害妇女的行为大概兴起于北宋,由皇室引发起所谓的潮流:
女子大概在4、5岁幼年时期便被父母缠足,用那长而厚的棉布裹脚来控制发育,以使长大后的脚也总是娇小状态;
成年后脚布会被拆下,裹脚女子们会穿上一种特质的“三寸金莲”。
而苏轼是个直爽的文豪,不仅会对统治者评头论足更将这一“爽”劲直接运用到了创作的诗词当中,如“咏足”,他表面上极尽辞藻赞美裹脚女子的漂亮实则是在批判北宋陋习。
“须从掌上看”单单这一句足可见苏轼的批判心理,他认为人们总是以习惯的审美观为准绳,觉得女子之脚越小越“纤妙”……
审美不应该如此粗暴而局限,仿佛他心里囤积的那些欲对朝廷所说之事:谏言不该千篇一律地只讲好事而隐匿缺陷。
对应苏轼敢于朝堂上顶撞君主和因此触发的起落人生,个中之意皆在其中!
结语
如此这种损害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的陋习,竟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风气,简直让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