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靴子”才是秋冬最气质穿搭,优雅、显瘦,30~50岁都适合
61 2024-12-25
春节将近,未婚的年轻人,被家里催婚了吗?
马上要回家过年的未婚朋友们,家里给你安排相亲了吗?
我想听到上面这两个问句,烦躁头疼的人,不在少数。
不过研究报告表明,近七成的90后表示“不排斥相亲”。
话题延伸到最近,有个离谱的热搜。
故事是这样的:
因爸妈催婚,杭州一小伙不得已选择了去参加相亲。
而女孩子在事先未曾告知的情况下,在吃饭时带来了五个家人,每人三道菜,点单阵仗颇大。
小伙不爽,但也没说什么,算了笔帐,付款要将近两千。
小伙不想当冤大头,中途就借口上厕所逃单了。
事后女方把小伙微信删除拉黑,小伙就发帖子在网上抱怨了这么一番。
帖子一发,却引发了众多争议。
支持女孩的一方觉得这是女孩对男方的考验,可男孩格局小,没通过考验。
而且只是一千多块钱,不是很多,面对试探,男孩过于小气。
支持男孩的一方觉得这是第一次吃饭,女孩的这个举动未免不妥,而且很过分。
不仅是钱的问题,双方在没有确立关系之前,要互相尊重。
男孩明显也看不上女方。
其实我觉得从女孩后来删除拉黑的举动,能证明她的举动是一种试探。
但,这种试探真的礼貌吗?未必。
当女方在相亲中过于注重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大方程度,就应该做好被人不接受的准备。
如果明码标价,就需要接受对方挑挑捡捡,也许后来真的会遇到了合适的“买主”。
但我想送给有这类想法的女孩一句话,是茨威格《断头王后》经典的那句名言: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1
相亲和爱情
选择相亲的人,全都是在妥协吗?
未必。
相亲只是一种工具,不一定要把它妖魔化。
反而,我们可以试着用不满推动相亲规则的丰富和变迁;
影响这种工具使它不断更新升级,愈加适应广大“用户群体”。
我朋友小佳在结婚以前,相亲过21次。
虽然她现在的老公不是相亲认识的,却是在相亲社交过程中遇见的。
小佳后来笑着说以前她特别排斥相亲,会觉得很尴尬。
她当时一心认为,只有穷途末路,找不到对象的人才会选择相亲。
小佳说,刚开始接受相亲,一方面是因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开始落寞孤单,想找个一起生活的同伴。
加上身边又没有合适的交往对象,年龄和容貌焦虑接踵而来,她才不得已选择。
选择相亲,就相当于把自己明码标价投放到市场上,背后还背负了个清晰的传宗接代的牢笼。
相亲怎么可能会有恋爱那种可以享受过程与当下的新鲜感和神秘感呢?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小佳看不起奇葩众多的“相亲男”群体,也看不起自己一个都市白领的求全与妥协。
但是后来她通过相亲排除掉很多奇葩,还跟一些不合适的相亲对象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社交朋友。
她渐渐开始享受摆在台面上的过度坦诚的社交方式,逐渐成了相亲“社交达人”,后来还遇见了现在的老公。
的确,与其关注两者的区别,不如多观察两者的共同目标。
在我看来,相亲和爱情,本质上都是需要看条件的择偶。
而且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相亲已经是女孩子最安全、最高效、最经济的认识一个和自己匹配的男生的方式了。
至于爱情,那是一个根据生活调整定义的艺术品。
所以如果你没有恋爱、结婚的打算,相亲,直接拒绝就可。
但如果真到了合适的年龄,身边没有合适的人,想换种生活方式,那接受相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借用梁永安教授的一句话就是,相爱是爱对方的生活,不是爱对方的身份。
如果真的能遇见一份彼此契合且互相喜爱的生活,那对方的身份是不是相亲对象还重要吗?
不要带着刻板印象和偏见面对生活,物质条件并不代表丰富。
一味追逐具体的目的,会忽略随意的欢喜。
02
相亲市场的规则需要更新换代
之前网上热议的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经常会有很多人慕名而去。
一进门,就会发现婚介人员穿行其中,各种资料摊在地上。
密密麻麻的一张纸,就代表了一个人。
年轻人自己不上阵,几乎都是父母忙活。
随便一看都是复旦硕士,内环车房,年薪40万……
整个过程,就像菜市场挑菜一样。
所有的交谈,充斥着窒息与贬低。
外貌、性格在大爷大妈那里会成为加分或者减分项。
年龄、财富、户籍都和成色有关,一项不合格就要筛选掉。
想起在电视剧《爱很美味》里,刘净、方欣、夏梦闺蜜三人一起去参加相亲。
礼貌应酬的刘净被人忽略,事业有成的夏梦没人主动,容貌美丽、乖巧礼貌的方欣被人疯狂搭讪。
另外一个超越方欣得到更多青睐的黑长直女孩子,介绍自己时说:“二十四岁,想在三十岁之前生二胎。”
周围男士蜂拥而上送花。
貌美、年轻、想生育,婚恋市场的男性很容易被这些吸引。
这也是经常被吐槽的相亲市场多“人类高质量男性”的原因之一。
梁永安教授曾说过,以前女性跟随男性,她跟世界的关系,中间就是隔着个男人。
女性被奖品化,会被奖励给地位高的,最有能力的男人。
后来奖品回归到女性自身,再往后,女性越来越强,她完全可以直接面对这个世界了。
现在相爱越来越难,主要是男性不适应这样的女性。
相亲市场设置了很多条条框框,却都是单一刻板的标准。
目前它有太多不合理的地方,亟需更新换代,更新更加丰富多元化,更适应现代男女婚恋观的规则。
不过,我对相亲市场的变迁,持乐观态度。
比如以前流行的,是《相亲才会赢》《非诚勿扰》这种类型的中国式相亲。
像是摆在桌面上的一锤子买卖,满意就成交,不满意继续找下家。
但去年孟非主持的那档恋综《90婚介所》,饱受好评,就是一份新形势下的新尝试。
03
相亲市场的两代人想法出现断层
我朋友小佳有次冲我吐槽,她说后来不排斥相亲了,不就是多认识个朋友嘛。
可她带着自由恋爱的心情去相亲,面对却是对方以家庭为单位的明码标价。
相亲时吊人胃口不说,回到家里,还要被父母追问进度。
要间歇性听他们灌输洗脑,哪个相亲对象很好,一定要多处处看。
完全就像之前黄教主那番言论: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小佳说:“我以前觉得相亲,我考虑合适不合适就行。
实际上,父母总一厢情愿,他们觉得合适就行。”
好在小佳后来调整好了心态,也认识了现在的老公。
武志红曾经提到过他的一个朋友,在父母重病逼婚时选择了顺从。
相了一个合适的女孩子结了婚,后来还生了孩子。
可他终日郁郁不乐,觉得自己亲手把人生毁了,也毁了善良的女孩的人生。
如果他的父母,后来能感受到儿子的痛苦,会后悔当年的“苦肉计”吗?
不管会不会,都希望大家能对自己的人生做主。
你的人生,你说了算。
有本书叫做《未来的性》,科学家罗宾·贝克对人类未来的情感模式做了构想:
人将从此进入富足阶段的情感贫困,性欲和生育都可以商品化,情感也可以被生意化。
希望我们在相亲这出悲喜剧还可控的时候,不要试图为了结婚而结婚。
不要高估我们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容忍度。
也希望父母和孩子,都试着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
年轻人要体谅了解父母的情感寄托,人到黄昏的生理困境和情感焦虑。
父母也要放宽自己的标准,尊重、给予年轻人足够的自主权。
结婚生子从来只是表面的目的,人们对于婚姻,深层次的需求是稳定幸福。
家庭内部团结起来,才能一致寻求幸福。
作者|王京 小说创作者,古典文学沉迷者。涉猎中外哲学,相信但不迷信。喜欢钻研个体心理学,坚信个体具有主动创造性,任何事情都有三种及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