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手机号码查询个人信息平台,调查对方真实身份网站
1 2025-04-04
有人说,服装,是历史的镜子,此言不假。不同时代,不同穿戴,都反映着那个时代鲜活的生活。服装名称的背后,固然本身有一定的含义,但其更深层的意义,不是穿着本身,而是服饰文化所带来的巨大力量。让我们走进中华历史,了解渐进、传承的中国传统汉族服饰。
一、衣裳之初
《史记》中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也就是说,黄帝之前,还没有衣裳房屋,到了黄帝,他带领大家造房子,做衣服,让广大人民免受寒冷之苦。
确实,早在五千年前,华夏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养蚕和丝绸纺织,人们便告别了用树叶蔓草来做衣服的初级装饰,不如了衣冠时代。
皇帝妻子嫘祖,传说她发明养蚕丝织
二、周朝衣服
夏商,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周朝后期,冠服制度纳入“礼治”的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开始,不同仪式开始穿不同的服饰,并根据仪典的性质、季节来决定纹饰、色彩和质地的选用。在衣服形状方面,主要是深衣和上衣下裳,这种形制延续了数千年,意义深远。所谓的深衣就是把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但是要上下缝合起来,连在一起包住身子,使得身体深藏不漏,可谓雍容典雅,这个时候的下裳是比较宽大的。而在这之前的上衣下裳,下裳是比较窄的。裳,也就是指裙子。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战国
上图的局部细节
三、秦汉服饰
秦代不守旧制、不受周礼,秦始皇嬴政“六王毕汉族服饰,四海一”,把战国时期的各种制度加以统一,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创立了大一统的秦朝衣冠制度,陕西出土的兵马俑充分展示了当时秦代气势恢宏的袍服和戎装。
秦始皇兵马俑戎装
秦始皇兵马俑袍服
东汉重新定下服制、尊重礼教的制度,当时经济繁荣,政权稳固,其华丽的衣服装饰等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和冠服制度在政治上的统治作用。汉朝承接秦朝的制作,把袍服作为国家的礼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实物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深衣,衣襟缠绕;如意云纹,飞腾婉转;丝绸面料,织造精美……这些,一一展示了辉煌的大汉服饰的文化风采。以下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几件实物:
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
四、魏晋时期,胡汉服饰融合
魏晋时期,是南北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胡汉服饰也开始交汇融合。而且,此时西域佛教和本土玄学的产生,也启发着人们的觉醒,人们开始抛弃外在浮华的追逐,转向开始追求内在的才情、品格、风骨,生活方式也不拘限于礼教,体现在服饰上,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风貌,宽衣博带也就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竹林七贤的画像砖中,我们能看到当时著名的七君子,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他们都梳着随意的角髻,袒胸露怀,一副豪放不羁的形象。
竹林七贤
五、大唐服饰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把中国传统服饰推向鼎盛的阶段。唐朝初期,服装继承隋代的风格,色彩比较沉稳,到了中唐以后,色彩趋向鲜艳大胆,比如翠绿、石榴红等开始运用于服饰中。与此同时,外来纹饰也开始盛行,比如忍冬纹、宝相花等。唐朝对待异族文化兼收并蓄,大唐服饰也就雍容大度、百美竞相呈现,从唐佣、壁画中可见一斑。
唐宫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
唐三彩侍女yong
六、宋明传承服饰
宋代时,恢复了汉族旧有的传统,三令五申禁止百姓穿着胡人服饰。受程朱理学影响,宋代服饰不像唐朝一样追求鲜艳之色,开始追求淡雅、质朴的风格汉族服饰,样式也开始趋向保守,形成了宋代独特的“理性之美”。
到了明代的时候,废弃了元代的富士制度,恢复了汉族礼仪,对服饰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确立的明代服饰的基本风貌。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服装设计中将明代汉服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凤姐头上戴的丝绸勒子;姑娘们身上穿的禙子,襦裙;男人们的圆领袍衫;老大元春省亲时,贾母在内的女捐门一律身着礼服、头戴花冠、肩披霞帔……
元春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