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都蒙古族服饰承古纳新天地阔

佚名 58 2022-09-19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海西蒙古族服饰文化有着独特的风格,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长袍身端肥大蒙古族服饰特点,袖长,多蓝、红、黄、绿色。如今蒙古族服饰特点,除了蒙古族原有的款式之外,还增添了乌其、车得克、拉布西格、噢格其尔等新款式。

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离不开刺绣,用刺绣的夸张、对比、象征等表现方法,用彩色的丝线、棉线、驼绒线、牛筋在各种绸布、皮革上绣制精美图案,绣制成的精制纹样可以装饰在服饰的任何部位,使蒙古族服饰与刺绣完美地融为一体。海西蒙古族服饰不但在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等方面有新的发展变化,在缝制工艺方面也有了独特的裁剪工艺、缝纫工艺、绣花工艺、镶边工艺、图案工艺和扣襻儿工艺。

德都蒙古族服饰承古纳新天地阔

近日,记者在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希望街的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看到一件件色彩艳丽、做工精美的蒙古族服饰。6名绣娘正在认真盘绣,学习蒙古族服饰制作。其中一名中年妇女正专心设计蒙古族服饰图样,她双手灵巧地在图纸上绘制着线条,优美图样活灵活现。

徐艳青是都兰县察汗乌苏镇建设街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蒙古族服饰传承人,刚开始,她晚上缝制,白天则骑着三轮车外出售卖自己缝制的蒙古族服饰。2020年6月,徐艳青创建都兰永呼日文化服饰有限公司,先后组织培训无技能的农牧户妇女两百余人次,为妇女提供了七十余个就业岗位。

德都蒙古族服饰承古纳新天地阔

作为海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都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艳青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干、敢想、敢拼。她说,海西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服饰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蒙古族群众发挥聪明才智,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传统的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和缝制工艺。

创业以来,这家公司以“青绣+企业+农牧户”的模式,吸引在外打工的妇女回乡务工,既解决了照顾留守儿童的问题,又带动了当地蒙古族刺绣经济,还促进了蒙古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助推农村脱贫致富。

德都蒙古族服饰承古纳新天地阔

因生病不能外出打工,又找不到致富门路,这让香日德镇柴兴村村民康玉珠以前的日子有些清苦。自从学会制作民族服饰后,她成了上班族并有了稳定的收入。

“孩子要上学,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徐大姐的服饰加工点招工,我就来了,现在我不仅学到了手艺,还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缝纫工马金秀说。

德都蒙古族服饰承古纳新天地阔

经过几年的发展,徐艳青的民族服饰加工店不断发展壮大成了手工艺制作中心。制作中心再次从都兰县香日德镇乐盛村吸收农村女员工10人。

2017年,徐艳青为都兰县民族中学贫困学生捐赠价值24万元的民族校服,2021年,她又为都兰县第三完全小学贫困学生捐赠450套价值6.3万元的床单被套。

德都蒙古族服饰承古纳新天地阔

从白手起家到扩大规模,徐艳青的制作中心不断扩充人员。制作精良的蒙古族服饰不仅受到了本地消费者的欢迎,公司还接到省内外的多批订单。2011年,制作中心给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制作了280套服装,同年还完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800套服装的订单,2015年完成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民族学校民族服装3800套。

几年来,徐艳青以精湛的蒙古族服饰加工制作技术发家致富,在她的指导下,都兰县不少妇女学会了缝纫技术,姐妹们不但“绣”出了锦绣生活,还走上致富之路。

上一篇: 【母亲河畔的中国】“悬崖边”村庄新时尚:村民曾不愿过的旧光景成揽客新招?
下一篇: 传承非遗技艺,德都蒙古族服饰时尚且尽显草原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