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宜真是最美伴娘,穿吊带连衣裙配金色长发,180斤美出新高度
181 2025-01-18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纪录片海报(图片来自互联网)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
当奈公何
——《公无渡河歌》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不负独立纪录片之使命,将边缘群体——高龄情侣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姜溪烈奶奶和赵炳万爷爷,两人岁数加起来将近两百,言语和举止中的恩爱却超越无数热恋情侣,他们面对死亡考验时的从容与相守令无数观众动容。《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获得第6届韩国年度电影奖最佳独立电影奖、第21届美国洛杉矶电影节纪录片奖、第20届瑞士尼翁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视野奖及第6届DMZ韩国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观众奖。同时,它在上映第15天以突破百万的总观影人次登顶韩国票房冠军,也创造了韩国影史独立电影突破百万人次票房的最快纪录。对于独立纪录片来说,以较低成本投入换来叫好叫座实属不易。
一
符号:情绪的阀门
该片被众多短视频博主及网友称为“催泪弹”,主要是死亡元素在里面起作用。死亡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不论对于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有一种颠覆性。姜溪烈奶奶和赵炳万爷爷越是成为恩爱情侣模范的样子,死亡的破坏作用就越让人感到震撼。该片通过一系列符号的塑造,引导观众的情绪变化,并在片末姜溪烈奶奶在雪地里送别赵炳万爷爷将情绪推向高潮。纪录片符号从来不是一种被动的景观呈现,它们交杂着人物情感和摄制者情感,以文化共同体的方式将观众吸引到他们的情感互动中,并自觉成为塑造符号意义、解读符号意义的一员。
本片的一大特点是去城市化,是回到山村,回到人与自然最亲密、最和谐、最容易相得益彰的空间,爷爷奶奶的恩爱晚年生活也有一种世外桃源的自然感。爷爷奶奶的生活是围绕着山村展开的,他们一起上山砍柴,漫步花丛,这样的悠然自得与城市化的爱情形式不太相同。爷爷奶奶互相给对方头上戴小花,奶奶喂给爷爷吃自己亲手做的小鱼,这种自然、简单而原始的爱情,从边缘的地位来到人们面前。因此在这部影片中,自然符号占据重要地位。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片名源于韩国传统歌辞《公无渡河歌》,“河”在东方文化中有分割阴阳的象征意义。“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在《公无渡河歌》里展现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毅,在本片中却是老妇人满怀爱意和乞求的娇嗔。河流也是东西方哲学的共同意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流是涌动的。然而,平静流淌的是河,汹涌激烈的也是河;清澈如镜的是河,浑浊不堪的也是河;河是生命之源,也可以带走生命......河是“一切”,“一切”最适合被用来讲生命,讲演化,讲幸福,也讲悲情。在本片中,江河出现了多次。一次奶奶在河里洗衣服,爷爷在岸边向奶奶扔石子逗趣,奶奶也向爷爷泼河水加以回应。河水点缀了他们的老年生活,让他们依旧可以有一个特殊的空间约会、保持恩爱。一次爷爷奶奶依偎在岸边,面向河水发呆,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着。在前面情节中,他们为自己非自然死亡的六个孩子买了内衣,对他们来说,这是插在他们心中的六把刀子。平静的河水,映衬着他们作为父母在面对儿女死亡时,要一次次从情感高潮挣脱出来,回到平静,回到他们朴素的生活中去。然而这一次,他们回到平静中的同时,也是在回到属于自己的死亡进程中。河水压抑了他们情感的宣泄,也克制了摄制者以至观众的参与欲望。关于爷爷的死亡,河水则充分发挥了调动、递进情绪的作用。一次爷爷夜晚咳嗽不止,空镜头中河水湍急,河水中也浸入泥沙而混沌不堪,昭示着爷爷的生命似乎将要走到尽头,噩兆即将降临。一次奶奶打着伞望着雨中的河水,有一只仙鹤四处张望着朝其他方向飞走了,暗示了爷爷即将去世,如驾鹤西去。片末爷爷被推进病房,奶奶回到家准备后事后独自坐在河边,而河水又恢复了它往日的清澈,但是依然奔涌。河水是善变的,亦是包容的,就是不能倒流,不可逆转。因此,河水以一种冷峻的姿态包容着生或死,河水从来不会绝望。而作为生死的亲历者和观者,人的情感似乎是不可冷峻地包容着的,是会随着自身奔涌的。
本片片头和片尾的场景是完全一致的,一个远镜头,奶奶瘫坐在雪地里望着爷爷的坟冢,抽泣、呜咽着。这个远镜头把爷爷奶奶分别布置在画面的右面和左面,天人相隔的格局就此被划定。在本片中,雪的地位也极其重要。据奶奶交代,她和爷爷是在雪中相遇并相爱的。这本身就有一种童话感——人们的相遇是偶然的,但他们偏偏在一片纯洁的银装世界中相遇和相爱,这种童话感因为爱情的长久不渝而被赋予意义。如果没有爱,置于人物之外的自然该如何与人物联系在一起呢?对于爷爷奶奶来说,雪天也是他们的“保留节目”,据奶奶说,他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76年都没变过。打雪仗、堆雪人寄托着他们的童真,也揭示了他们相遇相爱时年纪比较小。而在片末,爷爷坟冢前堆起了一个小雪人,这是奶奶在履行他们之间关于雪的约定。奶奶听说吃初雪会改善听力,两人相互喂对方吃雪,一种温情油然而生。除此之外韩国传统服饰,有一段空镜头中,屋檐上的雪“嗖”地滑落了一小块,这俏皮的表达十分惹人喜爱,也令人将这再正常不过的场景和爷爷奶奶的甜腻生活联想到一起,激发了空镜头引导情绪的作用。
奶奶说:“死人要在火里重生。”片中三次出现火,奶奶都在火炉边坦露了心声。第一次,爷爷和奶奶围在炉前暖手、烤玉米,奶奶深情地望着爷爷,讲述起了“在什么都不懂的十四岁遇见你”的故事。第二次,爷爷躺在屋里痛苦地喘着粗气,奶奶来到炉前,把爷爷的衣服按四季分好,按顺序提前烧给爷爷——她怕爷爷分不清什么季节该穿什么衣服。奶奶哽咽道:“爷爷先去前面引路了,他来带路我就抓着他的手,穿上湛蓝色的情侣裤裙、黄色的上衣,手牵着手一起走吧......”第三次,奶奶站在爷爷坟前,一边烧着爷爷的衣服,一边嘱咐爷爷在那边要照顾好自己。柴米油盐,火燃起了他们的平淡生活,这是他们相伴一生最重要的证据之一,也是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重新相遇的路标。
爷爷奶奶在院子里养了两只狗:小不点和恭顺。养狗是老两口消解无聊的重要方式,两只狗也是紧邻他们身边为数不多的活物。在这两只狗身上,爷爷奶奶看到了生与死的轮回,也将他们共同面对着的死亡进程与其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次恭顺带着自己的小房子“出逃”,小不点在一旁吠叫,引起了爷爷奶奶的注意,爷爷上前去拽着狗链子,把恭顺和它的房子一并“抓”了回来。奶奶说,恭顺回到小不点身边,小不点高兴起来了,看着它们高兴,爷爷也跟着高兴。在后面的远镜头中,两人、两狗,两人相互依偎,两狗惬意地伏在地上,好不温馨。然而,后面爷爷的病逐渐重起来,在爷爷彻底不能行动之前,小不点却敲开了这一家子死亡的大门。苏格拉底说,“关于死亡,我不自命知之”,至智之人对不确定的身后之事抱有一种谨慎。人对自身死亡的体认往往来源于身边生命的消逝,因为他者生命的消逝给予了人关于死亡的一些确定性,即使这些确定性虽然不全面,也或许并不那么真实。小不点的死是本片关于死亡描述的一个重要过渡,它让人的死亡过程——从认识死亡到走向死亡——变得更加可感。奶奶说,小不点好像是预感了爷爷要去世,它便走到他前面去了,紧接着是爷爷,然后是自己。然而,这种单向度的终结论很快被恭顺生崽这件事打破。恭顺生下了六个崽,让人很难不联想到爷爷奶奶非自然死亡的六个孩子,而更巧的是,性别都能对得上。爷爷看着恭顺生的小狗,精神有些变好,奶奶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天朗气清。纪录片以真实为信仰,却依然要把这些容易令人生疑的巧合结合到一起。然而生死本无常,在生命轮回的文化信条下,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巧合冥冥之中是必然。
二
文化:边缘人的放大
雷蒙·威廉斯在其著《文化与社会》中指出,文化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人们对其生活方式拥有的独特而共同的经验和情感结构”。《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具有典型韩国文化特色,人物服饰、人物性格、家庭结构以及死亡哲学等共同塑造了韩国式人文关怀,将江原道横城山村的边缘人拉进了属于韩国人、属于东方人的文化共同体中。
片中爷爷奶奶时常穿着韩国传统服饰出镜,这曾遭到一部分评论者的批评,批评集中在穿着是否是刻意设计,刻意设计的穿着是否会影响人物情感、行为的真实表达。然而也有一部分评论者认为,韩国传统服饰鲜艳明丽,具有较好的视觉突出效果,也能凸显爷爷奶奶之间浓浓的爱恋。可以发现,纪录片中融入民族文化特色的尝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文化共同体中人们的感官刺激,却无可避免的要遭到“真实性”——这个在纪录片领域如家常便饭一般的问责。
本片爷爷奶奶的爱情被称为模范爱情,是浪漫至死不渝的代表。相比爷爷,奶奶似乎更愿意直接用言语表达爱,也更善于调动爷爷的情绪,营造温馨有爱的气氛。而爷爷多数时候沉默寡言,会在奶奶的不断央求下唱起歌谣,却始终在行动上证明爱:当奶奶膝盖不舒服时,爷爷会对着奶奶的膝盖哈气,并温柔地轻抚;奶奶在医院治疗时,爷爷在一旁安静地坐着,而奶奶刚从帘子中出来,爷爷就迫不及待地牵起奶奶的手往门外走去......他们爱彼此的方式不同,正暗合东方家庭分工体系和夫妻性格。丈夫要成熟稳重,妻子则温柔贤惠,夫妻相互扶持成就真爱,这是刻在东方人骨子里的爱情观。
在东方传统家庭组织结构中,老人占据绝对的权威地位,这种权威同时要求老人德高望重、子孙代代孝顺。在本片中,据爷爷奶奶说,他们一生中共有十二个孩子。到了过年和老人寿辰时,他们的子孙蜂拥而来庆贺。从子女的口中,我们得以侧面了解爷爷奶奶的恩爱故事,也可以透过其乐融融的家庭聚会看到爷爷奶奶的家教。然而,爷爷奶奶老了,子女却正值壮年,各自成家立业,爷爷奶奶驾驭家庭成员的能力逐渐弱化。在片中,竟然可以看到子女们在爷爷奶奶面前因为老人赡养问题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家庭也不能例外,爷爷奶奶看着子女在一旁狰狞却只能无助地哭泣,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家庭撕裂的一面,也是现代利益和自由思想浸入家庭中后产生的对传统家庭的解构力量。但是,爷爷奶奶始终忠实于自己创造的家庭结构,因为这是他们爱情的结果。他们一起为六位非自然死亡的子女买了儿童款的内衣,在爷爷去世后,奶奶在坟前边烧内衣,边嘱托爷爷把这些衣服带给孩子们穿。在奶奶眼里,这是他们约定的一部分。在这些子孙身上,我们得以看到两位老人饱受生活磨砺却依然不辱忠贞。
片末,爷爷躺在家里奄奄一息,镜头却突然切到了爷爷奶奶遨游花丛的场景,在这里,爷爷吐露了自己的死亡哲学:
“人生和花与树叶都是一样的。我是树叶,就在春天繁茂生长,在夏天享尽雨水的拍打,到了秋天就随着寒霜飘落。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当初年少时候像花一样含苞待放,花开后的样子虽然很美,最后都要随着岁月流逝枯萎衰败、归于虚无。”
爷爷奶奶一身红衣,爷爷精神状态很好,很显然,这些话是摄制者引导爷爷说出来的。爷爷的死亡哲学充满着田间乡野的味道,他把关于人生之问引向自然,又颇有道家韵味。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爷爷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一课上给所有思考死亡、思考人生的人们。
三
死亡:禁忌的艺术
影评人艾莫斯·沃吉尔表示:“当下社会,“性”在硬色情片( porno films)中随处可见,于我们而言已不再神秘,而“死亡”仍是电影的最后一处禁忌。但是,死亡却无所不在——我们终究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它引发了人们关于社会秩序及其价值体系的质疑。我们对于权力的疯狂争夺韩国传统服饰,我们天真单纯的理性主义()以及我们不被承认的、孩童般的不朽信仰都会因死亡而遭受重创。”
《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纪录片,而死亡在影片制作中通常被视为一种禁忌。死亡本身,不论是自然的还是猝然的,都是作为生命终结的现实命题。但是,死亡本身是不是可以被讲述的,死亡是不是可被呈现的,尤其是否可以在摄像机下被观测,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就本片而言,赵炳万老人的自然死亡——作为一种过程,是几乎被完整呈现出来的。影片整体顺叙,从老两口在友爱嬉戏中有滋味地生活着,到爷爷晚上咳嗽不止——预示着他死亡进程的开始,再到爷爷身体江河日下:日渐消瘦、行动不便、逐渐寡言,最后被推进病房、埋进坟墓。爷爷的死亡是作为一种过程被观察着的,这不仅包括他自己行将就木的每一步,还包括身边人,尤其是枕边人奶奶行动、情绪变化的每一环。对这些过程的呈现实际上也表征为对拍摄者、观影者的“道德审判”。若死亡被认为是由摄影机近乎无意识的情况下捕捉到的,或影片制作者在片中直面自己同死亡的关系,那么影片制作者和摄影机则不那么容易受到道德上的责难。但是本片的主题就是死亡,本片所获得的一切荣誉和泪水都是来源于“至死不渝”,那么拍摄者是很容易遭到道德谴责的。只有死亡,艺术才成,那么这种“关于死亡的艺术”容易被视为对死亡的冷漠。与此相伴的,便是人们对影片真实性的质疑:人物死亡的过程是否是被客观呈现的,是否被摄像机“干涉”了。观影者在深入对人物死亡问题的思考时,也常常面对着这样的拷问:人物死亡作为一种极大的隐私被观测,这是不是不道德的。因此,本片虽然叫好叫座不断,并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再次封神,也依然无法阻挡一部分人对该片的谩骂,这些谩骂集中指向的就是关于死亡呈现的问题。
正如罗杰•普尔所指出的:“没有所谓放松无意识的行动,没有所谓不带任何伦理洞察的行动,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出于自己的角度……行动即体现意图。”《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从对东方爱情的信仰看死亡,从死亡的终结性看爱情,克制的死亡表达与汹涌的爱情表达交织的背后,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影片充分做好爷爷死亡的铺垫,让爱情的无微不至的力量充分渗入死亡的过程,让爱情接受死亡的锤炼并更加焕发万丈光芒。影片努力消解那些残酷的死亡步骤,让理性表达战胜死亡的颠覆性作用。爷爷被推进病房后,镜头却逐渐收缩到奶奶身上:靠在门边窥视、走在盖满雪的小路上、晒孝服......爷爷去世后,镜头只收纳了爷爷被裹住的下半身,或是半张瘦削的脸庞,人们无法透过镜头直视爷爷的躯干,死亡的尊严——作为一种个人的隐私,被努力保护了起来。到最后,爷爷被埋进坟墓,远镜被使用起来,始终小心翼翼地构建着爷爷与奶奶的亲密关系,不让坟冢孤独,这也是克制地表达。那些看起来被过分放大的爱意,从奶奶的角度看到她弥足珍贵的表达欲,使得这部影片追求模范爱情的目标得到实现。爷爷大限将至,奶奶把爷爷的衣服提前分类焚烧,奶奶面对爷爷的坟冢放声哭泣,甚至是奶奶夹杂着哭腔的深情倾诉:“爷爷要走了,我也紧随其后吧,老天爷呀。”爱情的表达是相互的,死亡的过程并非一人之专属,爱情与死亡常常相伴,成为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夏琛斐. (2018). 电影符号学视角看纪录片中的表意特性——基于《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的符号意指研究. 西部广播电视(13), 86.
[2]薇薇安·索布切克,孙豆 & 孙红云. (2017). 刻画伦理空间:关于死亡、死亡呈现以及纪录片的十个命题. 世界电影(06), 141-160.
[3]王静. (2017). 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为例. 新闻研究导刊(22), 157-158.
[4]范瑞利. (2015). 韩国纪录片《亲爱的,不要跨过那条江》的文本意义. 戏剧之家(24), 103.
[5] [英]雷蒙·威廉姆斯.文化与社会.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本文为北京大学通选课《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2024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4年优秀影视评论”)
新青年电影夜航船
本期编辑 | 童文琦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