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代服饰为代表,剖析传统服装的外在特点与精神内核

佚名 120 2024-11-29

《仪礼·士冠礼》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而最具特点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汉服,中华民族自夏商西周时就已经形成基本的上衣下裳的穿衣观念,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的着装理念也更加多样化,服饰的种类也更为丰富。

从原始人以树叶和动物的毛皮作为衣物遮蔽身体身体到汉唐时极具多样化的着装体系汉朝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也随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并且服饰的特点与文化理念也有直接关系。

《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车,服周之冕。”下面笔者就通过对汉代服饰来解析传统汉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以汉代服饰为代表,剖析传统服装的外在特点与精神内核

古代男子汉服

一、服饰与文化渊源息息相关

1、汉服是对大秦文化的继承

与汉代的服饰文化直接相关的自然是秦朝的服装制度。因为汉朝的服装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秦朝着装的继承。虽然大秦帝国,纵横千里,但二世而亡,时间较为短暂。

十几年的光阴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形成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但这种大一统的王朝理念却传承到了汉代,并且深深地影响着汉朝的服饰文化观念。

2、楚国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汉朝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大一统理念之后,又巧妙的融合和吸收了秦国以前楚国的服饰文化理念,在秦统一六国前,楚国也曾盛极一时。虽然秦消灭了楚国,但楚帝的文化却并未因此烟消云散。楚汉争雄持续多年,中原王朝也因此受到了楚地文化的影响。

所以在汉朝建立后,楚地文化与汉文化呈现出一种融合和并存的趋势,因此,在服饰上,汉代服饰也有着楚地服饰的突出特点,曲裾深衣就是汉楚文化融合的一个重要代表。

3、楚地的文化渊源从何而来

在秦横扫六国的过程中,秦楚两国一直呈现出南北对峙局面,而最终以秦代表的北方获得胜利。楚国的文化根源恰恰就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南方土地。

以汉代服饰为代表,剖析传统服装的外在特点与精神内核

汉服悄然流行

在春秋战国初期,楚国本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小规模部落,但随着部落首领的不断探索,他们逐步占领了湖北湖南等地。楚国的实力也开始不断壮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战国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能够与秦国分庭抗礼。

《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楚国的文化也正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中孕育出来的,文化的最主要特点则是以巫蛊占卜为核心的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文化体系,浪漫主义色彩充斥着楚国文化的点点滴滴。

如果我们能翻开先秦时期楚国地区的文学作品,便会清楚地发现,楚地人有着一种看淡生死的佛系浪漫主义色彩。恰恰是这样的浪漫主义,在汉朝建立后深入地影响着汉代的服饰建设,文化的糅合也恰恰为汉代的服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根源。

二、汉代统一后,文化与服饰同步发展

1、强大的实力,稳定的政治背景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汉朝服饰,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从汉代建设的政治背景上看,汉王朝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代疆域囊括了东面的朝鲜,南面的越南以及西面的葱岭北部地区。正是这样一个拥有辽阔疆域的强大国家为汉代的服装文化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糅合了秦国楚国的服装文化元素后,汉代服装呈现出一种以雍容华贵为主要特色的衣冠服饰特点,这恰恰与汉代的文化密不可分。

稳定的政治局势和强大的国家实力,促使每一个汉代子民都感到无比的骄傲,雍容华贵的一种王光子气便油然而生。

《子虚赋》:'于是楚王乃登云阳之台,怕乎无为,澹乎自持,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不若大王终日驰骋,曾不下舆,脟割轮焠,自以为娱。臣窃观之,齐殆不如。'于是齐王默然无以应仆也。"我们可以从司马相如的汉赋中充分的了解到这样词藻富丽,结构宏大的行文特点所表达的内在精神观念。

2、汉服男子的着装特点

出现在周朝的服饰体制——深衣制,在汉代得到了普及。它也成为汉代男女着装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照、朱履。

以汉代服饰为代表,剖析传统服装的外在特点与精神内核

汉朝足衣

所谓深衣便是一种上衣和下衣可以相联通的服装体制,这样的着装形式普遍地应用于汉代的百姓,禅衣分类的中衣、深衣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只是袖袍的形状有所不同,都是单层以布帛为材料的衣服。中衣用作内穿,深衣用作外穿。

汉代男子的穿衣形式,可以被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是流行于战国的深衣,但在汉朝仍然被广大百姓应用,西汉初年,大多数民众采用的都是曲裾形式。

但历史辗转到东汉,深衣曲裾便很少出现在男子身上,更多的人采取直裾的形式来进行着装,但在当时直裾的着装方式仅适用于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在正式的公众场合,直裾并不受到欢迎。

从应用上分析,汉朝的男子着装特点又和整体的服饰用途息息相关,官服和常服则是应用两种不同的日常环境所采用的服饰着装。

例如官员上朝商谈政务所采用的正式服装仍然是秦朝所流行的袍服,袍服恰属于深衣的服装范畴,它拥有固定的形式,没有任何的个性化特点。朝堂上的每一位官员着装也都极为类似,袍服需要配备衬里,从而显得着装更为庄重严肃得体。

以汉代服饰为代表,剖析传统服装的外在特点与精神内核

颜色鲜明的汉服

然而离开朝堂之后,在日常的生活娱乐中,官员也不会选择带有衬里的正式袍服,而是选择当时所谓的禅衣,虽然他在外形上看与袍服极为相像,但它更为宽松,更为方便,更能够符合男子日常的着装需要。袍服不仅常作为官服,它也作为祭奠用的服装,只有红色能够作为服装的边缘镶嵌色彩。

这样的朝服对于官员和百姓,穷人和富人实质上没有区别,但服装的材料质量以及颜色的鲜艳程度上,却能够区分出高低贵贱和封建等级。

男子的着装还可以按照衣襟进行分类,一种是曲裾禅衣,是从领口斜到腋下的衣装形式,还有直裾禅衣服,是从领口向下垂直。这样的服装是一种宽袍大袖形式,不仅仅长而且十分宽的服装类型,在当时是最为普遍最受欢迎的一种服装形式。

文景之治时由于倡导黄老之学,整个国家都处于休养生息的过程当中,所以整体服装文化和穿着特点都是以简朴为主。

3、汉代女子的着装分类

说完汉代的男子服侍之后,我们再回顾到女子的着装特点,妇女的穿着主要是襦裙、袿衣、舞女大袖衣为主,虽然与男子的服饰有共同之处,都是宽袍大袖,以直裾和居居为主要的穿着形式,并且曲裾占大多数,随着汉代服装理念的不断深化,曲裾也逐渐成为女子的标配,许多男子摆脱了这种服装穿着观念,曲裾逐渐成为女子专属的服装特点。

以汉代服饰为代表,剖析传统服装的外在特点与精神内核

女子汉服

除去曲裾之外,汉代女子的服装仍然有其他几种形式,并且妇女多以襦裙的形式为主。三种着装特点的最主要目的还是方便实用。舞女大袖衣仅存在于艺妓当中,因为需要进行舞蹈和其他的动作表演,所以大袖子更具有灵动感,并且伸缩自如,能够将舞者婀娜多姿的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4、服装颜色与季节融合

汉朝服装的颜色也是有明确的分配,根据季节和时间的变换,具体可以分为春天用青色,夏天用黄色,秋天白色,冬天则是黑色。这也表示着人们对季节的感知,以及汉服文化和自然有所融合的一种特点。

三、汉代服饰所反映的社会面貌和积极影响

1、纺织技术的进步是服饰发展的关键

当然,汉朝服装能够得到长足发展,一方面是来自于大一统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成熟的社会文化特点,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汉代的知秀技术不断提升。纺织业不断发展,丝绸的产量也开始增加,各种精美实用的纺织品更是流传海外。在汉代,刺绣也成为每一个家庭妇女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他已经流入千家万户,成为每一家装点个人行装的必备手段。

服饰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由此可见,服饰不仅影响着汉代人正常的生活起居,更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每一位民众的心灵都有着深切的触动。

以汉代服饰为代表,剖析传统服装的外在特点与精神内核

女子穿着汉服

2、汉服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羽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

总体来讲,汉代的服装是对秦楚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时代文化特色的彰显,它表现着大一统政治背景下,汉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体系的成熟,服装更成为人民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情感宣泄和表达的一种独特方式。

在2000多年的服装发展历史中,汉代着装更成为重要的代表和转折,在此时期,成熟的服饰文化开始深入人心,服装的设计理念和它想表达的精神内核也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每一代人,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和服饰形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是头条号 烟雨史记 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欢迎关注作者,每日更新优质历史文章。)

参考文献:

《论语·卫灵公》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子虚赋》

《仪礼·士冠礼》

上一篇: 美邦服饰股吧 人民币真是棉花做的?网友:抵制新疆棉,就别来赚中国钱!
下一篇: 盘后公告集锦|赣锋锂业:预计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57-64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