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经典!复古!川崎W800
136 2025-01-19
提要:布依族是黔西南州世居民族之一,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唐、宋、明、清的历史演进和传承,形成了具有布依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圈。它包涵了种、纺、织、染、绣、缝以及凝结了纺织文化背景中的民俗文化特征,通过蜡染、刺绣、挑花、镶缀等技艺,构成了以纺和织为母体的布依布,是布依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其中,兴义市、贞丰县、册亨县布依族服饰可作代表。布依族服饰,也于201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头缠蓝色布,身着青色衣,搭配蓝黑色百褶长裙,腰间系上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穿翘鼻子满绣花鞋,这是布依族妇女常见的穿着。一套布依族服装要经过纺纱、织布、蜡染、扎染、挑花、裁剪、刺绣等数十道工序,做成一套衣服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
时间的沉淀,工艺的讲究,都抵不过衣服里承载的来自母亲的爱。
是一代又一代母亲,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技艺传承下来。给布依族同胞带来温暖,传递文化自信;给美丽黔西南增添光彩,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秘;给更多的妇女实现就业带娃两不误的梦想,把生活过得更美丽。
让我们走近这些美丽的布依族母亲,倾听她们的幸福故事。
王菁:把制作布依服饰变成绣娘们的事业
把爱好变成事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王菁说她很幸运,能够把制作民族服饰的爱好做成事业。她希望把这份幸运,带给更多和她一样志趣相投的布依族绣娘们。
今年49岁的王菁,是位地地道道的布依族,从小生长在布依族寨子里,听的是布依山歌,穿的是妈妈和奶奶手工制作的民族服装,骨子里流淌的是布依族的文化血脉。
王菁给客人讲解布衣族服饰艺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布依族女人心灵手巧,从小就会织布、染布、绣花、纳鞋垫,我也喜欢做这些,19岁的时候就跑到北京去学习服装设计了。”毕业后获得中级服装设计师资格的王菁,却放弃了到沿海大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毅然选择回到贵州,扎根家乡,创新发展民族服饰文化。
“布依族服装根据用途分为五类,我们最开始做的主要是团体演出服这一类,由于人手不足,完成一套衣服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客户等不及就直接在工厂订货了。”创业之初,人力不足的问题让王菁尤为头疼。
痛定思痛,王菁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布依族村寨里的妇女会织布、蜡染、刺绣等基础工艺,把她们组织起来既能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加她们的收入。于是,王菁对这些布依族妇女进行全面培训,通过全职、兼职等方式增添了人力,开始有了新的订单。由于设计新颖、制作精良,王菁的服装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省外乃至国外的客人都特别喜欢我们的民族特色服饰、手工刺绣、土布纺织、纯天然植物染……”王菁发现,越是原生态民族风情的文化产品,越能受到市场青睐,而随着贵州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民族文化产品会越来越有价值。
王菁(中)和绣娘们探讨民族服饰制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必须做大做强!2005年,王菁组建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挥优势做好布依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培育了少数民族青年服装设计师、制版师、裁剪师、手工盘扣师等技术骨干100多名。王菁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王菁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1年,王菁在兴义市民族风情街建设了“布谷鸟民族文化风情园”。2016年,风情园内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布谷鸟布依族服饰博物馆”建成开馆,集非遗手工生产及民俗展厅、国家级王菁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训教室、民族服饰加工车间、民族旅游纪念品展厅、民族风情展演等为一体。王菁带领团队开发文创产品,设计制作了民族服饰、家纺用品、民族旅游商品1200多项,作品多次获奖。
荣誉等身的王菁,在传承非遗文化的道路上从不松懈。
“在黔西南州,很多少数民族妇女都有刺绣的绝活,我把培训少数民族妇女技能就业带动创业作为公司参与脱贫攻坚的努力方向,开展实施培训‘帮助一个妇女就业,解决一个家庭贫困’扶贫工程模式,实现民族底蕴与现代工艺的无缝对接,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带动农民致富。”
王菁为少数民族妇女开展技能培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2014年以来,布谷鸟公司面向易地扶贫搬迁点、极贫乡镇和民族村寨开展布依族服饰、刺绣、蜡染、织布等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绣娘8000余人,培训的学生有26名创办专业合作社或小微企业,形成了再带动就业和居家灵活就业的培训就业模式,用一针一线织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锦绣之路。王菁也因为这些行之有效的培训工作,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培育人才”。
让越来越多的绣娘在传承民族服饰的技艺中找到幸福的归宿,这是王菁的愿望,也是时代的期许。
王伟鲜:传承发展布依服饰
金秋9月,走进普安县茶源街道王伟鲜家的绣坊,一幅幅做工精致的布依服饰映入眼帘,绣布上的花鸟虫鱼、草木藤蔓,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的栩栩如生。
王伟鲜(左一)正在传授技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布依族的服饰古朴典雅、简洁端庄,色彩搭配以青、黑、白为主,上戴头巾,内衬白布。”王伟鲜介绍,服饰上的刺绣有平绣、编绣、剪贴绣等,刺绣的图案有人物、花草、飞鸟、虫蝶、动物等,图案都是用几种颜色绣出来的,有写实的,有写意的,也有各种几何图案,每一个图案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除了服饰,刺绣通常还用作背带、围腰、被面、枕套、头帕、荷包、鞋面、手帕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王伟鲜是贵州省普安县江西坡镇的一名布依族绣娘,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服饰的传承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布依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布依服饰、手工绣品是普安县一块亮闪闪的名片,我一定要守护好我们文化的根脉。”王伟鲜语气坚定地说。
身着布依服饰的居民(陈正党 摄)
于是,带着对布依服饰的热爱,2013年她和丈夫韦波开办了布依族服饰加工坊,作坊主要是将手工刺绣加工到布依族服饰上,经过不断的努力发展,到2016年,作坊逐步扩大成布依民族服饰加工厂。随着刺绣生意越做越红火,目前,王伟鲜的刺绣加工厂里有7名固定绣娘,她还分发刺绣生产订单给当地200余名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使她们只需在家里做工就有收入,有效助力脱贫攻坚,带领更多群众踏上致富路。
“继往开来”是许多传统文化行业从业者的毕生追求,王伟鲜也践行着这一理念。在搜集老绣片、研究传统技法的同时,王伟鲜也在潜心研究新的布依族特色文化技艺,让布依族文化维持历久弥新的魅力。王伟鲜创办的厂绣品花色从1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开发出了布依族全套盛装、绣花背带、背包、手提袋、绣花鞋、绣球等独具特色的系列民族服饰及手工艺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外市场。
此外,从小在茶山上长大的她还不断探索,尝试以普安红茶作为染料,再加入植物的根茎、食盐作为辅助的染料和固色剂壮族服饰特点,经过皂洗、扎布、熬煮等步骤完成染布。因为所用的染料都是纯天然的,生态环保成为了茶染最大的特点。
“我做的这个茶染,颜色就是红色的,跟我们传统扎染和蜡染的工艺都大同小异。我又去坡上找植物来跟着染,穿起来一点刺激都没有。”王伟鲜介绍。
“茶染”让传统的布料焕发新生机,孕育出传统“布依蓝”之外的“布依咖啡蓝”,制作出的布艺品更贴近自然、散发清香,更有益于助眠、养性等保健功效。
身着布依服饰的采茶姑娘(陈正党 摄)
今年8月17日,王伟鲜的丈夫韦波的贵州省南中源茶旅公司在普安县茶源街道正式揭牌,目前公司在国茶馆(福娘阁)打造了茶+文创+旅游的综合基地。以茶园观光、采茶制茶、品茶鉴赏、文化创意、民间纺织、非遗传承、农特产品,布依风情体验等项目,对于布依服饰的传承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九月的茶源街道万亩茶场茶涛翻滚,茶香诱人。择一个周末驱车前往,穿上布依服饰,行走在茶垄之间,在夕阳下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夜晚回到茶源小镇品上一杯“普安红”,岂不快哉!
黄莲:用心去绣好作品
从打发时间到以之为职业,从月薪800到底薪6000,再从打工妹到非遗服饰传承人,今年40岁的黄莲,因为爱上“一针一线”,彻底改变命运变身“人生赢家”。
靠着舞弄针线活实现人生“翻盘”、“逆袭”,黄莲只一句“用心去绣好作品”。
黄莲展示她的作品。(匡奇燃 摄)
“从小就喜欢这些东西,看别人穿在身上就觉得非常漂亮。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看着姑姑闲暇时拿出衣服来绣,自己就动手跟着学。”豆蔻年华,黄莲就将对布依族服饰的喜欢藏在了的心底。
虽然小小年纪便懂得一门手艺,但在本世纪初叶,当时的民族服饰没有当前这样受市场青睐。曾有一段时间,为了生计,黄莲不得不随着潮流外出务工。
直到2011年,为了孩子上学的事宜,黄莲回到册亨,在县城帮别人卖手机卖电脑,一个月800块钱工资。
“孩子读书花销大,这点工资完全不够用。”黄莲不得不谋划一些其它的赚钱门路。
转机,还得感谢朋友的一句话。
“你不是会绣衣服吗?现在绣一套布依服装可以得1500块钱,比你卖手机电脑挣钱来得快多了!”朋友的一句提醒如醍醐灌顶,让黄莲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
于是黄莲白天继续卖手机电脑,晚上就接刺绣的活干,一个月下来,一套衣服也绣好了。“没想到绣花也能挣钱!”当第一次拿到绣服装获得的1500元报酬,她索性辞去了卖手机和电脑的工作,一门心思扎在服装刺绣上来。
黄莲绣出来的衣服,姐妹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她的才华,也逐渐为人所知晓。
2015年册亨县举行布依风情街刺绣大赛,黄莲首次参赛,便夺得二等奖。自此,黄莲也作为刺能手巧妇女走进了领导的视线。
2016年3月在普安县参加“刺能手巧”大赛获得黔西南州第三名;同年9月参加全省“刺能手巧”大赛获二等奖;2017年全国200名绣娘在册亨比赛,获得三等奖;2018年获得册亨县刺绣大赛一等奖……不断参加比赛不断获奖,黄莲享誉无数。当前,黄莲出现在赛场的身份不再是参赛者,而是评委。
正是因为心灵手巧,2016年11月,位于册亨县城的中华布依锦绣坊成立,黄莲被请到锦绣坊当刺绣大师,主要负责设计刺绣图案,自己绣的同时将图案发给更多的绣娘居家生产,然后由雲娇公司负责回收绣片,带动了300多人居家就业。
当前,黄莲有两重身份,其一是雲娇服饰公司底薪6000元的生产部主管,主要负责生产和销售;其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服饰”州级传承人。
“做布依服饰的绣品,要细心、要耐心,更要有一颗审美的心。只有用心了,才能修出好作品。”300多名居家生产绣片的妇女,也可以说是黄莲的徒弟。黄莲每一次到她们家中发绣品图案或者收绣片,都会耐心指导一番,教她们如何配色、哪个步骤该用什么针法等,同时为她们灌输一种思想:“一个绣娘,无论手有多巧,设计绣品图案一定要跟得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满足当代人审美的需求。”
因为喜欢布依服饰,黄莲把爱好变成了职业。作为“布依服饰”非遗传承人壮族服饰特点,黄莲希望自己能带出更多心灵手巧的徒弟,将这门技艺代代相传,同时也希望让民族的产品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布依服饰及文化。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宋洁
陈义匡奇燃
编辑 彭芝莉 刘义
编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