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太适合法式复古风,优雅高级富有格调,普通人也能穿出好气质
87 2025-01-10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几场阵雨之后,蓉城以清清爽爽的模样迎来初夏。位于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中国服饰文化,枝繁叶茂,诗意盎然。那诗里的花径茅屋中国服饰文化,那画中的影壁碑亭,成为无数同袍(汉服圈里人们的互称)心中的最美打卡地。如今,汉服俨然成为一种国潮文化,深受年轻人喜爱。
汉服背后有何文化特征?5月16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祁和晖,这位长期从事巴蜀文化研究的学者分享了她眼中的汉服美学:“汉服是文化自信下,一种中国风韵的表达。”
穿汉服是怀念民族艺术雏形
“汉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汉服是指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的宽袍大袖,而广义的汉服是指汉人的日常装束,是中国人的传统服饰。汉服的历史悠久,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没有定制。”祁和晖说,尽管如此,在汉服的发展史中,大体上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右衽或者中领。
“中国的服装,尤其是中原地区的服装,是基于中国人的身材、脸型、发色发展而来,这种服饰衬托出了国人的美感。”祁和晖说,比如黄种人的脖子,一般显得比较粗短,汉服上的低领或平领设计,可以从视觉上拉长脖子。
祁和晖说,从服饰变化上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常常会怀念自己固有的艺术雏形。
把正装限定为西服很不合适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部分人越来越崇尚西装。“这是一种审美的偏差。”祁和晖说。
据祁和晖回忆,有一次,她和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在外开会途中,接到一个研讨会的邀约,会务组希望二老着正装出席。
祁和晖反问,“何为正装?”主办方回答,“西装革履。”这个回答显然不尽人意。在她看来,将正装限定为西服很不合适,难道穿得整整齐齐不算正装?中山装不是正装?
前不久,四川省杜甫学会第二十一届、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开幕。一场阵雨过后,乍暖还寒,祁和晖身着一袭长袍出席活动,被与会同行点赞“很乖”。她笑着说,“你们觉得乖就乖。”
汉服热是中国风韵得到认可
10多年前,有学者推广汉服,遭受了很大压力。尽管不曾谋面,祁和晖依然对这种态度予以支持,她认为,汉服是中国人探索民族服装的一种样式。
有人曾抨击,穿汉服是拒绝现代。祁和晖对此持否认态度:“我们不是拒绝现代,而是拒绝克隆。我们要在保持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不断挖掘中国风韵,将之现代化表达。”
如今,汉服文化得到发展,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认可,这在祁和晖看来是一件好事。“从文字定义而言,汉服是追求中国风格韵味的一种服装,不必拘泥于完全仿古的样式。我很欣喜地看到,汉服热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许多中国的服装设计师正在往汉服方面转型。”她说。
曾经有人主张,休闲时,中国男性不妨穿旗袍。此言论遭到了一些人的调侃。祁和晖解释,旗袍是旗人的长袍,并非女性专属,男性也可以身着旗袍。旗袍做了收腰改良之后,尽显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而男性的旗袍就不收腰,显得飘逸高大。
不过在祁和晖看来,无论是追求宽袍大袖的汉服,还是穿着婀娜多姿的旗袍,只要整齐妥帖即可。一种服饰不仅要成为潮流,更要成为经典流传下去,则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适合生活的方便,表达简朴的美观。“服装设计师们可以多思考这些问题,让更多人喜欢穿汉服。”她说。
记者 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