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是时候穿起你的“权力装”
186 2025-01-11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要求,全面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省文旅厅、省扶贫开发局公布了50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
由此,我们特推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专栏,展示四川“非遗+扶贫”成果成效,讲述四川非遗扶贫故事。
如果你见过羌族姑娘
不难发现她们的服饰上
都绣着美丽的花纹图案
配上闪亮耀眼的银饰
行走间宛若彩霞中的仙子
让人移不开眼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
将扶贫与美丽羌服完美结合的
北川羌族服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工坊名片
工坊名称
羌族服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地点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
羌族服饰历史久远,早在古羌首领大禹创立的夏代,就有了讲究的礼服。随着历史的演进,羌族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族源繁衍至今,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其服饰亦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变化。
羌族古代服饰中以“披毡”最具特色,而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道光《茂州志》载:“其服饰,男毡帽,女编发,以布缠头,冬夏皆衣毪”。
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羌族服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趋丰富。羌族男子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羌族妇女则喜缠头帕,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穿有花边的衣衫,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戒指等饰物。
羌族妇女与男子衣服最大的不同之处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颗梅花形图案银饰,这些花纹图案便是独特的羌绣。
出于美化服饰的需要,羌民创造出一种被称为羌绣的刺绣工艺。“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羌族女孩子从小学习挑花刺绣,十四五岁就能绣出各种复杂的图案,往往制作出色彩艳丽的荷包、香包、裹兜、云云鞋、鞋垫等赠送情郎,表达爱慕之心。
女性的衣着是自己挑花、刺绣技艺的展示,她们既不打样,也不划线、绘图,仅以五色丝线或锦线,全凭娴熟的技巧,就能信手挑绣成具有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各种几何图案、自然纹样或花卉麟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在现代社会,羌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古朴、完整的羌绣图案仍用作提包、小型挂件乃至建筑物的点缀和装饰。
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羌族8.5万人,占全国羌族人口近三分之一,有着“中国大禹文化之乡”、“中国羌绣之乡”等称号。
由北川云云羌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和北川云云羌绣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的羌族服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就坐落于此处羌族服饰,从事着羌族刺绣、羌族服饰、工艺礼品及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和生产。
工坊从2009年开始发展羌绣产业化,建立了省、市、县北川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培训基地。在县级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40余期大规模普及性羌绣培训、30余次中小型精品绣娘培训、20余次小型羌族手工艺培训,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
“让羌族妇女同胞掌握传统刺绣技能,以订单模式实现居家就业,增加收入。”通过产品带动实现羌绣传承与保护的产业化模式,在工坊负责人何国良看来,这是一件“能够帮助他人的事业”。
2017年,工坊被授予“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北川羌族自治县就业扶贫培训基地”。
2018年,工坊吸纳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并成立了合作社,实现了60余名贫困户、80余名非贫困户居家灵活就业,人均每月增收1200元至2000元。
2019年,工坊产品《羌绣》被评为“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
十年来,工坊产品参加了国内外各级展会活动80余次。通过搭建完善的市场推广平台,工坊实现了线上线下市场推广和销售,进一步扩大了产值和销售量羌族服饰,稳步实现了产销平衡发展,使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让工坊扶贫就业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一线一针
挑出多彩羌绣
非遗扶贫工坊
在传承古朴羌服的同时
也让羌族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拥有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