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佚名 106 2022-09-17

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追求,集中表现在文化价值体系中,社会或文化价值指引着人们的日常行动趋向特定的目标。

服装,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它与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紧密相联。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类不仅丰富了服装材料和服装加工制作技术,而且在不同的地域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不同,使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从而深层次地影响到人们的服饰美观和服装风格的趋同和变化,最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关于穿着方式和穿着行为的社会规范。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因此,服装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早已不单纯是衣装本身,而是一种被物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载体,是特定文化价值观的物化表现。它包涵了与衣着有关的礼义道德、审美要求及穿用方式的行为规范等多种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东方文化,其整个思想体系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天人合一”—天就是我,我就是天,我与非我原是一体,不必将我与非我分开,人与宇宙自然是一个整体,它所营造的这种极具神秘意味的未知氛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迫求不露痕迹的意境表现。

正是这种“天人一体”的理念,造就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宽衣型服装,以形制宽大为基本特征,采用平面结构,线条简练流畅,造型与人的身体形态相去甚远。其目的不是为了塑造人体,而是通过掩饰人体原形,以其占有的宽阔空间来模糊人与自然的界线,更多地将天地自然融人自身,构成人与自然的最大和谐,形成东方服饰的神秘风格。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传统服饰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服饰将重伦理、泛道德、讲究群体性和社会性等诸多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囊括于具体的服装形式中,其主要特色为: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崇尚含蓄内蕴美

中国传统服饰善于表达形与色的含蓄、服式宽人中国服饰,人体藏而不露,色彩图案隐含寓意,给人以含蓄内蕴美感。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审美观认为,即使人体很美,也不必去展示人体的美,而应着意调动着装手段赋予形体以外的精神意蕴。中国皇帝服饰——冕服即是这种意蕴的典型。

其冕冠为通天冠、河带;衣裳结构为宽衣大袖,色彩为玄衣而绣裳玄衣象征未明之天,续裳象征黄昏之地。服饰章纹采用日、月、星辰、山、龙等图案,各含寓意。如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取其明辨,可以说是穿地戴天,包容宇宙。而人的形体却消融于宽大的含有天地成分的服饰之中.体现了将宇宙自然融人自身,将自身形态融于天地的意念,正所谓“天户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重感。”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提倡文雅端庄美

儒道互补是中国古典美的思想的基础。远在两千年前,孔子创立的儒学就主张中和仁爱,要求人要有完美的人格,服饰要适度,反对奇形怪状,提倡文雅美。“文质彬彬”是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文是指人的服饰美,都属“美质”,凡有些“美质”的人,再加以美的服饰,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他主张“君子正其衣冠”(论语),提倡严肃高雅。在《战国策》中提出“服奇志淫”的观点,认为服装不雅的人必然志不雅,甚至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儒服就具有这种文雅美,穿着后具有端庄、规矩的风范。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所以从总体看,历代服饰的宽衣大袖都具有这种强调礼仪端庄的风格特征。

讲究朴素自然美

“披褐怀玉”是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褐是古代下层社会的衣着,质地粗陋,常与锦绣对举。而“怀玉”具有象征意义,是人的内在道德美、品格美的象征。老子提出“圣人披褐怀玉”反映出道家要求去掉文饰、反对形式繁缚,而更强调质、重视内美的审美观。《韩非子》声称“君子好质而恶饰”,《淮南子》认为“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与道家相似的美学观点。而“饰其外者伤其内”,“见其文者蔽其质”则是对道家审美观的发挥。号召人们应强调内在美,对于外表服饰朴素自然即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为道家的服饰审美观——注脚。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视“修饰而不露雕琢”“自然而不显简陋”,所谓“动人春色不须多”就是它的主旨。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注重和平统一的气氛

在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大一统思想指导下,中国服饰力求稳重、平静,提倡服装整体配合应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以利于安宁、融洽、礼让三先的人际关系。汉文化几千年来奉如神明的儒家文化本质是“中庸”,“中庸”之道说穿了就是一户“禁”字,禁人性、禁自由、禁个性,强调群体意识。

所谓的“诗可以群”,“和而不流”就是强调艺术对社会整体有序性的责任。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还应看到,群体意识中潜藏着惰性在迁就整体稳定时,个人的创造冲动极容易被化解,使中国人在表现个性时顾虑较多,时常要首先考虑到社会允许表现的程度。一件漂亮衣服上身之前首先容易想到的是能下能穿出去,要美须有胆量,要有对抗群体舆论的心理承受力。

中国人表现自我的负担比较重中国服饰,容易被误解为个人主义膨胀的思想意识问题。关键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个性的解释比较粗糙、模糊,而且主要是贬义,至少有个性的人不如随和的更讨社会的欢心。人一出众就容易被孤立,所以还是流行的从众意识更有市场,更稳妥。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追溯中国服装发展史,随着历史沿革、朝代更迭,中华服饰虽然在不断变化,但其总体形制却基本没有突破传统,始终保持着类同的宽衣形态,总体服饰观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而受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忠孝、仁爱、忍让和礼仪的熏陶,习惯于谦虚容忍克制的每一代中国人,在着装上自然不敢表现自我,标新立异,几乎都是从众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性和社会性便诉诸于人人类同的服装形式中。

强调整体和谐的设计原则

受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在审美设计方面,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要从整体的大自然出发,以“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注重整体和谐的工艺产品设计原则。

对于审美设计之一的服装,其设计和穿着都注重人——服装——环境的整体和谐。例如唐代,国力殷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甚广,服饰方面也随之广收博采各国之长,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特别是女装,色彩浓艳炫目,款式奇异纷繁,大胆开放。且唐女头饰丰富,面妆奇特,变幻无穷,并以身材丰满、雍容华贵为美,配以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的服饰,与富丽多彩的大唐盛景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而至宋代,国力渐弱,且当时的统治思想是“理学”,宣扬“三纲五常,仁义为本”,强调要“存天理而灭人欲”,绘画上多水墨淡彩,服装上则趋于拘谨保守,款式向窄袖瘦长发展,色彩淡雅恬静,一反唐朝浓艳鲜丽之风。且宋女头饰简单,面妆清丽,并以纤瘦为美,与简练质朴的服装及当时朴素自然的社会环境相协调。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另外,服装设计还强调服装自身的局部与整体设计交融互摄,协调统一。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运用滚边、彩绣、图案、明线等艺术手法,将精细的工艺表现融入服装中,粗细结合,给人以整体和谐美感。

追求舒适自由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凡是美的产品都应兼养人的肉体和精神就服装而言,应具有美化人体和穿着舒适的双重功能。使人有愉悦感。从而达到“形”和“神”的统一。中国传统的宽衣型服装,裁剪极为单纯“通袖”免去了肩线,顺直的衣身使腰线含括其中。此种简约宽博的衣式。专为穿者的舒身之感服务、不会给人带来活动上的约束。且中国历代服饰面料均采用纯锦布、丝绸等天然纤维织物,对皮肤所产生的舒适之感,也非语言能形容。形神兼备、体舒神怡,当是中国衣境美感的本质之一。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相关概观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安详、平和简朴的审美情趣,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服饰文化则表现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并以伦理道德自律的突出特点。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在衣着上讲究实用、稳重、含蓄的典雅之美,祟尚自然、朴实、飘逸的着装风格。

中国数千年的服饰文化是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其宽衣形式融人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和人与自然相融、与草木同归的宿命论,使之以独有的民族风格立于人类服饰文化之林而独领风骚。

现代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热情使东方的文化有了新的应用价值。如今,“天人合一”的古老意境。已成为各国服装业诱惑消费者的潜台词。在服饰文化的领域里,人类的文明开始了交融和重叠。

上一篇: 好物双城记 | “川渝好货嘿巴适”抖音直播惠民活动即将开启
下一篇: 图集|凤凰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千人巡游展演惊艳上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