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让撒拉族刺绣老枝绽新芽

佚名 90 2022-09-17

你是否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那些“福娃”刺绣?它们可爱的样子“萌”倒了多少中外观众。

你是否还记得循化黄河岸边的那个绣娘?是她用一针一线绣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撒拉族服饰,将撒拉族刺绣传播到世界各地。

作为青绣大家庭中的一员,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撒拉族服饰,以针法细腻、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手法独特而著称。长期以来,撒拉族刺绣保留传承了自己的原始风貌,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其刺绣工艺能与苏绣、湘绣相媲美。

近年来,随着青绣产业的兴起,撒拉族刺绣老枝绽新芽,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乙米那,听她讲述撒拉族刺绣的新故事。

12岁女孩的刺绣梦

“阿姐,这步针要从这个方向走,每步针都有它的规律,不然绣品出来后达不到客户想要的效果,我们自己也不满意。”7月26日,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绣坊里,韩乙米那正在给车间的绣娘指导生产来自江苏省无锡市的绣品订单。

指导完后,韩乙米那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她个人最近创新的一件民族服饰绣品。“我从12岁开始学习刺绣,从基本的鞋垫、香包等一些小的配饰绣起。”韩乙米那放下手中的服饰,将回忆拉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

在韩乙米那的印象中,奶奶和家里的女性长辈白天到农田干活,晚上则在煤油灯下制绣品,小到鞋垫,大到枕套。“有一次半夜醒来,奶奶还在眯着眼睛绣鞋垫。”后来韩乙米那的母亲告诉她,那是奶奶在给她提前绣嫁妆。

韩乙米那的娘家是刺绣之家,所以家里会剩一些可以二次利用的线。正值豆蔻年华的韩乙米那总会偷拿奶奶绣剩的“边角料”和小伙伴一起有模有样地绣起来,但由于岁数小,韩乙米那的针法和她一样“稚嫩”。

“我们撒拉族的姑娘很早就要为自己准备嫁妆,尤其新郎官的腰带必须要亲自绣,这是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在韩乙米那看来,撒拉族刺绣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

在过去,撒拉族人家不论家境贫富,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要学习掌握刺绣、学习各种针线活儿。她们在闲时,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或坐在树下,或坐在炕头,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在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施之以智慧,倾注着感情,巧手绣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姑娘们学刺绣,为的是绣上漂亮的新装过门。”韩乙米那说,当时学习撒拉族刺绣没有专门的老师教,主要是通过家传或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到启发和培养的。

韩乙米那表示,她刚开始学是从简单的牡丹花、荷包绣起,后来开始学习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的绣法,慢慢地逐渐掌握了一定的绣法和技巧。

“撒拉族刺绣的实用性很强。”韩乙米那介绍,撒拉族群众使用的枕头、袜底、袜后跟和女鞋的两帮都会精心绣上各种图案和花卉,有干枝梅、牡丹、月季、菊花、芍药、马莲花等,绣得精巧秀丽、多姿多彩。她们还喜欢在年轻小伙子所系的围肚上绣上花朵和鸟类,那些鸟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妇女们还在自己贴身带的荷包上绣上她们喜爱的花卉,所绣图案小巧玲珑、细致匀称,色彩或淡雅或鲜明,方法独具一格。青年男女结亲的日子还要摆出新娘的针线活,视其刺绣手艺的高低进行评价。

韩乙米那那时最向往的就是绣出最好的绣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撒拉族刺绣,并把它保护好、传承好。

破解后继无人的困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撒拉族刺绣也曾面临‘瓶颈期’和‘消亡期’。”韩乙米那告诉记者,年轻人外出务工是撒拉族刺绣技艺不断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韩乙米那也曾奔忙于“务工大军”之中。

2005年6月的某一天,韩乙米那在收拾家务时,翻出自己曾经绣过的一幅绣品,看了一遍又一遍,韩乙米那萌生出一个想法并告诉她的公婆和丈夫:“我要把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好手艺传承下去,还要让刺绣帮助我们女性增收致富。”

在此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韩乙米那独自挨家挨户去“发动”那些闲在家里的妇女们。刚开始,她吃了很多“闭门羹”,但在她的几番努力后,循化县第一批由46位“绣娘”组成的撒拉族刺绣培训班正式开班了。

“其实,不管做什么,家里人的支持是最重要的!”2006年,韩乙米那一边培训绣娘,一边和家人计划着如何将刺绣规模扩大起来。2007年,韩乙米那和丈夫韩萨力海成立了循化县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120户农户从事刺绣,让撒拉族妇女刺绣、务农“两不误”“两收益”。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撒拉族刺绣技艺,韩乙米那奔波于各单位之间,最终在循化县文化馆及县妇女联合会、就业局、扶贫开发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依托“阳光工程”等项目先后开展了29次传承发扬撒拉族刺绣技艺项目培训,使得更多撒拉族妇女了解撒拉族刺绣文化、让更多年轻撒拉族妇女熟练掌握了撒拉族刺绣技艺。仅在2010年至2020年年底,就培训撒拉族妇女2600人次。

“以前撒拉族的妇女都是外出打工、开饭馆,现在‘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她们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到家里。目前都不用我自己出去找人来学习,大家都是自己主动来学,多数居家灵活就业员工一年可以收入2万元。”韩乙米那说。

如今,韩乙米那摇身一变,成了循化绣娘的带头人,也为众多绣娘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锦绣之路。

撒拉族刺绣焕发新活力

一架绣绷,十指春风。韩乙米那带领绣娘在一针一线中绣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也在2008年成就了青绣在刺绣行业中的一席之地。

“那天我接到了循化县旅游局的电话,说准备绣一组北京奥运‘福娃’刺绣,到时候要在北京展出,我当时就慌了。”韩乙米那告诉记者,到现在她还忘不了当时自己不知所措的样子。

后来,韩乙米那查阅相关资料,从下载“福娃”图案到定制绣线和针法,再到寻找四位有经验的绣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份带有鲜明青海民族特色的撒拉族刺绣“福娃”正式亮相北京奥运会。

至此,韩乙米那由衷地认识到传统手艺竟然如此重要,撒拉族刺绣“福娃”也成为蕴含海东人民对北京奥运会美好祝愿的民间艺术奇葩。如今,在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内,韩乙米那如数家珍地介绍15年来所有获奖的绣品。

在展厅内,记者被名为《姐弟情》和《石磨》的两幅刺绣作品所吸引。只见作品色彩艳丽,绣出来的石磨如同真的一样,这是韩乙米那最喜欢的两幅作品。韩乙米那凭借着不断的创新创意,让撒拉族刺绣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甚至卖到了国外。

这两年,为了让撒拉族刺绣跟上时代的步伐,韩乙米那主动外出学习交流,借鉴经验,不断创新,并与青海师范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产品从最初的鞋垫、腰带、枕头等18种,增加到民族工艺品、文创手工产品等共计380多种,产品种类不断创新,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青海有的是大美河山,还有独特的人文景观,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青绣也在迅速崛起。”韩乙米那告诉记者,如今的撒拉族刺绣早已走出“深闺”,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借助撒拉族刺绣,她们也用手中的针和线绣出了家乡的美丽河山,绣出了民俗文化,绣出了老百姓日新月异的生活。“撒拉族刺绣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要尽自己的努力创新它、保护它、传承好它。”韩乙米那说。

● 【大美青海】阳光正好,风景正美,是时候来一场向往的旅行了

● 【大美青海】视频 | 四季流转,在最美好的时光里与你相约大美青海

● 【文旅时讯】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2年“订单式”人才援助工作座谈会议

上一篇: 青海撒拉族刺绣:新模式“绣”出传承致富新道路
下一篇: 嘉曼服饰上市:高端品牌形象持续提升,消费升级带来发展新机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