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维斯圆领卫衣和羽绒服优惠活动 49元抢购!
127 2024-11-20
11月19日
《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文章
《海天相连远 同心逐梦圆——
三亚多民族融合发展共绘新时代画卷》
版面图及全文如下
↓↓↓
海天相连远 同心逐梦圆
——三亚多民族融合发展共绘新时代画卷
崖城学宫前,身着传统服饰的黎族同胞跳起欢快的打柴舞,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观看,让这座最南端的古老文庙又“鲜活”起来。一千年前,三亚的黎族和回族先民就是在这里,跟汉族同胞一起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六百多年前,客居三亚40年的黄道婆,跟随黎族同胞学习了错纱、挈花等纺织技术,返回故乡上海后“南艺北传”,将黎族纺织工具和技术与当地丝织技术结合,推动了中国纺织技术的飞跃。
三亚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如今,黎村苗寨已成为三亚旅游的必逛景点,黎锦苗绣也是旅行纪念的高级伴手礼,黎苗音乐在各大景区唱响,回族酸鱼汤等少数民族特色美食享誉海内外。更多惠民的政策让少数民族同胞提振信心,更加厚实的经济“账本”增强了他们的底气……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绘制新图景。
海角共传同心火,天涯相逢办盛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将在三亚召开,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将齐聚南海之滨,以体育运动为媒,以民族团结为本,在三亚这片颇有民族融合历史渊源的土地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11月17日,身着各民族服饰的演员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琼崖千里块海中,民夷错居古相蒙”
9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苏轼谪居海南三年,与黎族百姓比邻而居,相识相知,互相扶持,在耳闻目睹了黎汉共生共荣,各民族兄弟同胞相亲相爱如一家的场景后,对海南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大加赞美:“琼崖千里块海中,民夷错居古相蒙。”并从内心发出了“海南万里真吾乡”的感慨。
“尽管当时黎族群众的生活非常穷困,但对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原客人总是倾囊相助,黎族同胞纯朴、善良、率真的性格打动了苏轼。”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张朔人表示,“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遗我古贝布,海风今岁寒。”来自黎族同胞的真挚友谊,给困境中的东坡极大的关怀与温暖,也借由东坡的诗文得以千古传颂。苏轼也充分发挥特长,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文教事业,教授各族青少年识字作文,传播中原文化,他的学生符确和姜唐佐分别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和第一位举人,在互助交融中形成了“汉黎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据考古发现,黎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经由岭南两广地区跨海迁徙来到海南岛,直至岛南三亚地区。自秦汉肇始,汉族人口陆续进入海南,从事商业、农业和渔业生产,与黎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海南岛,标志着海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开端。宋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口或由中原南迁,或经海上丝绸之路登陆三亚,同各族先民进一步携手共同开发这片富饶的土地,为三亚乃至海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明代,由广西迁入的苗族逐渐在三亚形成族群聚落,成为三亚多民族中的一员。
张朔人表示,数千年来,在移民潮流的推动下,海南岛的生产力水平如同破土的嫩芽,不断攀升新的高度。农业与手工业在这片热土上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一曲曲丰收的赞歌。海南各族人民以物易物,商品交易络绎不绝,不仅繁荣了市场,更在无形中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这种和睦共处、携手共进的深厚情谊,也为海南岛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黎两樽合 醉笑一欢同
黎家小院掩映在茂林之中,屋前有塘,塘前有花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花海远处是绵绵青山,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走进建村已逾百年的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古树参天,屋舍俨然,水清木华,原生态的黎族村庄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院墙上、屋檐下,随处可见颜色鲜艳的蛙纹、甘工鸟纹和大力神纹,颇具黎族特色的纹饰表达着黎族文化,不时出现的船型屋设计传递着黎族先民渡海来琼的历史。
三亚市凤凰镇槟榔村、天涯区文门村与中廖村一样,均是“诗与远方”并存的黎族村落,良好的区位条件、优渥的生态环境及丰富的历史人文成为黎族村落建设“和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年来,“小而美”的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大量游客慕名前来黎村观光游览,黎族同胞走上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廖村等黎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多元化保护、传承与应用,离不开一位从白山黑水来到海南的汉族兄弟的努力。20多年来,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张引潜心钻研,提出“黎族传统人文艺术创造性设计转化”“黎族传统民居再生设计”的学术主张,并在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家居装饰、现代服饰等中巧妙融入黎族传统文化元素,让黎族文化“活化再生”,做黎族非遗的“执灯人”。
“民族文化一旦离开生活就像植物没了根,在确保满足现代人功能需求、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融入黎族元素,赋予现代建筑长久的生命力,原汁原味地展现黎族非遗风采。”张引表示,在参与设计中廖村时,巧妙地用黄泥、红泥拌上草根做墙面装饰基底,屋顶用葵叶,充分利用黎族船型屋最原始最本真的材料,最大程度地传承黎族传统住宅文化“基因”。
在位于三亚市北部的中廖村,村民在编竹筐织黎锦。新华社资料片
近年来,张引将黎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消费品设计、城市环境设计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参与设计项目累计近20万平方米,除了海南,在北京、澳门、成都、吉林、广东的国际、国家级展会,建筑和公共空间设计中也融入了黎族元素,通过设计将黎锦的“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
“服装、丝巾、桌旗、雨伞、手袋、旅行环保便携包等产品600余款,申请了多个专利。”张引介绍,他将带领团队,从黎锦服装与服饰产品、黎族风格环境空间、黎锦相关产业品牌形象、黎锦元素文创产品及包装、黎族精神标识数智化呈现五个主要领域开展设计研究及实践,为海南黎锦企业定制化提供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设计作品和产品。
为深入研究黎族传统文化,张引频繁往返于现代化的大学和原始的黎族村落,每次一待就是数周。为了尽快融入当地人,张引和黎族同胞一起吃住,结下深厚友谊,并从当地村民处购得最原汁原味的材料,一方面让黎族传统文化搭上文旅融合快车开出再生之花,同时增加了黎族百姓的收入。
三亚市民族事务局办公室主任白冰介绍,近年来,黎锦、黎陶、音乐舞蹈、黎医苗药、黎苗饮食文化、三月三节等文化资源得到了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创新和利用。普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代表性项目名录16项,占全市非遗名录的55%。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40名,占全市非遗传承人的71%。常态化举办三亚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系列培训活动,涵盖黎族织锦技艺、苗族刺绣技艺、黎族藤竹编技艺、黎族制陶技艺等内容。截至2024年4月,三亚共培养黎锦制作匠人2070人。
团结奋斗谱新篇 同心共圆中国梦
近年来,三亚市加大民族地区产业扶持力度,持续夯实协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序推进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农业+”旅游、教育、体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有效促进黎村苗寨集体增收和村民就近就业创业,既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成功蜕变,又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有机统一。
白冰表示,近年来,三亚依法加强民族事务管理,深入推进民族政策贯彻落实,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市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
2021年至2023年,三亚投入近3亿元,完成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19个,农村道路实现100%硬板化,开设“村村通”公交线路57条,村村建有卫生室,移动通信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不断加强民族村寨保护发展,印发《三亚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5)》,自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3631万元,进一步完善区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区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受益群众达11万余人。近年来,先后有8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与中廖村相邻不远的大茅村已成为三亚周边乡村短线游、城郊一日游和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错落有致的民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不少外省车牌的小轿车停在村道上,老人树下织黎锦,青年欢跳竹竿舞,黎歌乐舞不断,游人络绎不绝,到处呈现一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景象。
大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正才介绍,大茅村是由17个自然村组成的黎族村落群,近年来,利用共享农庄共建、共治、激活乡村产业,探索乡村振兴新业态。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盘活农户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以1家共享休闲农庄示范带动14家合作社抱团转型升级,实现由传统大田轮作发展成高效农业产业,推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目前,大茅村引进远洋集团等大中型企业8家、小微企业40家,引导村民注册个体工商户251家,家庭农场119家,成为大茅村产业兴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为持续打响精品乡村旅游品牌,大茅村还将产业链延伸至体育、研学等方面,策划打造了马拉松比赛、秋千比赛、暑期公益营等各类特色活动,累计吸引了200余所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团队参与乡村文化共创。2023年,大茅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8万元,比2017年增长了84.3%,步入全市村集体收入前列,村民人均收入2.35万元,比2017年增长189%。
11月17日,身着各民族服饰的演员在火炬传递起跑仪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三亚上空即将唱响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题曲,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马上拉开帷幕。正如运动会主题曲中唱的一样:“一颗心,一个圆,一齐拥抱紧相连,这片土地五千年;一个梦,一片天,每个赛场共起点。”各民族融合发展、同心圆梦的图景正描绘出新时代最美的画卷。
新闻多一点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运动会五大看点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2日在海南三亚开幕。来自全国56个民族的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逾山越海,齐聚南海之滨,共赴一场群众体育的盛会、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这场盛会将有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看点一:海南首迎综合性大赛
本届运动会将是海南建省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
11月17日,火炬手韩晓燕在起跑仪式上与本届运动会吉祥物“吉贝”对接,点燃火炬。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筹办过程中,海南成立了15个单项竞赛委员会,全面负责竞赛表演工作的计划、组织、运行和保障。三亚围绕“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修缮提升19座现有场馆场地,招募培训6939名赛会志愿者和1万余名城市志愿者,城市交通、环境、管理和面貌全面提升……三亚市副市长、赛会执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长丰希望:“让没来过三亚的人大吃一惊,让来过三亚的人耳目一新。”
看点二:赛场劲刮“最炫民族风”
近年来,从贵州榕江“村超”到佛山叠滘龙舟,“民族文化+体育比赛”成为多个民间赛事爆红的“流量密码”,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独特“杀手锏”。
6月11日,选手在贵州省镇远县㵲阳河上进行独竹漂比赛。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本届运动会共设18个竞赛项目和3大类表演项目。其中既有百步穿杨的射弩、“一苇渡江”的独竹漂等火爆短视频平台的神奇技艺,也有将采蛤蚌和篮球规则结合而成的“珍珠球”、参照羽毛球等隔网运动设计的“毽球”、被称为“东方橄榄球”的“花炮”等民间运动。经过多届运动会的推广传播,原先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特产”,发展成为多民族喜爱的群众体育项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下一个“网络爆款”,或许就在其中。
看点三:南海之滨畅意联欢
与竞赛成绩相比,本届运动会更重要的目的是以体育促团结。在竞赛之外,本届运动会还将举行开幕式、闭幕式、民族大联欢、表演项目颁奖晚会、参观考察等大型活动,以展示各民族文化风采,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11月17日,演员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炬实地传递活动起跑仪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重头戏”民族大联欢活动将于11月26日在三亚天涯海角风景游览区举行,届时各族歌声与拍岸海浪音声相和,多彩服饰与椰林树影相映成趣,将成为各族同胞共同的难忘回忆。
看点四:民族传统遇见现代科技
满满的科技感是本届运动会的一大亮点。在此前进行的采火仪式上,以可燃冰作为燃料的火炬科技感拉满,大放异彩。“探索二号”科考船为本届运动会采集的可燃冰,由潜航员通过保压取样器采集并带回陆地。火炬设计团队表示,这象征科技的力量,也寓意海南自贸港发展的无限潜力。
11月17日,两名火炬手进行火炬传递。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本届运动会还开启了“科技奇妙之旅”,打开小程序“相约民族运动会”,选择城市、定制专属AI形象、上传照片、传递火炬,便可解锁自己的火炬手形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成为一名“数字火炬手”。
看点五:攀椰竞速首次亮相
如果你对巴黎奥运会上用时最短的项目——速度攀岩意犹未尽,在本届运动会上,可以关注速度攀岩“海南版”——攀椰竞速。
攀椰竞速源于海南当地群众爬树摘椰的生活劳作场景。
攀椰竞速是本届运动会新增竞赛项目。比赛中,运动员要在9米(女子为7米)高的仿真椰子树上攀爬,用时最短者获胜。
这一项目源于海南当地群众爬树摘椰的生活劳作场景,集趣味性、观赏性和竞技性于一体,将为本届运动会增添一抹靓丽的南国色彩。
这项盛会,为何花落海南?
11月22日至30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海南三亚举办。届时,来自全国56个民族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将穿越四季、穿越山海,欢聚在南海之滨,感受不一样的热带风情。
11月17日,火炬手韩晓燕在火炬传递中与观众互动。当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炬实地传递活动在海南三亚举行。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海南是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三亚是我国唯一一座热带滨海城市,具备热带雨林和海洋风光,冬天日暖风轻,非常适合户外活动。
近年来,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海南高尔夫球公开赛欧巡挑战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的举办,让三亚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硬件方面,三亚的体育场馆、酒店等设施一应俱全,能够满足举办大型运动会的需求。
地域特征、城市特质、气候特点、资源特色,让三亚与体育运动结下不解之缘。这次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三亚市副市长、赛会执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长丰希望“让没来过三亚的人大吃一惊,让来过三亚的人耳目一新。”
5月21日,游客在位于三亚海棠湾南端的后海村皇后湾海域冲浪。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将齐聚“天涯海角”,体验“面朝大海,冬暖花开”的海岛浪漫风情,与海南各族人民共赴这场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吉林代表队的郑佑珍将参加秋千比赛。她说:“非常期待和全国各地的朋友们相聚在三亚切磋交流,还可以展示朝鲜族民俗风情,体验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74.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68%。在三亚,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相互依存,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竹竿舞、织锦文化、黎医苗药……三亚将为全国各民族来宾献上一场文化盛宴。
本届运动会新增的特色项目“攀椰竞速”,就来源于海南人爬树摘椰子的生活劳作场景,不仅展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还有丰富的趣味性和很强的竞技性。“爬椰子树可是我们海南人的强项,非常期待这项比赛。”黎族姑娘陈巧翠说。
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志愿者在出征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目前,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近7000名志愿者“小鹿鹿”翘首以盼。
本届运动会将是海南建省以来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运动会将向各族群众展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让他们实地感受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新发展新变化,共建共享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发展新机遇。
办好此次运动会,必将为海南省和三亚市留下一批宝贵的“赛会遗产”,也将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共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华章。
海南欢迎各族同胞共赴体育盛会
17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海南省代表团成立暨誓师大会在三亚举行,代表团成员表示,对各族同胞共赴体育盛会充满期待。
11月17日,运动员代表董少强(前)在大会上挥舞代表团旗帜。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代表团团长、海南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李锋表示,本届运动会既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盛会,也是展示海南自由贸易港风采、传递情谊、促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舞台。作为东道主,要以赛为媒加强交流互鉴,争取共同进步,充分展示各民族携手奋进的精神风貌,切实把本届运动会办成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群众体育的盛会。
这是11月17日拍摄的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据介绍,海南省代表团共379人,由汉族、黎族、蒙古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组成,平均年龄29.5岁,本届运动会将参加18个竞赛项目和三类表演项目。
11月22日至30日,运动会将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届时,来自全国56个民族近万名运动员和嘉宾将齐聚南海之滨,共襄盛举。比赛项目分为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珍珠球、民族式摔跤、花炮等传统体育项目将悉数亮相,展现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地方代表团抵达海南三亚
11月18日,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多个代表团抵达海南三亚。
↑天津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天津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安徽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后在机场合影。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河南代表团成员乘坐大巴车准备前往运动员驻地。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山西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山西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河南代表团成员乘坐大巴车准备前往运动员驻地。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上海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陈朔 摄
↑天津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天津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天津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天津代表团成员抵达海南三亚。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