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佚名 55 2024-11-19

导读: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唐代,彼时日本恰值飞鸟、奈良、平安时代,中日两国的交往更加频繁,双方通过互派使臣、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以一种符号表征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信仰、社会伦理、风俗、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同时也折射了一定历史时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和融合。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服饰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服饰上承历史冠服制度的源头,下启后世冠服制的径道,为华夏服饰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周边国家服饰的影响渗透很大。其中日本服饰受到中国隋唐时代服饰的影响极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一、唐代服饰文化及特点

唐代社会经济发达,文化全面发展,政治局面安定,为服饰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创造了优越的发展环境。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服饰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服饰上承历史冠服制度的源头,下启后世冠服制的径道,为华夏服装文化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代服饰制度愈发完备,加之民风奢华,因而服饰、服色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一、唐代完善的服饰制度

服饰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利等级的象征,自古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服装中传统的“礼”、“仪”、“等级尊卑”等观念的继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颁布著名的“武德令”,其中有关服装的律令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如《新唐书》就有这样的记载:

“唐初受命,车、服皆因隋唐。武德四年,始著车兴、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凝上”。

对于常服,唐高祖规定天子用黄袍及衫。大臣们依品级不同而服色不同此外一般下级官吏,平时必需将衣角提起,扎在腰带间以便于服役,普通百姓受法律严格限制,不许穿红着绿,只限于穿麻布本色的服装。唐代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唐代认为赤黄色近似日之色,日是帝王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储黄)除帝王外,臣民不得使用。把储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恐黄色与储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王的象征了。武则天当政时期,开始给百官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以示文官儒雅、武官威猛。

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二、唐代服饰文化的特点

盛唐巨大社会动力的推动下,唐代服饰文化得以空前发展,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花色繁多的服饰样式,而且在面料、色彩、图案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1、面料种类繁多

唐代织染技术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纺织品的名目繁多,织造精巧,染色艳丽。各地丝绸都有代表性的名品,如剑南、河北的绫罗;江南的纱;彭越二州的缎:宋、毫二州的绢;常州的绸:润州的绫;益州的锦等。仅绫一类,就有多达十余个品种,如细绫、瑞绫、二色绫、云花绫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江南地区的缭绫。缭绫是一种有冰纹状的斜纹丝织物,是唐朝的贡品,非常重要的衣料之一。

中国的丝绸,透薄轻盈,绚丽夺目,世所罕见,无与伦比。太平公主的薄如蝉翼长达数米的丝织衣服,其重量不足现今的两克,是当世一绝,绝无仅有。唐代的薄纱是当时贵族妇女“披帛”的主要面料。当时的广州是唐代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云集着来自波斯、阿拉伯、东南亚等海外各地商人,他们纷纷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运来本地的珍宝和特产,如翡翠、宝石、唬拍、珊瑚等,换回闻名世界的珍品一中国丝绸,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2、色彩艳丽明快

唐代服装色彩极为丰富,色彩形式艳丽明快,大气豪放。初唐时期的服饰色彩比较温和明朗,而盛唐时期的色彩则艳丽厚重,偏爱红,黄,金等暖色,积极健康,乐观向上,有映洪大国之气魄。唐朝由于建立起完善的服饰制度,服装色彩成为身份贵贱的象征。因此对于服装色彩的运用,管理严明。如黄色为皇室的专属色彩,按官位品级规定服装色彩等。此时期女子上衣颜色比较清淡,有淡绿色、葱白、淡紫色、银灰色等,色彩犹如现代流行的“粉彩”。裙子色彩比较鲜艳,有红色、杏黄、酱紫等色彩。唐代女子大胆地运用最艳丽的色彩、最明快的笔触、最丰富的想象来装扮自己。

3、图案丰富多彩

唐代的丝织纹样织造精巧,服装流行纹样极为丰富多彩。从初唐变化不大的方胜平棋、方格等几何图案,开始转向动物纹和花草植物纹,创造了宝相花、卷草、团花等装饰图案,也常配以禽鸟、蜂蝶、昆虫之类,以丰富画面内容,使之生动活泼。其中联珠纹是唐代织锦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盛行一时。中晚唐时期丝织纹样变化最大,纹样不但华美,色彩也更加艳丽,明快,为前代所不及。当时盛行的另一种图案就是团花图案,团花纹样是一种外圈为圆形或适合成圆形的纹样,花纹呈四周放射或旋转式纹样。其图形饱满匀称,内容丰富多彩,使图形产生合理的空间层次,极富装饰性。

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二、日本服饰文化及特点

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和服,由于日本90%以上人口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和服极富日本传统文化特色,千百年来与日本人民的生活息息相连,和服的产生与演变是日本服饰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内容。

一、日本服饰的发展过程

日本历史的划分与中国不同,是按时代划分,从早期社会的绳纹时代(新石器时代)、弥生时代开始,到古代国家形成后分为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盯时代、战国时代、江户时代、明治时代。日本服饰文化随文化的繁荣同步发展,特别是在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日本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下,迅速发展起来并日益繁荣,不仅建立起完善的服饰制度,而且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公元3世纪前后,日本由于整个社会形态比较落后,文化领域发展缓慢,服装、服饰非常简陋。对于服饰的有关记载《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这样写道:

“其风俗不淫;男子皆露纷,以木棉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人被发屈纷,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

男子“衣横幅,但结束相连”,指用一块布包裹身体。女子的“贯头衣之”就是穿贯口式长衣,腰间束带,两腋下的布边敞开。《魏志.楼人传》中记载:

“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这种服装可以说是和服的最初形态。

二、唐风时代”的日本服饰文化

公元六到八世纪,日本历时飞鸟、奈良、平安3个时代,随着中日文化交往的不断深入,日本统治者意识到汉民族服饰制度深远的政治功用性,加上唐朝服饰文化缤纷璀璨的景象,使他们在服饰文化领域开始“全盘汉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服饰改革。飞鸟、奈良时代及平安时代前期是日本全面向隋、唐学习的时代,奈良时期又被称为“唐风时代”。从服装形制可以看出,奈良时期的服饰同唐前期的几乎完全相同。公元603年,圣德太子仿效隋制,颁布“冠位十二阶”,制定了宫廷用冠和参朝服。按阶位用冠,从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

这6种颜色和冠位又分别为大小两种,共十二阶,服装为立领,改右枉为左枉,筒袖衣,下穿白表挎,系带并垂结于前,布料选用粗厚棉绸,以服色区别等第贵贱。其中紫色都被认为是地位最高,有“色王”之美称,“紫冠”也叫做“德冠”装饰有金,代表着“德”,王朝贵族的上位色是浓紫,二三位是渐次淡化的不同程度的浅紫。公元701年,日本政府颁布《大宝律令》。在《大宝律令》中明文规定要仿效中国确定着装制度,制作衣服要仿照中国服装式样。根据这一规定,无论男女,在仪典时悉用礼服;出入宫廷着朝服;无位者进宫穿制服。宫廷朝服模仿唐代朝服。文职官员头戴冕冠的变体,穿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里裤,脚穿朝靴,腰佩腰刀,手捧朝易。宫廷女子也要在小袖内衣的外面罩正式唐装,这都是中国服饰古制的反映。

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圣德太子

三、日本服饰文化特点

日本服饰从最初的“贯头衣”,在引进中国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本民族元素,传承发展至今,形成个性鲜明的日本民族服饰一和服,使日本服饰文化得以丰富和繁荣,并呈现出其鲜明的特色。

1、色彩日趋多样

日本民族自古就崇尚自然色,特别是对白色情有独钟。在古代王朝制定的《衣服令》中,根据衣服的颜色来区别人的身份和等级,白色最高,天子的服色就是白色,以示其高雅的和神圣,在日本人的色系里,白色是超越时代而受到日本人的绝对尊重。公元603年,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使紫色成了最高级,日本人的色彩感觉也随之逐渐丰富起来了。由于紫色能够产生由深而浅,由浓到淡微妙的变化,而且视觉高贵,使日本人觉得她是一切色彩中最富有神秘的调和感的颜色,是仅次于白色在色彩美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色相。日本历史上曾定桔黄色、深红色、青色、深紫色分别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亲王的礼服用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深红色和深紫色,更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这种规定一直持续到1945年。

2、款式简单

和服在裁剪和制作上,有其独到之处。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除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外,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属于平面裁剪。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和服在制作时,对人的体型的高矮胖瘦不必予以太多考虑,即使同一尺寸的和服穿在不同体型的人体上,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和服在身体前部开合,通体不用一个扣子,全凭腰间一根宽带将身体裹起来,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另外,由于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和服顺应了日本自然环境的要求,款式宽松,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3、图案纹样源于自然

古代日本的服装不绘图案,几乎都是素地。天平胜宝年间(750一756年)开始在服装上绘制图案,到平安时代形成独特的风格。日本人崇尚自然,服饰纹样的原型大多来自自然界的花鸟风月或生活中的各种道具,包括以下四大类: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器物纹样、几何纹样。服饰小巧精致,清新素雅。松、竹等植物纹样。鹤、龟等动物纹样以。及各种宝物属于吉祥纹样。这些均是古典纹样的代表;用几何纹样做地,加上具有明显的日本风格的纹样作为主题唐代服饰唐代服饰,如鹤、龟甲等,格调极高。多用于礼装或略礼装。

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三、唐朝服饰文化对日本服饰文化的影响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最辉煌的时期,一也是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服饰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唐朝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以其完善的服饰制度和丰富多彩的服装形式,赢得了“衣冠王国”的称号,对周边国家拥有空前的辐射力。同时期的日本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现对比较落后,整个文化领域的发展尚处于启蒙阶段,因此,自圣德太子开始,日本朝廷就将视线投向了如日中天的唐朝文化。绚丽的唐代服饰首先赢得了古代日本的青睐,对其同时期的服饰文化影响巨大。

一、纺织、缝纫技术提高

公元前3世纪前后,中国经过秦汉两个朝代的发展,封建制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于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远销世界各地,高超的纺织技术闻名于世。此时日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服饰文化还比较落后。当时日本人没有针、剪,穿的衣服也简单。《魏志》中记载,邪马台国己有养蚕、纺织等技术。统一国家后,便直接从中国江南地方传入了这方面的优秀技术和制品。直到今天,日语中有关纺织的词汇中还保留着“机”、“绞”等词,说明他们参预这方面的关系该是多么密切。

秦人和汉人使日本的养蚕织绸业得到显著发展,改变了日本列岛上居民纺织与缝制技术十分落后的现状。据《姓氏录》载,在仁德天皇时代,曾把秦人分置各郡,让他们养蚕织绸,传授技艺。允恭天皇时期,为促进纺织事业的发展,朝廷下令将原制绢的工人集中一处,统一管理,赐姓服部连。在日本的“秦人”、“汉人”,不仅推广了养蚕织绸的方法,而且传播了织锦、纺花技术。雄略天皇十二年(468年),日本又派人到中国江南聘请缝衣技工。《日本书纪》载:

“十四年正月戊寅吴织、衣缝兄媛、弟媛等,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使汉织、泊于住吉津。……以衣缝兄媛,奉大三轮神,以弟媛为汉衣缝部也。”

汉织、吴织、兄媛、弟媛,即是中国的织工和缝衣女。故直至今日,日本国内尚有不少人称“和服”为“吴服”,在日本出售和裁剪和服的店铺仍被称为“吴服。屋”。中国纺织、服装技术的传入,改变了日本简陋的衣着方式。而且据《正三仓院刊》记载:

“唐代运去了彩色印花的锦、绩、夹撷等高贵织物,使日本的丝织、漂印等技术获得启发。”至今,日本纺织印染技术书籍中,仍大量沿用绞撷、蜡撷、罗、毡、绫、羽等中国唐代的汉字名称。

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二、服饰制度形成

服饰制度作为封建社会权利等级的象征,受到中国历一代统治王朝的重视。历经殷商、西周、秦汉王朝的发展,到隋唐时期中国服饰制度已近完备。日本自飞鸟时代,圣德太子打开国门,开始积极引进汉文化,法制完备的唐代服饰制度被植入日本。603年,圣德太子按隋制制定反映冠服和朝服制度的“官位十二阶”,按阶位用冠,以色彩的区别显示等级的上下的特点与中国的礼制可谓一脉相承。八世纪初,日本制定大宝律令,《大日本史》之《礼乐》七载:

“文武帝大宝元年,始依新令改制冠位服色。亲王明官四阶,诸王净冠十四阶,诸臣正冠六阶,直冠八阶,勤冠、务冠、追冠、进冠各四阶。......一其服色:亲王四品以上,诸王诸臣一品,皆黑紫;诸王二位以下,......皆漆冠,绮带,白袜,黑革鞋。直冠以上,皆白缚口裤,勤冠以下,白胫衣。于是衣裳制度始备焉,”

718年,颁布了《养老律令》,进一步规定了服制和服色。719年2月,命令天下百姓的服装都改成右枉。这是日本服装进一步向中国服饰靠拢的重要措施,因为根据周制,中国人都是交领右枉,穿左枉则是胡服。到九世纪,磋峨天皇又诏令天下:

“……诏朝会之礼,常服之制,拜跪之等,不论男女,一准唐仪',

在解释《养老令》的《令义解》中,甚至对缝衣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承和九年,仁和天皇又下诏令:

记,改为汉样,诸官殿院堂门阁“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皆着新额”

在《大宝军防令》“兵士”之条中,规定士兵穿“唐式草鞋”。到九世纪初,在唐代服饰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完成了服装上的中国化改革。

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三、服装配饰源于中国

木屐,俗称的“跟拉板儿”,是穿着和服时的主要配饰之一,一直被很多人认为起源于日本。根据记载,木屐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文献资料中,也不乏木屐的记载。如西汉史游撰《急就篇》载:

“屐赢篓贫。”唐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说的就是这种鞋履。《后汉书·五行志》载:

“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彩为丝”

在汉代,木屐已经成为老百姓所常穿的鞋子,男子穿方头木屐。女子穿圆头木屐,有天圆地方之意。现在日本人平常穿的木屐样式和我国古代的木屐仍很相似,多为方形,妇女常用圆头木屐。追溯日本木屐的起源,与中国木屐究竟有何关系,虽然没有可靠的资料佐证,但日本自古便将木屐写作“足下”,这些不得不令人深思中日两国木屐的亲缘关系。目前,许多观点认为日本木屐,是在中国唐朝时期,随中国服饰文化一同被引进到了日本,并一直流传至今。这种推断很有可能。布袜,日本写作足袋,也是穿着和服是的只要配饰之一。最初的布袜,是由两块布缝合在一起,不分趾,在脚面系带。《大宝令》中,原封不动地引用了汉字的“袜”字。日本文字源于中国汉字,由此可以推断,当布袜由中国传入日本后,为方便称呼和一记载,沿用了中国的“袜”字。

服饰文化:聊聊唐朝的服饰文化,以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结语:

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直观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及文化特质。唐日服饰有一定的共性和契合点,同时各有特色,在长期的相互交流中,对后来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影响直至今天。当今日本女性重新穿上和服并成为一种时尚,在许多庆典活动和“成人”、结婚、参拜神社等重要场合,提倡身穿民族服饰一一和服。我们今天透过日本的和服,还依稀看得到唐代服饰的文化因子。所以可知,唐日服饰文化交流的余韵悠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一篇: 融合了多种元素的唐朝服饰,究竟有多好看?
下一篇: 先秦的踞织机、最大抹香鲸标本……上海高校博物馆有多丰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