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服饰”,最近的热搜关键词拿捏了

佚名 129 2022-09-16

具体到楚服里的深衣,男装应该是跟汉服中的深衣差不多,但是女装很不一样,曲裾缠绕层数比较多,前襟下摆还会有一个尖角,这大概就是后来袿衣的雏形。(注意,这里说的是西汉初期的样式,因为后来西汉中后期的一些文物也证明,男士的服装也出现了类似的结构。)

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女侍立陶俑,图片来自《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

这些学术的问题还是留给老师们头疼吧,我们还是回来想想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标准的汉初美人。衣服光看平面显然不够,一定要穿在身上!汉阳陵出土的陶俑则立体地展现了深衣的穿着效果汉代服饰,锦绣满身的深衣和薄如蝉翼的素纱禪衣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这些陶俑提供了比T形帛画更加立体的实物参考。

“汉代服饰”,最近的热搜关键词拿捏了

塑衣式彩绘女俑,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图片来源于微博@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徐蕊老师在书中反复用“长束裹深衣”来描述西汉早期的女子服装,即使上衣下裳分开的类型里,裙子在腰臀到膝盖的造型也是合身的,膝盖左右才逐渐呈喇叭形打开,可见这种衣身缠裹,至少中段缠裹的造型是西汉中期以前的标准审美。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长寿绣复原(蒋玉秋老师供图)

——————————

*Tips:如果你想更丰富地认识西汉初期的服饰,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山东临沂金雀山银雀山汉墓、西安汉阳陵、山西杨家湾兵马俑都不容错过。

如果重拍《王昭君》

1987版电视剧《王昭君》海报(年代过于久远,画质渣,见谅)

了解一个时代的服饰要有一个相对整体的概念,但是也要注意变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从西汉初期的古朴严谨到东汉末三国分天下时的宽松浪漫,中国人从未停下追逐时尚的脚步。

最近在B站上,总是刷到1987年版的电视剧《王昭君》,内容大部分是说里面的服化道如何复原。时隔多年再看这部电视剧,黄虹扮演的昭君依旧是美的汉代服饰,郭达扮演的元帝一出场就令我喷饭(我是不是暴露年龄了)。

1987版电视剧《王昭君》片段

像大多数传得天花乱坠的民间故事一样,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许嫁宫女王嫱这事儿原本没那么跌宕起伏,毛延寿不过是很久以后的一段野史里演变出来的人物。毕竟那时的中国画恐怕还没有发展出“应物象形”的能力,画像又怎么可能成为皇帝选妃的凭证。这只能再次证实了这位湖北秭归女孩的美貌,能够在后宫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应该担得起“落雁”的美名,以她为一个参考聊聊西汉中晚期的服饰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中的骑马女子

西汉的200多年里关于服饰的文献资料并不多,但是大量文物证明当时服饰的变化甚至大过东汉整个时代。这种变化似乎从白登之围就开始酝酿,冒顿猖狂地求娶年老色衰的吕后时,整个汉王朝就意识到马及马上作战的重要性,开始发展和普及骑兵作战。

汉人自此放开紧紧束缚的下半身,不论是深衣的下半身,还是与上衣分开的下裳,都开始上移腰线,并从腰部开始呈现一种打开的伞状轮廓。我们甚至在西安理工大学精美的汉代壁画墓里看到了骑马的女子,这至少说明贵族女子的服饰需要考虑骑马这一因素了,毕竟穿着包成粽子的深衣骑马简直不可想象。

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女侍立陶俑,图片来自《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

除了服装,还有一个值得我们认真讨论的就是发型。在西汉早期,基本上发型都比较朴素,大部分陶俑是中分,在肩以下挽个髻,姑娘们思考的是这个髻怎么玩出新鲜花样来。另外就是脑后盘髻,最华丽的就是辛追夫人的帛画上,墓主人和侍女头顶都插了步摇。但是当时很多陶俑两边的头发上有孔洞,应该是曾经有发饰,可是首饰什么样?现在没有了,也没法瞎猜。

西安翠竹园M1,西汉壁画墓发型图证

从西汉中期开始高髻出现了,到西汉晚期(按徐蕊老师的分类方法,西汉晚期就是元帝到平帝时期)高髻成为主要发型。这时后挽髻的造型基本上就没有了,姑娘们希望自己的心思大家都能看到,于是高髻越来越高,达到了《后汉书·马廖传》中所说“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程度。

汉代镶宝石金冠饰,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图片来自微博@成都博物馆

作为一个时尚类的公众号,我们敏锐地发现,这时期除了柱状单高髻、饼状的扁高髻(这两个形容词是我编的,便于大家理解),还有很多俏皮的变化,比如说分髾、发鬟……装饰似乎也多了起来,发绳、包巾,以及步摇耳珰戴胜等丰富的首饰也都纷纷出现。

前一阵在成都博物馆的“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展”上展出了一顶内蒙古的镶宝石金冠饰,以这顶冠的华丽程度为标准推测,汉朝贵族女子的首饰应该也是不逊于此的。你甚至可以想象,呼韩邪单于曾经将这样一顶美轮美奂的宝物赐给他的阏氏——王嫱,兴奋搓手。

波士顿博物馆馆藏洛阳八里台汉墓石梁壁画局部

——————————

*Tips:相比西汉初年大量的陶俑,西汉末年的文物以壁画和画像砖为主,也许是因为接着就是赤眉军起义,这些墓葬都被盗了。值得关注的墓葬有:陕西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陕西西安曲江西汉壁画墓、河南洛阳卜千秋壁画墓、河南洛阳北邙山飞机场903号汉墓、河南新野樊集汉画像砖墓等。

如果重拍《三国演义》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海报

老版《三国演义》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主创老老实实地拍了一部男人之间的权谋大戏,虽然不能免俗地给少数女性角色加了戏,但是合情合理。尤其是跟正处于颜值巅峰的陈红相比,演小乔的何晴和演孙尚香的赵越完全不输阵,几个女性角色不仅美,而且贴合角色,咱就是说各美其美才是正常的人世间。

名场面《凤仪亭吕布戏貂蝉》,截自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其实是在东汉末年,这时的服装整体开始走向飘逸和雍容,说白了就是放飞自我了。由于东汉一直在权臣、宦官和外戚的斗争中发展,到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的时候,皇权已经非常式微了,因此服饰无法统一也在情理之中,这也为后来的魏晋风流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代服装的廓形变得非常宽大,不仅是衣袖变得宽博,下衣也更加蓬松,有点蓬蓬裙的意思。款式也更加丰富复杂,几乎无规律可循。

山东密县打虎亭壁画墓(摹本)

其实一个时代的服装不仅要看时间,还要关注地域的不同。话不多说,我们还是用图片来展示东汉末年的女装吧。

山东密县打虎亭壁画墓石刻画

以河南密县打虎亭壁画墓形象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服饰,无论是造型,还是发型,看上去都更加端庄,服装的质感变化也很丰富。尤其是头上的装饰,被很多学者用来诠释《诗经》中的“副笄六珈”。

东汉陶俑,现藏成都博物院

与此相对应的是四川地区出土的一系列东汉末年的陶俑、石刻画,通过它们你很容易就理解了为什么刘禅在这里耽溺于享乐,以至于丢了祖宗基业,这些大量的陶俑切切实实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了解汉代社会民俗的宝贵资料。

这个时代的服饰文化也在今天的新疆有所体现,特殊的气候和地貌使得大量丝织品得以保存。我们不能断言这里出土的那些锦缎是否就是东汉末年的主流,但是至少它们无疑曾经存在过,你甚至能感受到,经纬之间,东西方的交流已经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东汉时期红地万事如意纹锦,新疆民丰县出土,现藏新疆博物院

楚国故地的人们开始将翻卷的云纹用丝线或织或绣留在身上,云彩中出没着《山海经》里的珍禽异兽。这个时候的汉人已经意识到文字是美的了,这也许跟浓厚的谶纬文化有关,因而他们把寄托着美好祝福的话语留在织物上,代表了人们对未知最终极的想象。同时,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西域那些神祇、狮子、迦陵频伽以及一些新鲜的纹样构图结构开始进入汉人的服饰。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启。

——————————

*Tips: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大量墓葬被盗掘,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当时盗墓贼觉得不值钱的壁画、画像石和陶俑成为我们推测当时服饰的重要依据,比如: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陶俑、山东嘉祥东汉画像及成都博物馆藏的许多陶俑。

洛阳唐宫中路东汉墓壁画墓夫妻宴饮图局部(王绣摹绘),图片来自《洛阳两汉彩画》

“汉代服饰”,最近的热搜关键词拿捏了

我们对于历史服饰简单的认知似乎要归咎于统一六国的嬴政,他开创性地提出“书同文,车同轨”的方针,固然为一个更伟大的千秋霸业带来了秩序和约束,副作用就是后人经常会简单地将各个朝代的服饰简单地符号化,更有甚者认为古装就是某一个固定的形象。

大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人们尚且对于小众、特别的服装青睐有加,遑论服饰高度定制化的古代。今天的汉服爱好者最为青睐的时代无疑是汉和唐,相比变化多端且有更多史料可供参考的唐代,对于汉代服饰的追想和复原似乎总是显得比较片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封面素材:洛阳唐宫中路东汉墓壁画墓夫妻宴饮图局部(王绣摹绘)

*头图素材:洛阳卜千秋墓升仙图摹本中的女娲

上一篇: 服装辅料大全,服装人必备的干货分享!值得收藏~
下一篇: 韩国最时尚B2B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