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穿单宁等单品时,怎样搭配才能吸引人?
54 2025-01-12
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社会政治经济及精神风貌息息相关。
由于唐朝的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从而造就了唐朝服饰种类的丰富多彩,且风格多变开放。
唐刘昀《旧唐书·舆服志》曾记载:“既不在宫廷,而风俗奢唐朝服饰,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其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以此可见唐朝服饰文化上至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女性服饰发展蓬勃繁盛。
而不论在初唐盛唐还是在中唐,女性服饰形制都以襦裙服为主,通过对襦裙服的发展流变研究,能更好地探讨中唐女性服饰形制美。
初唐时期,襦裙服饰的形制特点主要为小袖窄衣,上身襦衫袖口窄细、领口较高贴身得体。下身长裙束襦,裙上到腋下,下至脚踝,端庄秀丽。
这种大方简约的服饰形制由于国家刚刚建立,急需经济复苏发展。
而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人口数量的要求日益增多,女性承担了一定的生产活动,因此为了方便活动劳作,女性上主要承袭隋朝传统,流行窄小款式,多着小袖,也体现了初唐勤俭质朴的社会风气。
并且在贞观之治和永徽之治之下,政治相对清明,崇尚节俭,所以此时后宫服饰更多具有的是严肃、自然、大方、简单的特点,衣袖裙摆符合窄细合身的原则。
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讲述了一位宫女的故事,诗中所说的窄衣裳就是初唐时期的小袖襦衣。
《步辇图》中宫女服饰形制上身襦服袖口窄小、领口小而高,裹盖严实,与之后的唐襦裙服饰大不相同。
在唐永泰公主墓石刻上,女子上身着半袖上襦,在《唐六典》《通典》也都提及了半袖上襦。
同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初唐时期,襦的领口较小,衣领较高。
并且女子出行时,依从前代齐、隋旧制,用幂罗遮蔽身躯,使之不外露,不为外人所窥之,这种服饰形制反映了唐初社会保守的伦理观念和男尊女卑的社会风习。
裙是唐代女性非常热衷的下衣,制作面料一般为丝织品,用料极少,以多幅为佳。
2008年安阳市出土的隋青釉女俑,着窄袖短襦长裙,女裙装腰节线较高,在腰部以上,有的高至腋下,外着襦或半臂,由丝带缠绕固定,长裙拖地。
唐初这种紧身窄小的服饰设计不仅能够拉长女性下半身在整体中的占比唐朝服饰,凸显女性身材修长,展现女性的翩翩风姿,同时也反映了唐初相对守旧的伦理观念和审美观念。
盛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的发达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基础去装扮自己,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文化包容性让女性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李唐王朝母系鲜卑族的血统也让女性少了中国封建礼教的束缚。
此时的女性不仅再是儒家思想下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的传统形象,而是可以活跃在庙堂和江湖。如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等等。
在大唐这种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下,女性可以更好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在服饰上大胆尝试,服饰形制开放祖露,展示着她们的自由与自信。
如周《逢邻女》里诗云:“慢束罗裙半露胸”,欧阳询:“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都是描述了盛唐时期女裙这种装束。
另外,盛唐时期,女性出行“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
唐初用幂罗和帷帽遮蔽身体的服饰形制在盛唐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女性可以把身体显露于社会生活之间。
可见,盛唐时期社会思想开放,女性地位之高的时代现状。
同时盛唐时出现的祖领,领口逐渐变大降低,初始宫廷嫔妃、歌妓多穿,但一出现后,深受官宦贵妇喜爱。
而女裙也随着襦服衣袖的加宽逐渐变得宽大,基本放弃了对女性瘦长身形的追求,裙型逐渐演变为圆弧形,但依然要求女性裙长拖地,不断增加裙身长度。
这充分说明到了盛唐阶段,女性服饰形制不再是原有初唐较为严肃的情况。
在形制方面追求华丽,不管是上襦、下裙还是帔帛,妇人们都想展现自己最华丽的一面,故服饰不仅仅要满足于着装的实用性,更要注重它的装饰性。
盛唐很多诗句都描述了这种现象,如孟浩然:“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卢照邻:“长裙随风管”这种大胆祖露的服饰形制,展现着盛唐时期女性丰腴、高贵、富态身体之美,也显露着盛唐女性积极乐观、蓬勃自信的精神气质。
从唐初车服皆因隋旧女性服饰窄袖短襦到盛唐风流开放祖露再到中唐宽大肥松,唐朝女性服饰形制一步一步悄然流变。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政治经济的风向标。
在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王朝进入中唐时代,此时国家经过战乱,政治经济动荡,社会矛盾突出,人们对女性服饰审美在继承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看法。
在长安韦氏家族成员墓室壁画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几位女性体态肥美,脸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