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的传统服饰之美
服饰及服饰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及传统戏曲、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民俗等领域的非遗项目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服饰元素。日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共展出相关实物展品600多件(套),其中就包含多件精美的服饰展品。
戏剧服饰通过款式、颜色、图纹以及制作工艺的变化,服务于戏剧的表演需求,增强戏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起到美化角色、美化舞台的作用。“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展出各式各样的戏剧服饰,涉及昆曲、京剧、黄梅戏、藏戏、光山花鼓戏等戏剧形式,以五彩斑斓的服装衬托角色的形象、传达角色的情感。比如,昆曲道袍是昆曲表演中的重要服饰,通常为宽松的袍服,采用丝麻等天然材料制作,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和舒适度,一般来说,领口、袖口和下摆都有精美的绣花装饰。昆曲道袍的款式、颜色和装饰根据角色的身份、性格和剧目需要有所不同,让观众可以直观感受角色的特点,同时,其设计制作也需要考虑演员的表演需求,便于演员在演唱、做功和舞蹈等环节中的自如发挥。
红缎彩绣团凤女蟒
此外,作为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服饰,京剧蟒服一般分为男蟒和女蟒。男蟒是一种长袍,长度一般到脚面,通常绣有龙的图案,象征地位和权威。女蟒较短,一般不超过膝盖,上绣龙或凤的图案,代表女性的高贵身份。黄梅戏红官衣则是黄梅戏表演中男性角色穿着的一种戏装,通常采用丝绸或其他高档面料制作,服饰上绣有云纹、龙纹或其他吉祥图案,用于达官贵人之类的角色。
中国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门类繁多,包括刺绣技艺、纺织技艺、扎染蜡染印染技艺等京剧服饰,为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展出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香云纱染整技艺及其制作的各种服饰。其中,南京云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曾经是明清两代的皇家专用贡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华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图案著称。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有着约1600年的历史,采用“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使得图案更加立体、色彩更加鲜艳。云锦服饰的图案设计往往富于象征意义,如通过龙凤呈祥、莲花、荷花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锦起源于宋代,因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而被誉为“锦绣之冠”。宋锦织造技艺是中国丝绸传统技艺的瑰宝,通常采用“纬线显花”的织法,即在纬线上用彩色丝线显出图案,使得图案更加清晰、立体。图案多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如龙凤、花卉、八宝等,彰显深厚的文化内涵。
绿缎彩绣三狮开氅
香云纱诞生于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下,有“丝织品中的黄金”之称,具有轻盈透气、舒适耐穿、色泽鲜艳的特点。香云纱染整技艺又称莨纱染整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工艺的染整技术。香云纱的制作包括丝织、染色、炼染、晾晒等多个环节,其中,染色和炼染是最核心的部分。传统的香云纱染色工艺使用的是植物染料,染出来的成品不仅色彩自然,而且环保无害。在炼染过程中,通过多次浸染、晾晒,使丝绸面料的颜色逐渐加深京剧服饰,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服饰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上的一些服饰展品,就在保持传统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
历代中国传统服饰的纹样、风格、类别等,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我国政府及相关机构、传承主体积极推动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努力让这些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并焕发生机。各类传统服饰展既展示了保护传承工作的成果,本身也是保护传承工作实践的延续。比如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的“彩衣——中国女性民族服饰展”、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五彩锦簇——中华服饰文化展”以及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举办的非遗制作技艺展示、湖南凤凰举行的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等,都起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服饰文化的作用。
香云纱服饰
[孔令平 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陈列展览部主管,本文配图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