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Te,袖子镂空花圆领短袖衫,详细教程
184 2024-12-25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那曲市色尼区团结街道冲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各族群众身着本民族特色服饰,随着欢快的锅庄舞曲,翩翩起舞。
冲新社区主任拉增介绍:“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社区都会筹办活动、组织各族居民聚在一起共庆佳节;同时,在藏历新年、开斋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除社区大家庭团聚共庆外,藏族、回族居民还会邀请街坊邻居到家里品尝家乡特色小吃。各族居民相亲相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冲新社区常住人口3011户、16528人,涵盖汉、藏、回、维吾尔、彝、东乡、土家、苗等18个民族。长期以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资源共享、创新载体、做优服务、数字赋能”的工作思路,打造了融合社区书屋、睦邻中心、居民会客厅、社区医疗服务点、网格员议事厅等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各民族居民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互嵌式社区环境,谱写了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和谐篇章。
共建民族团结大家庭
现年73岁的王爱伦是安徽人,1991年到那曲工作,结识了当地藏族姑娘巴宗,并于1994年结婚后定居那曲,1996年生育一子吉米多吉。
“刚到那曲时,听不懂藏语、交流不畅,生活、工作各方面,我都很不适应。但身边的人给予了我很多帮助,教我藏语常用语,带我吃糌粑、喝酥油茶,给我讲解当地文化习俗……他们的热情淳朴让我在这座城市渐渐有了归属感,我不再把自己当作一名‘外来者’,成家立业后更是突破了自己的民族、地域框框。”情到深处,王爱伦笑着哼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归属感撕掉了王爱伦自我定义的“外来者”标签,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定了王爱伦扎根那曲的信心决心。
“妻子现任社区居委会文教卫生委员,儿子在那曲市色尼区公安局工作,我平时做点零工,三口之家美满而幸福。我们怀揣着爱56个民族的服饰,将一直在那曲的这片热土上扎根奉献。”王爱伦言辞恳切。
在冲新社区,王爱伦这样的家庭不是个例,各族同胞因爱结合成一个个小家庭,又汇聚成一个和谐幸福的民族团结大家庭。
社区书屋架起“连心桥”
“这确实方便了我们阅读,也为我们增添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对民族文化很感兴趣,‘温暖嘉·社区书屋’有很多相关书籍,我特别喜欢。闲暇时到书屋阅读,或者借书带回家看,已经成了我的习惯。”社区居民尼玛德吉到书屋还书时,和记者交谈道。
“温暖嘉·社区书屋”作为冲新社区的文化交流空间,图书种类齐全,包含思想政治、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书籍1000余册。社区以“温暖嘉·社区书屋”为载体,不断延伸阅读方式、挖掘平台功能,定期开展“遨游书海·文化浸润”“线上观影”“社区书法交流”等活动,架起各族居民相互学习的桥梁。
“不少孩子父母工作忙,平日里由爷爷奶奶带,老人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作业,书屋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拉增说,“每周四下班后,社区工作人员会轮流在书屋为社区孩子辅导作业。”
不仅如此,今年暑假期间,利用“温暖嘉·社区书屋”平台,冲新社区开展了“七彩假期大手牵小手”爱心支教活动。支教团12名老师采用“一对多课上指导”“一对一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社区学生增强科补弱科,并通过讲解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最美不过书香气!备受居民青睐的“温暖嘉·社区书屋”56个民族的服饰,往来读客络绎不绝,为辖区各族居民架起“连心桥”。
对口支援促发展
近日,在冲新社区居民会客厅,记者注意到一面印有“为民服务办实事 心系百姓暖人心”的锦旗,并询问了其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个民族团结家庭赠送的。丈夫王敏来自四川,妻子是色尼区达萨乡的。他们现居住于我们社区出租房,并在这里工作。今年他们的女儿到了读幼儿园的年龄,得知这一消息后,社区工作人员主动给予帮助、开具证明,使其孩子成功入学。”拉增笑着回忆道,“他们送来锦旗时,一直道谢,高度赞扬我们的一站式服务,包括高效快捷的办事效率、真诚热情的服务态度。”
冲新社区居民会客厅,以去行政化为理念,采用干净清新的简约设计、家庭式装修风格,设置办公服务区、休闲等候区、自助服务区等区域,整体呈现温馨、静雅的舒适感。
居民会客厅的打造,是冲新社区学习借鉴“殷秀模式”的成果。2023年,在浙江嘉兴市援藏工作组的协调对接下,冲新社区与浙江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殷秀社区签订“结对共建”协议。
期间,冲新社区充分借鉴殷秀社区建设模式,打造出“党建+智治”的独具民族团结特色的冲新示范点。
“8月,新城街道代表团一行前来考察交流,并捐赠结对共建资金10万元。”色尼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余磊说道,“社区结对模式,如同一条条细腻的情感纽带,将嘉兴与色尼区紧密相连。社区结对的实践,不仅是对口支援工作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生动缩影。它见证了援藏30年来各族人民携手共进的深情厚谊,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衷共济的伟大精神。”(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