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龟兹壁画服饰之谜

佚名 52 2024-11-11

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库木吐拉045窟散花飞天

在琳琅满目的龟兹石窟壁画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奇装异服”和人体饰件,明显不属同一民族的文化系统,但这些服饰绝非画师的主观臆造,而是佛教文化传统与现实有机结合的产物,探寻这些服饰的源流及演变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一)佛、菩萨及天人装

此类服装属于经典中的“神”衣,有经文的严格规范,因而变化余地很小,特征明显,容易识别。常见的佛装有三种,即袒右袈裟、通肩袈裟和双领下垂袈裟,前两种袈裟源于古印度,其中袒右袈裟最早见于印度中南部的秣菟罗造像艺术印度服饰,这类袈裟质地轻薄,适应于当地炎热的气候佛坐像);通肩袈裟质地厚重印度服饰,则流行于古印度西北相对寒冷键陀罗地区。双领下垂袈裟不是印度本土的服饰,而是佛教东传后“中国化”的产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佛教造像经历了由“秀骨清像”向“褒衣博带”的变化,由此而衍生的双领下垂式袈裟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龟兹石窟中的双领下垂式袈裟的出现或许与这个趋势有关。

早期龟兹风洞窟的菩萨和闻法天人的服饰特点也很鲜明,一般为头戴珠冠,着大耳环,袒裸上身,颈悬珠饰、肩披帛、胸佩璎珞,手臂上下戴鲜红的臂钏和腕镯,下身穿宽短的裙裤,跣足。此类人物从面容、体格、服饰等方面来看,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都承袭了古印度绘画与造像艺术传统。而晚期汉风窟中长衣飘摆、姿态婀袅的菩萨和天人服饰,则是中原佛教艺术在西域的流布。

« 前一页1

上一篇: 【礼赞劳动者】她用一双巧手“裁剪”时尚!
下一篇: 罗宾汉服饰 这个冬季,哈尔滨爆火,羽绒服、取暖器厮杀,私域价值进一步凸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