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款背心夏季C位单品!时髦小姐姐都在穿,百搭显瘦又高级
138 2025-01-08
追光2023·天府人物㉙丨谷艳:希望傈僳族文化能像彩虹一样绽放光彩
四川在线四川在线账号02.0622:05
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2023年 ,“阿木诗依”《傈僳霓裳》登上“中国最美期刊”《民族》杂志,谷艳也荣登封面,以封面、头条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而该期杂志也被推荐参加了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2023中国精品期刊展”,荣获“推荐期刊”奖。
在傈僳族语言中,“阿木诗依”意为“彩虹”,除了“七彩缤纷的美丽”,还有“彩虹喝水,永远喝不完,源源不断的祝福”寓意。谷艳把它作为自己工作室的名字,也是希望傈僳族文化能像彩虹一样历经风雨,绽放光彩。
在时代发展中为傈僳族文化寻找传承载体
身为傈僳族人,谷艳从小“泡”在多彩的傈僳族文化里。看着父亲及村里的叔伯们拿创业的第一桶金,在村里修路建桥、捐资助学、挖掘保护傈僳族传统文化,设立了全国首个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傈僳族服饰,成立了盐边县傈僳族研究会,她“天然”地觉得,自己也有责任为傈僳族文化传承尽一份力,“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傈僳族文化已经成了我的一部分,父辈们的背影引着我保护它、创新它、发扬它。”
大学毕业后,谷艳到法国留学,见过更大的世界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回村接过父亲传承傈僳族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初衷很简单,就是让傈僳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谷艳说。
无论是大学学平面设计,还是留学主修摄影,谷艳考虑的都是为了能为傈僳族文化寻找更多传承的载体。大学毕业时,她前往云南省怒江州,在大量傈僳族聚居的村落里,通过走访、采风、摄影,寻找到保护传承的发力点,由此确定了“静态的文物展示与活态的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路子。
傈僳族文化很多都是来源于生活,如何找到合适的载体运用于现代生活,这成为谷艳思考的重点。她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在三滩村建起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张罗村里的傈僳手工艺人聚在一起,设计制作傈僳服饰、刺绣等手工艺品。
就在几天前举办的首届“天府文艺村晚”上,谷艳和团队手工艺人制作的傈僳族“见面猴”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傈僳族服饰,“有人发来订单,订了1000多只‘见面猴’,这让我非常兴奋,有这么多人喜爱傈僳族文化,它应该有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打通“任督二脉”,步履不停追光前行
从事傈僳族文化传承,谷艳面临不少困难,却始终没有退却。“难是很难,但仔细想一想,无非是缺人、缺钱,这些都能解决。”她时常往返于成都和盐边,与多所高校、公司、企业对接、洽谈,为傈僳族非遗的科研化、项目化、产业化奔走。
1月26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18位成员走进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和谷艳面对面交流,“从傈僳族历史沿革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聊了3个多小时,大家都意犹未尽,收获很多。”提起和年轻人的交流碰撞,谷艳非常兴奋,“他们是傈僳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鲜血液。”
去年6月,谷艳带领傈僳族研究会与盐边县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盐边县傈僳族研究会和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设立6个研学基地,开启“非遗+课题研究”“非遗+研培计划”“非遗+文创孵化”等方面深度合作。
2014年,摄影师曾年的肖像摄影展“自中国四川傈僳族乡至法国香槟阿登大区”,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的官方文化交流项目之一,在法国和国内展出。全程参与拍摄的谷艳深刻意识到,民族文化要实现真正的传承保护,必须打通“乡村”与“城市”的融合渠道,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可支撑的产业。
于是,谷艳不断尝试把傈僳族文化元素融入吃、穿、住、用、行,推动民族文化“向内传承,向外传播”。2021年,谷艳带领“阿木诗依”傈僳霓裳作品及传承人参加首届川渝非遗绣活大赛、中国西南时尚设计(国潮、非遗)纹样艺术作品展览、首届“国风西南 艺术重庆”时尚盛典,让傈僳族服饰走上T台。去年10月,谷艳带领傈僳族非遗传习中心以及傈僳族研究会联动全国傈僳族研究会,邀请国内6名知名设计师开启一场民族共创实验——解密追赶太阳的傈僳族“GIFT SHOW” 以及展览,“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就要做更多的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化路子。”
古人云,“四十不惑”。谷艳今年正好40岁,虽然仍在经历困难,但对于自己正在走的路,她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