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10元店开到海外,这个中国男人年入百亿
107 2024-11-06
抬头开轩举目,
高楼大厦林立,资讯信息潮涌。
好像什么都是现代的。
孩子翻开书本,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书礼乐易春秋。
好像什么都是古代的;
孩子生于信息时代,长于楼宇之间,
如何了解传统文化?
如何理解祖辈生生世世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要隆重介绍给你的,是一套由北大教授、文化学者、美学大家叶朗和朱良志,用深厚广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文字,为孩子创作的中国传统文化入门读物——《孩子从这里读懂中国》(全5册)。
打开这套帮孩子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映入眼帘的风景将会是:
《走近琴棋书画》:借由汉字、毛笔、音声、形象,被注入器物的那些古老的情感旨趣,从时间的维度上被逐一阐述。并非技法层面上的钻研,而是览略文化、通晓情趣。
《穿越时光的建筑》:屋檐、阶梯、院落、走廊……无论用以皇权,还是民乐,在建筑的世界中,空间成为一种储存历史和记忆的匣子,被阅读和感悟。
《震惊世界的创举》:中国古代长期以来被视为是“无科学”的,科技是“奇技淫巧”。实际上,在有神论的西方历史上,对科技的抵制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反中国,我们不但有技术,而且很高明!
《流淌千年的艺术与美感》:玉石、青铜、瓷器、服饰……是认真仔细过好每一天的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孕育的繁多美丽。
《我们的诗词歌赋》:溯游《诗经》,驰骋《楚辞》;沿时代大河“飞流直下三千尺”,汇入唐诗;在下游宋词的“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我们的诗词歌赋
这套书帮助孩子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游刃有余地畅游,广泛而不泛泛地涉猎,活跃思维,开拓眼界,迅速扩充自己的知识宝库,让小朋友成为写作文时的小作家,装修时的小设计师,旅游时的小向导。
一条为读者们精心准备了赠品:国风金属冰箱贴。
共有四款冰箱贴,随书随机赠送一枚。
清新脱俗,灵动飘逸,是谁能把冰箱点缀成敦煌壁画一样!
想要收集全部款式也可以单独购买冰箱贴。
|甲辰龙年限定冰箱贴
(有收集癖的读者,偷偷告诉你:购书有机会获得隐藏款“甲辰龙年限定冰箱贴”哦~)
纸上纪录片,家中博物馆
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宫墙深院后,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大人不一定答得上,但“小百科”可未必。建筑,同样也是一种语言,只不过是艺术语言,正如音乐、文学、绘画一样。这本书能帮小朋友做的,就是给他介绍基本的“语法”:
“我们设想在明代或清代,一个地方官员到京城朝见皇帝,他先是被引到一座大门前,他以为进了门就会见到皇帝,谁知进了门并没有见到皇帝,远远看去,又有一座壮丽的门横在前面。他精神上感到一种压力,觉得自己变渺小了。进了门,他以为这下就该见到皇帝了,谁知仍然没有,挡在前面的是端门。”
——《孩子从这里读懂中国:穿越时光的建筑》
朝见皇帝的漫长过程,重重阻隔,直到筋疲力尽才见到皇帝,沿路处处是披甲的宫中禁军,到了殿内,自然腿软跪下了。如此生动的描述后,小朋友肯定就明白皇权的威严就是紫禁城宏大的奥秘。
到了旅游景点,说罢几句“好美”、“好好看”,就欣然回家。
孩子认识了艺术的“语法”后,说不定会发出几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慨叹,给你仔细分析园林的构造、牌匾上的书法。
下次旅游看名胜古迹大概能给你讲不少门道出来呢!
不仅如此,还配有高清古画,给孩子感性认识艺术的机会,就好像真的来到了博物馆,对着其中的文物古董,回望历史的背影。
大家小书,深入浅出
叶朗,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原理、艺术理论、文化战略。著作有《文章选读》《美在意象》《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等。
作者叶朗作为中国当代美学家,同样关注教育,曾经多次着重强调过“美育”思想,并且认为孩子的美育、人文教育是心灵的、时代的要求:
“我们的人文艺术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和素质教育,正是为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巨人提供土壤,提供精神、性格、胸襟、学养等方面的营养,正是在这种普及的人文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服饰,我们才有可能培养产生时代所需要的巨人。”
朱良志,安徽滁州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的研究,出版《中国美学十五讲》《真水无香》《南画十六观》《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花一世界》等著作二十余种,作品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等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好书奖等。
朱良志教授在传统艺术、艺术哲学方面潜心研究,尤其是绘画、书法、园林和中国艺术哲学。他曾言:
“这些年来我在跟学生和教师一些接触中魏晋南北朝服饰,发现他们不是不喜欢这个东西,而是形势所迫,根本就没有时间。人生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用美的眼光欣赏一些东西,例如蓝天,白云。”
如此以来,作为纯粹无染的童心,大概是涂抹传统文化天然的纸张。关于传统文化的各种问题都可以由这两位著名学者来解答,通过这些深入浅出的解答,孩子能够获得正确而辩证的历史观,提高人文素养,塑造理性性格。
以传统人文返照自身
“中国人”这个词的概念肯定不只是国籍。
我们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浸泡在名为中国文化的清泉中。每当迷茫无措,就会有“源头活水”疏通人生的渠沟。试想小学生活,玩伴的面貌恐怕已经模糊,但总有一两首小诗、三四幅插画映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这些文化,反而成为勾连过去的珍贵线索。
那么,孩子能不能理解父母的生活呢?
可不可以看见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变迁的?
明不明白中国人真正的含义呢?
孩子正值理解自我、寻找自己的关键时刻,需要通过理解过去——构建正确的历史观,经由关照他人——比较中外民族,来回答“我是谁”的自诘。
而这套书,有意识地去帮助孩子构建正确的历史观,在启蒙科普的角度上,听听汉民族的故事,听听我们和别人的不同。
就拿书中谈及的“丝路”和“郑和下西洋”做例子:
过去我们为了能确认自己的文化在国际中的位置,把中国文化看成西方的反面:
西方是商业的,而中国是农业的;
西方是海洋文明,中国是大陆文明;
西方开拓而中国固守…….
向大陆方向远望,丝绸之路所影响的区域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从东亚远及欧洲。
中国的贸易活动带去了繁荣,而不是坚船利炮。
沿着海岸线向南,郑和下西洋的伟绩至今仍被东南亚、南亚人民所记忆、所怀念。
中国的航海事业是反对霸权和欺凌的,不是殖民主义的。
通过本书,再次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孩子则可以通过在历史中遨游,作为世界的“新人”,去重新获得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孩子或许会在某个未来的时刻,忽然拾起一段历史,用强烈的生命体验,将其拼凑到自己的情感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长为中国人。
所谓成长,就是反复定位自己。如同一场在棋盘上举棋不定,思忖良久,最终落子无悔的对弈。
那么不妨用这套书,让大家成为孩子的领路人,尝试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