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衬衫黑领带,出发前“晒自拍” 奋斗在路上一天跑16单
106 2025-01-19
华夏文明是世界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历史上,少数民族染指中原,必将经受如何处理华夏文明的考验。鲜卑和满族建立的北魏和清朝,接受了相同的汉化考试,结果北魏不幸挂科,清朝考上了“双一流”。双方差距如此之大,需要从各自的答卷中寻找答案。
上图_ 北魏(386年—534年)
北魏和清朝面临政治上的汉化,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四月,拓跋珪建国称王。经过三代君王的努力,拓跋部于439年统一北方,史称“北魏”。与建立清朝的满族类似,拓跋鲜卑最初时不过是部落联盟而已,汉化程度不仅在鲜卑部是最低的,而且在五胡中也处于低水平。
为了跟上帝国扩张的节奏,拓跋鲜卑加快了汉化的步伐。北魏大量吸纳汉族高门士族加入官僚体系。利用汉人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为拓跋鲜卑建立的国家机器服务。北魏在汉化过程中,受益匪浅,国力倍增。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为推行汉化改革,将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都,造成鲜卑内部平城旧勋和洛阳新贵之间的对立。北魏迁都洛阳后,生活腐化、贪污成风汉族服饰特点,道德沦丧,暴露出拓跋部重速度不重质量的不足,点燃了鲜卑内讧的导火索。
上图_ 清代官制简表
反观清朝,始终保持着汉化的戒心。清兵入关后,顺治“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渐有更张”,奠定了清朝尊儒重教的政治格局。满族统治者继承明朝的内阁制度,设立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除此以外,根据本民族的特点,保留了由八旗联合共治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雍正时期,军机处代替了这一制度。直到乾隆在位时,中央集权已成定局,这才取消了这个名存实亡的制度。
清朝对汉族的皇位继承制度进行了改良。雍正改变满族不立诸君的传统,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吸取汉族立太子定国本的有益经验,创造性地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在地方建制上,承袭明制,沿袭省、道、府、道四级行政区划,遵循以总督或巡抚为中心的省级最高长官的行政架构。全面汉化的北魏在拓跋宏死后35年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而部分汉化的清朝,自入关后国祚长达268年,双方汉化的成败一目了然。
上图_ 北魏官制简表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北魏和清朝在民族性上显然不在一个频道。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带头穿着汉族服饰,并向群臣“班赐冠服”。这位皇帝宣布汉语为“正音”,鲜卑语为“北语”,明确要求“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太和二十年 (公元496 年)正月,拓跋宏下令:“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从此,鲜卑姓氏和汉族姓氏完全一致了。在改姓的基础上,他还“诏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鲜卑积极改姓氏、定族等,拉近了和汉族士族之间的距离。拓跋宏还用通婚姻、定籍贯、改祭祀等方式,强化汉化效果。
上图_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清朝统治者对待汉化相当冷静。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曾忧虑地表示:“恐日后子孙忘旧制,废骑射,以效汉俗,故常切此虑耳。”康熙强调:“一入汉习,即大背祖父明训,朕誓不为此。”表示出对保持满族民族独立性的清醒认识。
针对华夏文明的巨大影响力,满族统治者在八旗子弟中,大力推行“国语骑射”。要求每个八旗子弟从小就要会满语、写满文、会骑射,并将“国语骑射”纳入官学教育体系。顺治要求把汉族儒家经典译成满文,“著永停其习汉字诸书,专习满书。”
上图_ 满洲八旗
即便如此,满族权贵的民族性依然呈现退化趋势。雍正忧心忡忡地表示:满人要“屏除习气,以清语拉弓、及相搏等技,专心习学。”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37年),太原总兵德龄上呈汉语奏折,乾隆见状,下令:“德龄辄舞弄文墨,有意沾染汉习,传旨申斥。”可见,清朝对满文满语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关乎国运的地步。
事实上,满族实行的是汉化和满化并行的策略。最重要的举措包括强令中原汉人学习满语、剃发易服。受其影响,如今推行的普通话中,如埋汰、懒散、捅娄子、麻利等词汇均源自满语,此外,北京烤鸭、旗袍等也和满族的风俗有关。一味单向汉化的鲜卑在唐宋时期遭遇同化,消失在历史舞台上,而坚持双向交流的满族至今仍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上图_ 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北魏和清朝对待军事的态度再次出现了分歧。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在北境设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等六大军镇。拓跋宏推行汉化只重门阀不重才能,使北魏吏治腐败,卖官鬻爵。鲜卑贵族沾染门阀习气,社会上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
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原先拱卫平城的六镇地位逐渐下降,军士“皆无防寇预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而北魏和柔然长期没有爆发战争,拓跋氏放松了对六镇的管理。严重的社会不公,促使六镇官兵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据《魏书》记载,六镇官兵“处世无入朝之期, 在生绝冠冕之望”。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六镇联合起义,吹响了北魏分裂的号角。
上图_ 《满洲实录》中太祖建元即帝位图,努尔哈赤身边的威武侍卫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初置满族黄、白、红、蓝等4旗,后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4旗。满族八旗战时皆兵,闲时皆民,具有较强的战斗力。随着对明作战的节节胜利,满族统治者再次设置八旗蒙古和八旗汉族,形成完整的八旗制度。
这一制度不仅巩固了满族政权,又加强了对各民族的笼络和控制,可谓一石两鸟。北魏忽视六镇,自废武功,清朝扩展八旗,借力打力。双方对汉化的不同认识,导致军事领域的见解和做法截然不同汉族服饰特点,清朝应该奖励一个鸡腿。
上图_ 拓跋宏(467年-499年),汉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南宋思想家叶适指出拓跋宏“始迁洛邑”,导致“根本即虚,随即崩溃”。全面汉化“急于有为,不计阶除,不本土俗,不量难易”,结果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其害至此”。清朝则进行有选择的汉化,强化“国语骑射”,全面普及满族风俗。汉化是一粒毒药,断送了北魏的大好河山,汉化又是一杯美酒,成就了大清百年风云。汉化有风险,操作需谨慎。
参考资料:
【1】胡雪艳 《时至乾隆朝的满族汉化进程》
【2】马仁姣 《浅谈清入关后满族的汉化问题》
【3】黄朴民 《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4】郝松枝 《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5】羊 瑜 《从六镇鲜卑看拓跋鲜卑的汉化过程》
【6】魏 收 《魏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