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喜欢去户外做一些运动,攀岩、露营、越野
194 2024-12-28
【布依族名片】
布依族,与壮族同源,是古代百越的一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
布依族的服饰古朴典雅、简洁端庄,色彩搭配以青、黑、白为主,上戴头巾,内衬白布。生活上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初夏五月,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场社区绿树成荫、花香扑鼻。
走进韦波家的绣坊,一幅幅做工精致的刺绣成品映入眼帘,绣布上的花鸟虫鱼、草木藤蔓,在光晕中透着生机与活力。
见到韦波时,他正和妻子王伟鲜坐在纺车前谈论如何把布依刺绣发展壮大。
今年49岁的韦波,身着布依族服饰,衣襟和袖口上有蓝白相间的刺绣图案。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话语间不疾不徐,给人以憨厚淳朴、平易近人的印象。
“这件衣服的布料是在自家作坊里缝纫和浸染的,完全手工制作!”摸着袖口的刺绣,韦波说。
韦波正在为布料染色 杨昌鼎/摄
他所在的茶场社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江西坡镇。深厚浓郁的布依刺绣文化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源远流长。
“是党的好政策,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谈起自身的发展经历,韦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时间追溯到2004年3月,韦波和前妻到浙江余姚打工,前妻因突发疾病去世。事发后,当地政府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助他处理前妻后事,相关费用也是政府承担的。
回到家乡,韦波先后做过茶青收购、车辆租赁,还创办过驾校——就是想通过创业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
2005年,看到家乡茶山绿,韦波打起了收购茶青的主意。可由于不懂市场行情,尽管很卖力,天天步行进村入户、上茶山到处收购,但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对于带动和帮助村里贫困户致富的作用也不大。
“我一定要创业成功布依族服饰,带领乡亲增收致富。”韦波暗暗地对自己说。
2013年,峰回路转。王伟鲜——一个地地道道的布依族“绣娘”走进了他的生活,也改变了他后来的创业轨迹。
韦波与妻子王伟鲜研究刺绣的图案和花色 杨昌鼎/摄
“和伟鲜认识过程中,了解到一些传统的布依族服饰刺绣工艺正在消失。我也有了一个想法,要让布依族传统的刺绣文化继续传承下来。”韦波说。
韦波是个务实的行动派。同年,他和妻子王伟鲜在江西坡镇街上开办了一家布依族服饰加工坊。自己加工的同时布依族服饰,也向周边村民收购刺绣产品。
“那时候,很多人都说布依族服饰没人喜欢,搞这个没出路。”回想起事业起步的岁月,韦波的眼神中依然能看到当年的那种坚定。
接下来的数年里,他细细琢磨流行服饰的特点,将布依文化元素巧妙地结合到现代服饰中,并开发了抱枕、挂件、杯垫等系列布依族文创产品。
加工厂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做越好,日子也在韦波和妻子的默默奋斗中殷实起来。
韦波向记者展示布依族传统手工艺绣品 杨昌鼎/摄
2014年,韦波将自家的平房加盖一层,将加工坊搬到家中,请了村里3名布依族妇女作为固定绣娘。2016年,他将作坊扩大成布依民族服饰加工厂,固定绣娘也增加到了7名。逐渐地,绣品花色从1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产品销路拓展到全国各地,甚至远销美国、德国。
“在这里做工,每人每月的收入超过2000元。”贫困户岑正英说,自己家庭很特殊,丈夫是个残疾人,家里有两个娃娃,靠她一个人到外打工维持生活。2015年,岑正英回家过春节,因为听了韦波的劝,留在了韦波的加工厂上班,现在每个月的收入稳定,两个孩子也送到了普安县城一小读书。
厂子效益越来越好,想来打工的普安绣娘也越来越多。但考虑到场地受限,韦波就与大家商量,让绣娘们领着材料带回自己家里加工,工资计件。现在,已有200多名绣娘在为韦波“供货”布依族服饰,参与的贫困户也达到了38名。
绣娘忙着刺绣 杨昌鼎/摄
懂得感恩、勤劳致富的韦波,飞针走线之间,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唱首山歌给党听,国家扶贫到农村,以前都是穷山水,现在变成富裕村。”韦波自创的歌谣表达了他的心声,“落难时,是党和政府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富裕了,就要感恩党、感恩政府,带领老乡增收致富,把我们布依族的日子过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