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勤勤怀孕期间全方位解放双手,内衣洗护只需要泡一泡就可以了?
87 2025-01-09
引言
唐朝和宋朝都是经历长期的战乱才走向统一的中原民族,唐代经历隋朝末年的动荡,宋代经历了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
经过长期的社会动乱之后,民族之间被重新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王朝文化。
衣食住行以服为首,中国服饰之美自有先民以来不断发展和改进。唐宋两代服饰之美,蔚为大观。唐代经济上繁荣发展、文化上兼收并蓄,本土的服饰文化加上外来的服饰风格,成就了唐代服饰文化的独特之美。
“红裙妒杀石榴花”、“窣破罗群红似火”等诗句将唐代女子服饰之鲜艳描绘的动人心扉。
杜甫一首《丽人行》写到:“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将唐朝女子身形曼妙美丽的形态跃然于纸上。而晏几道《蝶恋花》一句“嫩麹罗裙胜碧草,鸳鸯绣字春衫好。”
将宋代女子身上的清雅之色描绘的淋漓尽致,宋代女子婉约清丽犹如宋词一般,已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宋中原女子的审美观念不一,故而在服饰上的喜好也不尽相同。
胡汉交融,唐代中原女子服饰特征成因的关键
唐朝鼎盛之时,其威名传播到朝鲜、中亚、蒙古、亚细亚、印度、日本等地区,诗人王国维赞叹道,此乃“万国衣冠拜冕旒”。
足见唐时文化开放程度,因此域外的风格逐渐被中原唐朝所吸收和创新。唐代女子的服饰,在王朝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
早期,王朝刚稳定时,域外文化交往并不频繁,王朝也处在一个有待恢复和发展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女性的服饰主要是以继承魏晋南北朝和隋朝以来的襦裙样式;
到了中唐时期,在与胡人接触的过程中,胡装受到了中原女子的喜爱。
甚至这一时期,女扮男装成为一时的风尚,且女子多素爱戎装;唐朝晚期,是帝国积累较为深厚的一个阶段,故而风格大胆而自由,现代人对唐朝服饰的主要印象,即为唐朝后期的女性服饰。
这一时期中原唐朝的女性服饰,衣服博大,裙面开阔,配有大袖长带,女子多爱袒胸,所谓“粉胸半掩疑晴雪”就是时人的赞美。装扮上,宝石、鲜花、珠钗修饰发髻,整体装扮呈现出富贵、珠光宝气之美。这一时期的装扮集合了唐朝以来的风格大成。
我们在整个古代很难见到女子穿着如此自由,唐代女子在穿着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在保守的封建时代里显得格外突出。这种唐后期出现的“袒胸装”,主要也是女子社会提高的原因促成的。
唐朝深受“胡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唐朝的皇族与鲜卑族长期有通婚的惯例,所以对女子的要求不算苛刻。因为在多数的“胡文化”中妇女具有很高的地位,其胡人女子性格多是豪放爽朗,并不深受中原礼法的影响。
加之唐中期武则天称帝之后,女子的地位一度提高。人们对女子的轻视不像从前。因此国风开放的唐朝袒胸装,是女子展现自己身体之美的一种表达。
它以将女子的胸部和颈部曲线裸露在外,以体现女子的上身的曲线之美。同时,这种服饰风格并不要求女子体态纤细,而是以女子丰腴健康的体态为最佳,故而有说唐人以胖为美。
这种服饰最早期出现在歌姬身上,后来逐渐推广,深受唐代妇女的喜欢。特别是宫廷中对此极为喜爱,更推动了这种服饰风格成为一时风尚。
唐朝时期,中原女子的服饰另外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对长裙的喜爱,穿着上多以长裙为主。这种长裙带有一种飘逸灵动的美感,唐人王翰就曾称赞当时女子穿着长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行走坐卧无处不有美感。唐朝女子在搭配这种长裙时,一般会以短款的短襦服,或者配上大袖衫。
短襦采用对襟的形式,短襦下半部分压束在女子的裙子中,衣襟处敞开,主要采用窄袖。这种短襦上衣服的样式,一方面是延续着汉代以来的风格,同时唐代女子喜欢衣襟敞开,袖子窄袖,主要还是受到当时胡地文化的影响。
特别是这种短的上衣,有时袖子的长度主要手肘的部分,有时又超过手腕的部分,可以将整个人的手笼罩着。这种穿搭并不和中原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气候相适应,所以很大可能是受到西域等地区的胡文化的影响。因为胡地的女子喜爱穿着短而窄的上衣。
而大袖衫主要是穿在裙子外面,以轻薄为其主要的特征,当时主要以纱罗作为制作的材料,长度大概到女子的胯。走动时飘逸、美丽。
上层社会的女子还会在薄衫上绘制金银的彩绣,或绣以鸳鸯、或绣以鹅、或绣以花卉等,行走间光彩照人。
因为女子的开放和大胆,所以在唐代女子的服饰色彩搭配以颜色艳丽者为优。明艳绚丽的色彩如同唐代女子一样,格外明艳。
唐代诗人张谓在《赠赵使君美人》中写到“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像石榴裙这样的红裙夺得了唐人女子的喜爱,当时著名的人物杨贵妃也十分喜爱穿着石榴裙。
那句关于拜倒石榴裙的俗语就是来自于此。绿色的裙子也是唐朝时期中原女子所爱。总之,明艳动人之色总为当时人所爱。
我们总能在唐朝流传下来的一些绘画中看到,多数女子还会在自己的肩背上披搭一块帔,“迎风帔子郁金香”说的就是唐代女子披着帔的样子。
唐代的这种帔十分长,宛如一条飘带,轻薄非常。女子穿着时,若是迎风而动格外的婉转动人。在唐代成为一个普遍的服饰搭配特征,“唐令三妃一下通服之。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
在日常的生活搭配中,逐渐发展出两种不同的帔,一种还是原来较长的款式,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女子在佩戴这种帔时会将它缠绕在自己的手臂上;
一种是较为宽阔和短的款式,主要用来披在肩上。这种穿着特征在很多的文献和出土实物中都很常见。
这帔的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但是一直不是社会的服饰主流。属于唐代服装中很鲜明的一个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唐朝女子如此普遍的搭配帔,可能是受当时波斯文化的影响。
唐代中原女子,另外一个穿着的特点,是对鞋子的关注和喜爱。唐代女子在鞋的样式上也极为丰富。一般鞋尖会高出一片鞋履,在鞋履的样式上,也是五花八门。
这种鞋称之为“丛头鞋”,会在鞋的底部的横向上,穿两个孔眼,用一根绳子穿过以作为鞋子的系绳。
这种鞋的款式,应该是为了适应唐朝女子喜欢穿着长裙的风气,因为最前面的鞋履可以阻挡裙子的绊脚,便利于行走。
除了这种繁复的丛头鞋样式。唐朝女子也会穿较为平缓一些的云头履。
唐朝中原女子的服饰特征,深受各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唐中期,女子喜欢效仿男装更可见中原地区女子受到胡文化的影响有多深。
因为在胡服文化中,女子和男子在服装的样式和剪裁上,差别并不大,区分男女服饰的最主要的外在特征,一个是服装的颜色,一个服装的一些搭配细节。
但是在款式上并没有十分强烈的男女对比。唐朝中原女子的很多服饰特征,都在潜移默化的吸收胡地文化,并结合本土的服饰特征,进而呈现出中原地区女子服饰的新特征。
简约清婉,宋代中原女子服饰新风尚
宋代的疆域版图不如唐代辽阔,对外影响和交流的时代背景也与唐朝大相径庭,周围政权的存在,使得整个有宋一代政局时而缓和,时而紧张。
但是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因此服装行业也大为发展。这一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表现出不一样的风格。
特别是宋代封建士大夫文化极其繁荣,宋代理学始终占据着主要的思想领地,在形成一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同时。
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士大夫以理学的价值观作为行为准则,追求和崇尚自然,讲求着装呀宽松朴素,要端庄典雅,认为这样才能表达自己士大夫形象,故而整体的审美以平和雅致为主要特征。
所以相比较于唐代,宋代女子在服饰上并不开放,以追求婉约清简作为主要的社会风尚。
而且受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影响,儒家的一些观念,对女子的服饰选择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唐代女子效仿男装,将男性的某些服饰纳入到了女子的服饰选择之中。
宋代流行的“冠”就是一例。在装扮上宋代女子爱带冠,冠的材料有象牙、玳瑁、竹子、紫檀等都可以是制作冠的材料。
根据女子的身份和地位,佩戴不同材质的冠。以团冠为例,一些金质的材料做的团冠,会在两头镶嵌金片,一般在团冠的顶部,会雕刻花纹,嵌入珍珠,“加以饰金银珠翠”。
除了团冠之外,有记载的还有白角冠、同心髻、玉质冠、水晶冠子、鱼枕冠等。
宋代妇女喜欢带冠与宋代妇女重视首服有关,即宋代女子和讲究自己头饰装扮,将之视为一种体面。
宋代女子多是讲求身形纤长,所以在整体的服饰造型上也追求瘦长。“短襟衫子新来棹”,宋代女性的服饰,以褙子最为流行。样式十分素雅、简洁,在南宋中原地区的女子中,每个阶层都会穿着褙子。
《宋史·舆服志》中记载:“女子在室者冠子、背子,众妾则假玠、背子。”宋代女子们穿着的褙子样式,以瘦身窄袖为主要特征。
这主要是当时社会上追求这种体态的表现描写古代女子服饰,诗人们动辄赞扬“窄罗衫子薄罗裙,小腰身,晚妆新”之类的女子体态,中原地区女子也以此为美。
同时,唐代以后的朝代,对女性干政和独立的人身管束,更加严格控制。在新的文化观念的吸收下描写古代女子服饰,华夷对立的观点在一多方政权时期更加凸显,中原的士大夫们将胡人的文化看做是野蛮的。自然也造就了对自身的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认同。
女子的地位在中原的文化中,始终是从属性的。因此社会上男性的审美,对女子的服饰产生了很大影响。
尤其是这一时期,裹脚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正是这种原因所造就的一种畸形审美。
这种女性所穿的褙子,领子为对襟生色,在衣服的腋下开胯,“不施衿钮”,在腋下侧边缝制有带子,作为装饰。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仿制古代服饰当中的中单交带的形式。在衣服上的这种好古行为,应当宋朝士大夫阶层信而好古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当然宋代女性的服饰简约却不简单,在自己的服装上,特别是在衣襟的位置、袖口的位置,都会绣上花边,以做装饰,“牙领番腾一线红,花儿新样喜相迎。
薄纱衫子轻笼玉,削玉身材瘦怯风。”赵长卿的这首词就是对女子衣襟绣花的生动描绘。
宋代褙子上的“领抹”一般采用将一整块布制作裁剪成长条,两侧外边向内扣折叠,将其缝制在领子上,工艺十分精巧。
平日的搭配上。中原地区的女子也多穿裙子,形式和样制还保留着唐代的风格,但是也加了一些改进和创新,如裙子的长度不如唐时的长,裙子的裙幅也都在六幅左右。
穿裙子时在腰间还配有腰带。不过这是也有女子外穿的裤子,有可以外穿的,也有可以穿在裙子间的。裤子本是流行于胡地的,但在北宋时期也曾一度流行,不过后期统治者禁止民间穿胡服,所以裤子也被禁穿了。
当然一般而言,贵族的妇女是不穿裤装的,因为对这部分女性而言,日常穿着裤装是有违礼制,是不体面的。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能穿裤装,比如出门游玩时,但是也采用的是穿在裙式下的款式,裙面的长度比平时的裙子要短许多。
但是下层女子则是较多的穿着裤装,以便日常的生产劳作。为了不使下身的服饰显得过于单调,女子一般也会佩戴有腰巾、玉佩、荷包等饰物。
这一时期女子们的服饰的色调不像唐朝时那样明艳。主要是以青色、绿色、碧色、蓝色、白色以及橘黄色等颜色为主,穿着搭配格外的清新脱俗。
宋代女子以纤细修长最追求,实际上受到了当时男权社会审美的引导。女子搭配裙子的鞋子,一般以绣鞋、凤鞋、金缕鞋、锦鞋等为主,其原因在于这些鞋子能尽量的显示女子的脚小。
当时社会上男子对女子的审美,就是要柔弱,弱不禁风才好。正值理学发展繁荣,强调女子名节和女子的顺从心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故而认为女子若是要受妇道,最好就是在家哪儿也不去,所以宋代裹小脚的风气很盛行,这样女子就不能到处走动。女子的审美受到男子的影响,并不只是宋朝,不过宋代的影响更为突出。
女子也会在自己的装束上体现自己的个性。
但是始终未能摆脱宋代封建士大夫审美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下,有时候连帝王都会做出一些让步。宋真宗时期,甚至要求整个社会的穿着要简朴、不得奢靡。甚至严禁妇女穿戴金银珠翠。
对女性的服饰的影响很大,当时的统治者认为,“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糜货害物,而奢靡之习,实关风化,已戒中外及下令不许入宫门……”
在这种崇尚简朴的影响下,宋代妇女的服饰就整体呈现出一种简约的风格。
结语
唐代服饰崇尚华丽、飘逸,妇女打扮以富贵艳丽为美,服装大胆开放,这与唐代社会不排斥其他文化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也有所改变。
整个唐朝时期,妇女的地位相对还是较高一些,所以妇女服饰在表达自己的性格,追求美的神态上限制相对较少一些。给人一种热烈而富贵的整体观感。
宋代服饰简洁而婉约,呈现出一种典雅质朴的特色,这与当时盛行的理学文化具有极大的联系。深受理学价值观念的封建士大夫群体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士大夫们追求宁静致远,觉得繁复和富贵的服饰,只是一种外在的累赘。所以女子的服饰也需得迎合,才能被称之为美,故而宋代女子的服饰也具有含蓄、严谨的气息。
但是女子的服饰虽然简单,但是力求精致,在能选择的范围内将自身对服饰美感的追求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宋史》
《新唐书》
《旧唐书》
《中国女性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