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色在冬日里不能缺少,这样穿搭更加高级
54 2025-01-01
“地摊与商铺的区别只在于我们不用交租金。”
“摆地摊不会没面子,同样的,我们也叫老板。”
在“重庆地摊联盟”的网站上,这样的标语是地摊族的心声。
都市迷离的夜色里,行人归家的路途中,越来越多的地摊,重新出现在城市最生动的画面上。
这是我们曾经熟悉的地摊,一个衣架,一块垫布,便成了生意上演的舞台。
这又是我们完全陌生的地摊,廉价不再是惟一的表情,从服装到饰品,从光碟到玩偶,每个最流行的时尚元素,都以最快的速度在这里出现。
在上世纪80年代,地摊曾被认为是“没面子”的生意——甚至称不上生意,只是就业无门者被迫的谋生手段。而现在的地摊族,则心怀自豪与坦然,他们用地摊推广产品,积累资金,用地摊的形式完成创业最初的起步过程。当地摊重新归来,改变的,不只是产品与特色,更是对于创业、对于生意的观念。
从追逐奥运火炬跑遍全国的“最牛小贩”,到我们身边每一个最普通的地摊老板,从追求个性的创意市集,到日渐兴起的地摊联盟,地摊从不是低人一等的生意,但同时也不是少数人的时尚体验饰品批发进货网,它只是一种最平实、最易行的草根化创业实践。地摊归来,回归的不仅是一种经营的方式,更是一种放下架子、告别空想、踏实前行的创业精神。
地摊变形记
2008年6月,一个上海夏天寻常的晴朗日子。
上午十一点,江苏昆山的手工饰品厂老板王俊,比平时提前了半个小时。来到上海城隍庙福佑商厦小商品市场。在那里,他有一个批发摊位,销售自己厂里加工的手工饰品。
半个小时后,上海陆家嘴的一幢写字楼中,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员工作的章妍踩着高跟鞋,步履如飞走下电梯,转眼消失在匆忙的人流中。
走出写字楼,章妍便拥有了白领之外的另一种身份——一个经营饰品的地摊老板。
而走上互联网,王俊也拥有另一种身份——一个地摊群的群主。
中午十二点十分,当章妍转了两次车来到王俊的摊位前时,王俊已经按照她提前发来的清单,将商品分类打包。总价1500元的饰品饰品批发进货网,是包括章妍在内的6个地摊老板共同进货。
变迁的记忆
章妍的家乡在河北的一个地级城市。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地摊曾经是章妍成长路上挥之不去的记忆。童年的印象中,走街串巷的小贩,在路边铺一块看不出颜色的旧床单,贩卖着廉价的服装、文具和日用品。那时,章妍从没有将地摊和自己联系在一起。
2006年,章妍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几经周折,终于在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一份文员的工作。地摊就是在这个时候,重新回到章妍的视线。
从2007年初,每天下班的路上,章妍都会在地铁站的通道里发现一些地摊。让她觉得意外的是,这些地摊,不知不觉中颠覆着童年关于地摊的记忆。地摊上的商品,价格依然低廉,质量和款式却开始紧跟时尚潮流。那些时尚杂志上最新流行的时装,那些独具个性与风情的饰品,那些在图书音像城里找不到的光碟,居然都出现在街头的地摊上。而这样的地摊前,停留最多的也是像自己一样的时尚年轻人。
更让章妍觉得意外的是,这些地摊的经营者,也不再仅仅是过去的无业小贩。当地摊带着一份从容不迫的淡定重回人们的视线,其经营者已经最大限度地多元化,其中既有下岗工人、纯粹的小生意人,也不乏大学生、白领等时尚人群。他们当中,有人是纯粹的地摊生意人,更多人则是兼职经营,追求利润与体验的双重满足。他们区别于传统的小贩,也还称不上是老板,地摊经营者更喜欢用另一个中性的名词来称呼自己:地摊族。
章妍也曾经想过创业,但一没有资金,二不知能做点什么。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在上海这个地方,没有什么生意别人想不到,另一方面,店铺租金贵得惊人。而事实上,这也是地摊重新归来的原因所在。从地摊起家,试销产品,积累资金和经验,成为一条最简便易行的创业途径。
对于地摊的记忆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章妍亲眼看到同一个写字楼中的一名白领,下班后背起卡通图案的收纳袋,神色坦然地在地下通道里摆起一个女装摊子时,终于意识到其殊途同“摊”
2008年初,章妍正式决定加入地摊一族。
最先要确定的便是产品类别。现在的地摊生意中,销路最好的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服装尤其是女装、饰品、小型箱包、玩偶、音像制品,另外还有一些新奇产品及自制商品。而无论是哪类商品,都遵循着一条原则:跟着时尚潮流走。
章妍最终选择了饰品作为自己的主营品种。最初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单价低,占用资金少,更重要的一点是,便于携带,不仅上班时就可随身带到办公室,而且“遇到城管跑起来方便”。
定下了经营方向,接下来便是寻找货源。
批发市场依然是地摊族进货的首选。然而章妍走了几个饰品批发市场,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货源。地摊上经营的商品,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款式上足够个性、时尚,二是价格上必须有优势。
互联网正在悄然影响着地摊的经营。通过在网络上搜索,章妍加入了一个地摊QQ群。
从事饰品批发生意的王俊,同样是这个群的成员。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总是最先反映在上一级的批发商身上。当发现到自己这里进货的地摊老板越来越多,王俊加入了几个地摊QQ群,在群里发布信息,他在城隍庙福佑商厦小商品市场的摊位,成为一批地摊老板的固定进货地。
通过网络,章妍找到了王俊。王俊的饰品都是手工制作,主推日韩时尚和波西米亚风格,款式独特抢眼,并且价格基本上在20元以内。在上海这样的城市,这是最适合地摊销售的定位。第一次进货,章妍花了400元,拿到了三十多件商品。
在王俊的摊位上,章妍还见到了一位从青岛前来拿货的地摊老板。
攀谈起来才知道,他从王俊这里进货已经有半年之久,却是借出差的时机第一次来到王俊的摊位。在此之前,双方的合作模式一直是选货靠网络,发货靠快递。现代的物流服务改变着地摊族的进货方式,他们依然会到当地的批发市场淘货,但也开始通过更多的渠道寻找货源。网络进货,异地进货,使得地摊族的商品具有了区别于本地市场主流商品的独特个性。
小地摊的大生意
政策的放开是地摊归来的重要原因。上海从2007年5月开始在部分路段对路边摊试行解禁,这些地段就成了地摊族的天堂。
天堂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摆摊的第一天,章妍就因为不小心“抢”了别人的地盘,被老卖家狠狠“教育”了一番。
解禁也并不意味着有免费的午餐。依然是摆摊第一天,章妍抬起头,突然发现两个身穿制服的人站在面前。“交费。”其中一人冲着章妍伸出5个指头。“50?”章妍惊恐地睁大眼睛,心都凉了。“5块!新来的吧?”章妍红着脸交了5元管理费,这种管理费,被地摊族戏称为“保护费”。
由于地摊族都集中在一些相同的路段,生意做得久了,一些人便发现了合作的可能。章妍卖的是饰品,就把摊子摆在一个卖女装的摊位旁边,顾客买服装时,往往也会顺手带上几件饰品用来搭配,两人的生意可以相互促进。
合作的时间长了,又有一些经营同类产品的地摊加入进来,大家开始商量,组成一个联盟,一起摆摊,交流市场信息,实现商品种类的互补,也搞“规模化经营”。
事实上,这样大大小小的地摊联盟,目前在地摊族中已并不鲜见。地摊联盟一般都有自己的网站或QQ群,除了供大家交流信息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组织大家集体进货,以数量优势与批发商砍价,降低进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