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黎族船型屋:如何守住因海而生的诗意栖居

佚名 143 2024-10-01

广告新传奇时代开启!第一时间加入新服冒险

×

↑海南省五指山市初保村船型屋

红星新闻记者丨宋昕泽罗梦婕摄影记者王红强发自海南五指山

编辑丨郭宇

用茅草搭建起屋顶,木板或者泥土制成墙,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这样的“船型屋”是海南黎族群众世代居住的房屋。千百年来,黎族在这个因海而生、随形就势的古老房屋里诗意栖居。

2022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作为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在世界遗产中心官网正式发布。“海南热带雨林本就是黎族人民主要的生活区域,所以申报双遗产的思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委员刘保党曾这样表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黄昏时的景象图据IC photo

目前,该遗产提名地内,初步确定有五指山初保村、东方白查村、俄查村、昌江洪水村共4处黎族村落遗存。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船型屋面临消失的危机。2010年左右,海南省少数民族同胞彻底告别了住“茅草房”的历史。目前,只有初保村、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两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落,得以保留古老原貌。

红星新闻记者实地走访看到,在初保村,多间船型屋由于缺乏茅草而日渐腐朽,更有甚者,有的已经换成彩钢板。有专家向记者表示,如果放任不管,五年时间,荒草就会将船型屋覆盖,十年后可能连遗迹都找不到。

01

传统古村落“初保村”

冰冷彩钢闯入“黎族精神文化家园”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提名地内的黎族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如船型屋、黎族纹身、方言系统、服饰和纺织技术等。

广告u盘数据恢复利器,快速找回丢失文件

×

↑初保村船型屋

“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常年关注黎族文化的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引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聚落可以理解为一种场所,由人、建筑、环境三大方面构成,各种生活习俗都是基于这一场所产生。“船型屋、黎族纹身、藤编竹编、骨簪等,都是基于聚落才产生的,这就是少数民族原始社会。”

据清代《黎岐纪闻》记载,黎族“居室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叶或藤叶”。有研究认为,船型屋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阶段的物质见证。地处海南省五指山西麓的初保村,是目前仅存保留完好的“黎族干栏式茅草房原型自然村”,村内房屋为顺山势而建,自上而下呈阶梯状分布的“船型屋”,记录着黎族传统民居演变的轨迹。

初保村原来只有一个。2010年开始,为了给村民更好、更安全的居住环境,初保村整体搬迁到约1公里外的地方。2012年搬迁完成,自此,原来的初保村变成了初保老村,相应的,也就有了初保新村。

↑航拍初保村(老村)

从高空俯瞰,初保老村位于山谷边,一条小河从谷底慢慢淌过,山上瀑布奔流而下。在河流上方,是梯田和穿村而过的公路。再往上,几排船型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大多数屋顶为灰色,那是茅草放久后的颜色。船型屋之上的山里则是村民种植的橡胶等。

来到村口,“黎家第一村”“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等多块石碑都在昭示着初保村的重要性,船型屋是这个村庄的一大亮点。

广告车尾帐篷与SUV的完美结合,畅享户外生活!

×

↑初保村(老村)入口处的模样

村内所有房屋都是人字形屋顶,大部分屋顶是用茅草覆盖,屋顶下则是黄泥或是木板制成的墙体,这些是保留完好的船型屋;令人遗憾的是,在古朴老旧的村落中,有一些五颜六色的“彩钢房”(村民为拯救祖辈留下来的船型屋,用钢板加固)散落其中。守护好这片“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已是迫在眉睫。

除了偶尔来的游客,老村里几乎没有什么人,村民把这里当成农忙时歇脚和散养鸡鸭的地方,只有《黎族干栏建筑生态自然村》代表性传承人——79岁的王仁达,坚持每天早早来村里守着,他中午不吃饭,到了晚上六七点钟,才会回到新村的家中吃饭。他说,这种坚守是出于传承人的担当,“我管这个村,谁抽烟(要是)把这个烧光就不行了”,以及“对老房子有感情”。

02

建一个船型屋

全村人齐上阵,得修一个多月

“全村基本都会建船型屋,但我的父亲做得最好。”王仁达的儿子王家琼是初保村村长,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建造船型屋前需平整地基,要先在山坡上挖出一块平地,再用石头垒成三四十厘米高的基座,并用土填满石头间的缝隙,“石头地基不塌方,水会从地基外面流下来”。这种地基,既可以避免蛇虫侵扰,又可以保持屋内干燥。

↑初保村(老村)里的茅草屋

船型屋不像别的房屋把地基打进土里,它的墙体不插入土中,而是用榫卯结构和卡扣固定在地面上,像拼积木一样。

墙体上面则是人字结构,也正是这一结构将屋顶撑起。一条主梁将数个人字结构贯穿起来,形成屋顶主体。主梁对木材要求很高,一般从十多米长的树中截取。人字结构和呈经纬纵横的竹竿撑起上面的茅草,就构成了完整的屋顶。王家琼表示,茅草一定要选用长在山上成熟的葵叶,最少要一米多长,“嫩的容易坏,不耐用,河边的也不耐用。”

广告e络盟加大投入引进新产品,进一步扩展测试与测量产品线

×

↑长时间使用的茅草为灰色

刚割的茅草是金黄色,风吹雨淋,茅草吸收水分然后晒干,再吸收再晒干,慢慢加重自身重量,船型屋也会不停向下沉,这样台风来了不易被吹倒,茅草颜色也由金黄色逐渐变成灰色。最理想的情况下,茅草可以用十年不换。

一间船型屋需要全村人建造一个多月时间,“叫全村兄弟过来帮忙,大家都不要工钱,晚上要点小酒喝两口就行。”王家琼说。

在1980年代之前,船型屋的墙体不是木板,而是由泥土制成。“睡觉的时候泥巴经常掉在被子上,木板墙算是升级版。”王家琼回忆道,相比泥巴墙,木板墙更加结实,面对台风时也更有优势。“90年代初的时候,有一次刮台风,整个房子位移了一米多,后来叫全村人过来扛,泥巴墙就移动不了,塌方了。”

初保村村民王永义对台风印象深刻,“之前刮台风的时候,把屋顶的茅草都刮飞了,最大的台风海燕,把我大哥的房子吹到上面去了。”

2012年,初保村全体村民搬迁到新村,新村的房子由砖瓦建成,摆脱了家园被台风摧毁的危险。新房子为统一的金顶白墙,和船型屋造型一样,顶部也是人字形尖顶。王永义是最早搬到新村的村民,他的新家有83平米。

↑航拍初保村(新村)

初保村的村民们对老村普遍怀有感情黎族服饰,王家琼也说,“我做梦经常梦到。”但他们也明白,感情是感情,真要搬回去住黎族服饰,已经不可能了。

“新村住得舒服,有卫生间。这里(老村)都没有,也没有水龙头,得去河里挑水喝。洪水来的时候,水浑浊,只能喝雨水。”在王永义的印象中,从搬到新村开始,他家的日子慢慢改善起来。之前,王永义家是贫困户,他每年都外出打工,有一次还在工地患上脑梗塞,治疗许久。现在不打工的他和妻子靠种地为生,“日子越过越好了。”

03

茅草稀缺

当地打算从外地引进茅草种植

令人意外的是,以茅草屋顶而闻名的船型屋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竟然是缺少茅草。

广告贵州十大旅游胜地,错过等于遗憾一生!你准备好了吗?

×

↑未能完整保存的船型屋

“(山里)找不到茅草了,屋顶换不了草。一旦屋子漏水,泥墙或者木板墙受潮就撑不了多久,很快就烂完了。”王家琼指着一间屋顶茅草已稀稀疏疏,仅剩下人字结构的船型屋顶说道,这间屋子的黄泥墙已经塌了四分之三,只有中间墙体还在坚持。

王家琼又带记者去看了另外一间船型屋,这间屋顶的茅草经历风吹日晒后变得酥脆,一捏就成渣,急需更换,“一米多长的茅草腐烂20厘米后,就需要更换。”王家琼家屋顶的茅草也已经用了六年,虽然没上面那家那么严重,但也需要更换。

走在长满杂草的乡间小道上,王家琼有些惆怅,“以前这里很漂亮,我们小孩在这玩……但现在,快塌完了。”

↑王家琼在村中查看船型屋

村民们也在试图拯救祖辈传承下来的船型屋。有的村民在房顶铺上一层防雨薄膜,但风一吹,薄膜就被刮到一旁。有的村民甚至开始用彩钢板,这些蓝的、红的、白的彩钢板和灰色的茅草屋顶显得格格不入。

整个初保村共有49间船型屋,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还有34间。

当地村民表示,滥用除草剂使得现在很难找到可用的茅草,“有钱也买不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专门清理了十亩地,打算从外面引进茅草种植。目前,正在等待这十亩地里原有的作物成熟收获,之后就种茅草。

张引表示,黎族所用的茅草,学名为葵叶。“葵叶干燥之后有非常好的防虫防蛀性和防雨性,是海南黎族几千年来屋顶使用的主要材料。”张引说,及时更换葵叶可以使得船型屋保存得更久,但许多黎族传统村落正在消亡,不再有大面积重新建造船型屋的需求。所以鲜有人种植葵叶,再加上季节的关系,现在无法整村去更换原汁原味的葵叶。

“船型屋还需要烟火气去烘烤干燥,人一旦搬走,五年左右就面临坍塌的危险。”张引介绍道。

“一个民族的住宅形态,不应该这么短短一二十年就彻底走出人们的视线。”张引呼吁,加强对黎族船型屋的保护,如果完全放任不管,五年时间,荒草就会将船型屋覆盖,十年可能连遗迹都找不到。

04

借商业资本运作

让黎族文化走可持续开发之路

整体而言,初保村村民收入不高,他们普遍靠天吃饭。以王家琼家来讲,他家共有二三亩耕地和二十亩橡胶林,一家的年收入大概在三四万元。

卖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一斤干胶大约能卖7元。“我们正在跟村民协商,让他们种植茶叶、油茶,还有石斛。”牙合村驻村第一书记兼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党克强告诉记者,初保村每位村民约有5亩林地,一般用来种植橡胶等,还有一亩多耕地,种植蔬菜、粮食。

广告解锁便捷出行:德国科技电动爬楼轮椅特惠购!

×

↑五指山市初保村

海南提出申遗后,初保村的价值被更加重视。近来,有多家旅游公司前来调研,五指山市希望以初保村为核心,对周边进行旅游开发。

“我们村往里面走20分钟就是阶梯式瀑布。这里空气很好,负氧离子很高,放假时总会有人来此处露营,空地上全是车。”党克强告诉记者,该项目现在处于规划阶段。

由于初保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目前这里游客并不多。记者两次采访期间,只见到两三群游客,且在村里转了一会儿便离开。党克强认为,交通不便和基础设施缺乏限制了游客数量的增长,“没有民宿,也没有吃饭的地方。”

↑人们慕名来到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观看船形屋 图据IC photo

意识到了问题,初保村也在积极改善。记者了解到,村道马上便会动工修缮,届时3.5公里长的进村道路将扩宽到5米,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村民们对此喜闻乐见,“家家户户都很高兴,游客能进来,(我们)就可以卖一点东西。”王永义说。

“以初保村为例,可能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建立露天的生态博物馆。”张引说,围绕梯田,借助地势做栈道,甚至在局部高过初保村原始聚落,给游人设计一个有趣的线路观赏船型屋。还可以让一部分原住民迁回老村,从事一些日常生活,有意识地策划一些重要的节日活动。

张引认为,船型屋保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商业化行为。当下海南黎族传统聚落环境十分脆弱,商业化需要相当谨慎,但也正因为其脆弱,如果放任不管,再过一二十年,可能连现在的样子都看不到。

张引指出,商业化的同时,还要把基础设施的原真性做到位,这也正是商业化需要谨慎的地方。“关键是要有正确、专业、符合原真性提炼的转化和再生,才能够借助商业资本的运作模式,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开发之路。”

- END -

上一篇: 羌族服饰 跨越时空的寻根溯源之旅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华裔青少年齐聚绵阳北川
下一篇: 2024年三亚市庆祝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民族团结进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举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