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时尚发型来了,利落个性还瘦脸,越来越多女性这样剪
149 2024-12-22
校服既是一种服饰,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讲述教育者的育人故事,也诉说学生的青春故事。近年来,校服逐渐打破“运动服”刻板印象,化身“审美教科书”,力图为学生讲好美学第一课。
一件普通的衣服如何发挥更多育人功能,又怎样展现个人与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呼吁校服角色的转变,这也让深耕校服领域的新益校园品牌产生更多思考:如何发挥服饰企业自身优势,为校服赋予更多内涵,让校服讲好育人故事?
内者包也,外者象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衣冠往往是内外合一的象征,不是只有装饰和实用功能,还是一种表达方式,彰显了个人的身份与审美,体现了时代的气质与底蕴。
校服,往往是一个人服饰审美的“第一课”,更是德育、美育、校园文化、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然而纵观国内校服发展现状,其育人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更没能展现出个人与时代的精神风貌。
“我们希望打破人们对校服的固有印象,让校服具备‘讲故事’的能力,讲述学生、学校以及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时代呼吁校服角色的转变,这让深耕校服领域的新益校园品牌(以下简称“新益”)董事长肖洪涛思考,如何发挥服饰企业自身优势,为校服赋予更多内涵,发挥更多育人功能。
肖洪涛
育美于心,让校服讲好“审美第一课”
“做校服不仅是做一件衣服这么简单,学生穿的也不仅仅是一件衣服。”肖洪涛认为,校服是学生了解服装搭配、色彩搭配的第一本“教科书”,奠定了学生的审美底色。
尽管很多学校已经对校服进行优化升级,但“校服即运动服”这个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的服饰已走在时尚前沿,校服也应跟上发展的步伐。”肖洪涛希望设计出学生爱穿的校服样式,“对于学生来说,身穿款式美观又得体的校服,肯定与穿上宽松肥大、毫无特色的校服感受不同。”肖洪涛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校服也应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让学生穿出自己的精气神。以此为目标,新益致力于打造“5+2校服”——除了在学校的5天时间之外,学生在周末也愿意穿。
什么样的衣服,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为了解学生的喜好,新益在合作校发起校服设计课程与校服设计大赛,倡导“学生的校服学生做主”。“学生的很多创意都非常棒,新益的设计团队能够帮助他们把想法化为现实。”肖洪涛介绍,为了让孩子更有成就感,新益会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这些作品。同时服饰色彩搭配,新益还协助合作校开展校园服饰设计展,将学生的设计过程完整呈现出来,并通过时装秀,让孩子们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展示出来。“参与了完整的校服设计过程后,孩子的审美与品位得到了提升,‘育美于心’也因此得以实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更关注形象,也很容易盲目跟风社会流行文化。肖洪涛认为,教育者在这一阶段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与价值观。在校服设计中添加正能量的时尚元素,不仅能吸引学生更多的关注,还能帮助他们鉴别什么是美。
例如,新益为上海光华教育集团旗下光华剑桥学校设计校服时选用了帽衫款式,“年轻人更喜欢这种风格”,肖洪涛认为,尽管校服需要体现集体的统一性,但同样能展示孩子的个性,学校、家长、学生对校服的需求并不矛盾,能够同时满足多方需求,体现出校服设计者的水平。
“校服的‘美’,并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好看。”肖洪涛介绍,新益的设计理念是“美育于外,育美于心”,这里的美不仅仅包括“打扮出来的美”,更寓指内在美,新益希望通过校服“讲述”美育故事、开展美育课堂,进而涵养学生的内在审美、提升学生对美学的理解。
以衣载道服饰色彩搭配,让校服讲好规范的德育故事
《礼记·冠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中华传统文化很早就将服饰视为修养和礼仪的名片,历来重视其教化功能,将之视为一种礼仪表达。从这一角度延伸,统一得体的校服在营造规范、有序校园氛围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规范、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为其一生的知礼守礼打下基础,讲好德育故事,发挥德育功能。
服饰有着严格的规范,每个场景都有其相对应的搭配。在古代,人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情境来选衣配服。回归到当下的校服具象需求,肖洪涛认为单调、单一的传统款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场所需求。
“校服要能够适应多个校园场景,不仅仅是课堂或运动场。”肖洪涛认为,让学生学会根据场合挑选衣服,也是对礼仪文化的一种传承。
新益倡导全品系校服设计,根据不同场景为学生设计校服——有适用于礼仪活动的西服,也有适用于升旗仪式、国学课堂等场合的中华礼服,还有适用于不同季节的春秋、夏季常服与秋冬运动服及羽绒服。“新益希望通过校服的穿着礼仪和规范告诉孩子,美是‘教养和礼仪’,更是对他人的尊重。”
“学生穿的衣服,表达了其相应的价值追求。”肖洪涛认为,除德育功能之外,校服更有社会责任的承载。
近年来,新益高度关注产品的环保属性,坚持使用优质的环保再生材料,在制作工艺、流程上尽最大努力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环保要从娃娃抓起。”在肖洪涛看来,穿着再生纤维制作的校服、生活在倡导低碳的环境中,学生对环保的理解才会透彻深入,环保意识才能根深蒂固。“我们还根据新益在纺织品回收利用方面的实践,在部分学校开设环保课程,将现实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环保做法。”据介绍,新益未来还将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合作开展纺织品回收项目。
“我们希望呈现出一种态度,让孩子能够自觉承担起‘绿色责任’。新益连吊牌都采用回收纸制作、快递包装袋也采用可再生PE材料。”据肖洪涛介绍,新益建立了“友好生态原材料库”,这些材料都出自可再生能源。“我们希望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告诉他们校服之美也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上。”
服以抒情,让校服讲述难忘的校园故事
校服即是流动的“校训”。新益认为校服应与校园建筑等外部环境与育人内涵相融合,因此坚持“一校一品”,“校服首先要融入校本文化。”新益一直致力于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力图讲述校园文化的内涵,并据此设计专属颜色体系,建构学校的色彩记忆。
“她从大汉走来,向世界盛开”——这是南京汉开书院打造的办学名片。为诠释这一形象,新益紧扣地域文化传统,着眼于江南元素,将繁体的“开”字艺术化为园林花窗纹样,以此作为校服的主题logo。“远看像窗,近看却是一个‘開’字”,这一logo还被延伸运用到学校的校服设计中。
“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对‘在校生’身份的认同,往往始于校服。”肖洪涛介绍,经典的校服能让学生与学校悠久的历史、知名的校友产生某种神奇的链接,让学生油然而生强烈的自豪与认同感。
北京市第五中学的校服款式沿用了三十年,很多校友在聚会时还会穿着当年的校服赴宴。新益在为校服做优化升级时,决定保留原有样式,把这个经典款式传承下去,因为老校服承载了太多历史积淀与学生回忆。因此新益只在面料、制作工艺方面做优化升级,完整保留校服精髓。
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每个学生都会在毕业时收到一个专属礼物——绣上学生姓名与毕业年份的绶带,绶带纹样基于毕业生的不同学部,花型会有所不同。“这是新益帮助学校为学生打造的仪式感,也是可以珍藏一生的礼物,它可以让学生找回学生时代的回忆,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古为今用,校服也能讲好中国故事
什么样的校服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学生的新时代精神风貌?当被问及这一问题,肖洪涛不假思索地回答:“传承传统文化,表现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
“我们已经从模仿西方文化的阶段,迈向寻味东方文化的阶段。”肖洪涛认为,从这一点延伸,校服也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我国的校服文化该怎样与中国特色结合,助力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
“古为今用不必生搬硬套,设计者要巧妙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在肖洪涛看来,传统文化蕴含无尽的宝藏,只待有心人发掘。据介绍,新益的一些校服纹样、色彩就是从敦煌文化、敦煌服饰中挖掘而来。“那种出自纯天然矿物质的色彩看上去非常舒服。”
新益合作过众多国际学校,肖洪涛认为,即便接受的是国际化教育,这些学生依然要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建立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为实现这一目标,新益在设计校服时会别出心裁地添加更多传统文化元素来突出中国特色。“要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根在中国,帮助他们树立‘把根留住’的思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根植这片沃土,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肖洪涛介绍,新益高度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播,一直致力于让传统文化通过校服实现服饰美学与时代精神的关联。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东城区委员会“关于推广中华礼仪服饰文化在中小学校服中应用的研究”调研课题组曾到新益调研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并对其取得的成果与实践表示赞扬。
“在校服设计中添加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能让学生在行走间感悟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独特的美学内涵,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得到大幅提升。”肖洪涛认为,以教育工作推进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尤为需要校服这样潜移默化的形式。
有些学校除了设计学生校服,还要整体设计教师工服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服,肖洪涛介绍,新益每次都会依据学校的不同需求打造完整的设计方案。“除了将校服文化转化为一种纪念和沉淀,讲述正在发生的校园故事,我们还会通过设计校园文创产品、搭建校服文化空间及美育空间、规划美育课程等方式塑造学校品牌形象,助力学校实现服饰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阐释校园文化,与学校携手共建美好校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