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对“鲜艳色”,诀窍在哪?这套多色配色方案,不愧为穿搭教科书
84 2024-12-22
石狮城隍庙背后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应山大娘妈宫”佛庙,同时这里也是陈氏家族操持“嘉礼”的活动场所。于是乎,“妈宫嘉礼”的名号不胫而走,成为“陈氏嘉礼”的代名词。
陈赞灯先生(左一)正在演出
闽南“嘉礼”(现代称“提线木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种,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代称“嘉礼”为“悬丝傀儡戏”,亦称“傀儡戏”,闽南语古早称为“线戏”“柴头戏”“嘉礼戏”,汉代时期便是一种高雅艺术:“贯彼五行、超诸百戏。”
“嘉礼”主要有四大角色:生、旦、净、杂,称为“四美”班。古代正统专业的戏班一直以来都沿袭这种道统,台幕的横眉上通常会用金色丝线绣上四个大字“内罕四美”,左右两侧悬挂着明朝万历年间两位宰相李廷机、叶向高合作的一副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嘉礼”具有丰富多彩的戏簿,这些戏簿都是世代相传的手抄本,大多是历史“戏出”和神话“戏出”,被称为“落笼簿”。“嘉礼”通常都会演出连本戏:《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以及单本戏《目连救母》《水漫金山》《火焰山》《钟馗醉酒》等神话故事。
“嘉礼”的造型设计分别由偶头、胸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同时配以色彩鲜艳的各种人物服饰。它通高约70厘米,偶头主要以樟、椴或柳木雕刻而成,五官表情丰富,内设机关,胸腹由竹篾制作,手分文武,脚分赤、靴、旦,勾牌与关节连接一米左右长度的提线,提线8至16条,最多36条,然后分成若干组以便操作。
石狮“陈氏嘉礼”从祖上世代相传至老大陈智、老二陈昌皇、老三陈赞灯、老四陈金秋四兄弟,已经是第八代。兄弟四人继承祖先衣钵,依照古制、世袭经典,发扬光大祖上遗留下来的“嘉礼”戏文化遗产。在闽南,结婚、祝寿、大厝落成、小孩周岁、舞象(十六岁)都要操办一番,许多人家会雇请“陈氏嘉礼”去庆贺一番,以示彩气。每逢闽南的传统节日便是四兄弟最忙碌的时候,比如“请神”或是“辞神”都要请“嘉礼”去隆重庆祝一下,以示对神明的尊敬与崇拜。每年的中元节,各乡村的寺庙、祠堂也都会上演《目连救母》等传统“嘉礼”戏,尤其是正月初九(天公诞辰)期间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种时候通常都会“调角”(请人帮忙)“拆棚”(一分为二)拆成两台“嘉礼”,一天一二十场连轴转。
“嘉礼”戏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比较贵气且有颇多的讲究,“妈宫嘉礼”对如何养护与置放这些道具另有一套独特的法度。如“嘉礼”戏簿(剧本)的制作,采用优质宣纸,裁成A4纸大小的规格,抄写戏文,再用麻丝进行裱褙,做成硬板纸汉代服饰,然后装订成簿汉代服饰,这样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损坏。同时还会抄写一本目录簿,把备案的二百多出戏记录其中,再用红纸作封面装订好,以备主人任意选择“戏出”。戏笼采用老藤条编织,周围框架用竹片支撑,使方形戏笼的结构更加稳固,不易坍塌,便于置放“嘉礼”道具,这种藤做的戏笼防潮、防腐、防虫害又防摔。备用一口大瓮,放置“嘉礼头”以防潮湿、变形、裂缝、面部彩绘脱落,使它历久弥新。每年的端午节期间是晾晒“嘉礼”道具的最佳时机。
“陈氏嘉礼”四兄弟,老三陈赞灯尤为出色,为人沉默寡言、谦谦君子。陈赞灯1934年1月8日出生,从小天赋异禀、聪慧过人,“陈氏嘉礼”为了能使这门祖传的营生更纯粹、更地道、更完美地传承下去,经商议决定由老三陈赞灯找名家深造,12岁那年他只身前往泉州城里拜黄大师为徒,潜心学艺。经过三年时间黄大师的言传身教,陈赞灯的演艺技能更上一层楼,在同行里自成一派,成为“陈氏嘉礼”的灵魂人物。
20世纪50年代初,陈赞灯调入晋江县(嘉礼)木偶戏剧团,是木偶戏剧团里的台柱子。1965年,陈赞灯自编、自导、自演创作现代提线木偶戏《草原英雄小姐妹》,就连“嘉礼头”及服装都由他设计制作。在泉州地区各地巡回演出,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不久,晋江提线木偶戏剧团奉调晋京会演,陈赞灯率团在京城连演数场。在首都舞台上,晋江现代提线木偶戏《草原英雄小姐妹》大放异彩,受到京城观众的热烈赞誉。同时荣获文化部授奖,陈赞灯率团载誉归来,得到当时晋江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1966年秋,晋江县(嘉礼)提线木偶戏剧团解散,陈赞灯返回石狮,“妈宫嘉礼”也被告知不能进行演出。“文革”时期所有“嘉礼”的道具毁于一旦。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艺界各种戏剧得以复苏,“陈氏嘉礼”重整旗鼓,陈赞灯开始自制“嘉礼头”,兄弟们制作“嘉礼”戏服,一切就绪,昔日的“妈宫嘉礼”再次活跃在石狮城乡之间。岁月不饶人,陈氏四兄弟暮年之际,着手培养接班人,但是子侄们对此祖传营生都不感兴趣,后继乏人。随着其他兄弟的相继离世,陈赞灯一人苦苦支撑着这一份正在没落的祖业,2017年10月19日石狮一代“嘉礼”艺人陈赞灯老先生驾鹤西去!陈老先生的辞世,令石狮“陈氏嘉礼”的高雅旋律从此画上休止符。
(谢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