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佚名 141 2024-09-10

摘要:随着时代演进,隋唐的官员服饰制度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等级森严的体系。它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个部分。各个等级之间是用不同的文饰以及色彩严格区分的。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在近300年的分裂以后,隋王朝统一了南北大地。虽然隋代国祚短暂,但是它在统一大业上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现在发现的隋代文物也不在少数,从中可以看到隋代的服装基本上仍保存着北朝的式样。例如在西安附近发掘的隋徐敏行夫妇墓中壁画,其人物发式、服装都与北朝壁画上的人物相差无几。隋代的陶俑与北朝陶俑也 很相像。隋代的女子装饰品十分精致,可能是当时中西交通发达的结果。如在西安发掘的隋李静训墓中曾出土极其华贵的嵌宝石金项链。

继承了隋代统治的大唐帝国是中国古代最为强大兴盛的王朝,它在华夏大地上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上了颠峰。唐代初期,普遍实行了均田制度,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世俗地主的势力逐渐上升,自耕农的队伍空前壮大,中外的贸易往来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切使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上都空前强大的唐王朝。与此同时,唐代也营造了一种注重个性发展,充满自由空气和青春活力的文化氛围,形成了大量引进与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造与革新自身文化的高潮。

随着时代演进,隋唐的官员服饰制度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等级森严的体系。它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个部分。各个等级之间是用不同的文饰以及色彩严格区分的。

一、礼服

1.皇帝

衮冕是使用最广泛的礼服,在各种祭祀和宫廷重大的仪式中皇帝都穿它。我们在古代描绘帝王的图画中最常见到的就是这种衮冕。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隋炀帝正式恢复了古代的冕服制度。文武官员朝服穿红色的纱单衣,白色纱内衣,白袜皂靴,戴进贤冠。

唐代遵循了隋代的定制,所以我们在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壁画《帝王礼佛图》,以及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都能看到一种完善的衮冕,即:头戴冠冕,上身穿宽袖直领上衣,下身穿多重裙裳,腰间系宽玉带、佩绶,腹前面系着蔽膝,足上着赤舄。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帝王礼佛图》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历代帝王图》

实际上,这只是皇帝众多服装中的一种。唐代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颁布了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共十二种,其中冕服依照周代的礼制确定为六种,它们是:“大裘之冕、衮冕、鬻[yù]冕、毳[cuì]冕、希(绣)冕、玄冕。”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皇帝礼服六制)

唐代衮冕的专用冠冕上装有黄金打制的饰物。在冕版的前后各垂下12条由白珠串成的旒。冕的左右两侧悬挂着玉制的充耳,用意是提醒皇帝不轻信谗言。冕中插有玉簪,与发髻固定在一起。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上衣宽身大袖,底子是黑色的,上面绣了八种花纹,它们是:“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 彝。”

下裳是红色的多褶大裙,上面绣四种花纹:“藻、粉米、黼、散。”这十二种花纹标志着皇帝威严的十二章。里面穿白色的纱单衣。腹部前面系有锦绣的蔽膝,腰间系大带、革带、绶带与玉佩等。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在唐显庆元年(656年)九月,太尉长孙无忌等官员向唐高宗上奏,认为诸臣子在助祭时穿的礼服与皇帝的礼服相同,是贵贱不分,请求皇帝在任何礼仪场合都穿最高规格的衮冕。从此,唐代皇帝礼服中鬻冕以下的各种服式都只成了虚设的名义。

2.大臣

礼服+冕:

群臣的礼服共分为十种。一品官员穿更低规格的衮冕,二品官员穿鬻冕,三品官员穿毳冕,四品官员穿绣冕,五品官员穿玄冕。

五品以下的官员礼服叫作爵弁,爵弁是古代礼冠的一种,与冕相似,无垂旒,以此概指五品以下的礼服。其上身为黑色的外衣,里面是白纱中单;下身是红裙;腰间系大带、革带、蔽膝;足穿红履。六品官至九品官,在宫廷典礼和祭祀中都穿这种衣装。

PS:爵弁

爵弁形制:爵弁的形制为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头色之缯为之,是一种平顶帽子,与冕相似,无垂旒。爵弁的颜色是黑里带红,与麻雀头上的颜色很相似,因此得名。

爵弁用途:爵弁主要用于祭祀和上朝的场合,是正规的礼服。加戴爵弁表示从此参与宗庙祭祀的权利和担任官职的资格。

爵弁在古代地位:爵弁在古代是士人的最高礼服之一,用于助君祭及亲迎(即婚礼迎亲)等场合。爵弁的级别比冕次一级。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现代将明之前大臣的礼服进行复原时,基本以爵弁为参考,只保留了礼服的几大基本要素)

礼服+冠:

大臣们在穿礼服时,除了戴冕以外,还经常使用其他四种冠。如亲王与异姓王可以戴三梁冠、束黑介帻。亲王还在冠上附加上金蝉饰。这种金蝉饰,以前可能是高级官员普遍使用的,辽宁省北票出土的北燕冯素弗墓中就发现过用金丝制作的类似饰物。

进贤冠。九品以上的文官戴进贤冠,根据品级不同采用不同的冠梁数目。三品以上冠有三道梁,四品、五品冠有两道梁,六品至九品的冠只有一道梁。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唐进贤冠)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丹青引》一诗中写道:“文臣头上进贤冠,武将腰间大羽箭。”可见当时进贤冠是文官的重要标志。在陕西省礼泉的唐代名臣李勣墓中曾出的三梁进贤冠,虽然它上面的织物已经腐朽,但是由镀金铁梁形成的基本结构还保存了下来。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李勣三梁进贤冠)

武弁冠。九品以上的各级武官和门下省、中书省、殿中省、内侍省等宫廷部门的官员要戴武弁,束平巾帻。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武弁冠)

獬豸冠。御史台等监察司法部门的官员则专门戴标志司法的獬豸冠。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獬豸冠)

这些繁缛庄重的冕服,穿着麻烦,也不会太舒服,而且为了显示它的崇高威严,只在盛大的典礼中使用,一年也就穿几次。而在其他的日子里,皇帝百官就改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和常服。

二、朝服

除了冕服外,唐朝文武官员在参加其他祭祀活动(陪祭、朝飨等大典礼)和重大政事活动时,所穿着的礼服统称为朝服,并不是上朝所穿着的衣服。

1.朝服分类。

唐朝官员朝服有 3类,分别是进贤冠朝服、武弁朝服和法冠服。朝服只限于七品以上的官员使用。

进贤冠朝服:此是除少数特别的官员外,大多数文官所穿戴的服饰。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进贤冠朝服(文官)

武升朝服:是少数近侍文官(中书省、门下省、殿中省、内侍省九品以上的官员)所穿的朝服,头戴貂蝉武弁冠(笼冠)。

武弁朝服(武官)

法冠服:此是御史台文官所穿戴的服饰,最大的特点是头戴的是獬豸冠。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2.基本配置

五品以上的官员朝服由冠帻、红纱衣、白纱内衣、白色裙裳、革带、红纱蔽膝、袜、舄等组成。白纱内衣还缘上黑色的宽领。腰佩剑、玉佩、绶带等。

特别是要在胸前附缀一块方形的织物,叫作“曲领方心”。后代官员的“补子”很有可能是这种装饰的演化。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五品至七品官员的朝服与此相同,只是不佩剑、玉佩和绶带等。为了辨别,武官穿朝服时要在冠上插上一支白笔。

官员们所戴的冠帽,基本上分别是上面所说的进贤冠、武弁、獬豸(xiè zhì)冠等。

三、公服

比朝服更加简单、穿着场合更随便的是公服,也叫从省服。公服与朝服基本相同,只是不系蔽膝,不加黑领,不穿白纱内衣,也不佩剑、玉佩和绶带。但是要佩带起着标志官员品级作用的小彩带——纷,以及装纷的颦囊。颦囊的文饰具有区别品级的特 征,二品以上用金线镂花,三品用金银线,四品用银线唐朝服饰,五品用彩色丝线,六品以下的官员便不能佩带纷和颦囊,而是依靠冠的式样来区分品级高下了。

武官们在宫中站班时,穿的公服式样具有实用意义,适宜作战。它包括平顶的巾帻、发簪、其有金玉饰物的冠、两当外衣、褶衣、长裤、靴与革带等。长裤采用白色。褶衣分为浅红色、紫色两种。五品以上官员穿紫色,以下穿浅红色。如果文官乘马陪伴皇帝出行,也要穿与上述服装相似的衣物,只是不穿两当。

这些唐代的朝服、公服式样,在近代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得到了大量唐代实物证明。陕西省乾县的乾陵陪葬墓中曾经发现过大量精美的唐代壁画。如章怀太子墓中绘有一幅《客使图》,上面描绘了外国使臣来唐宫廷中朝见的情景。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客使图》)

站在身着各种异邦服装的外国使臣前面的,是三位身着华丽礼服、雍容文雅的中国官员。他们穿着宽身大袖的红色上衣,在领口与袖口上都缘有宽宽的黑边。外衣的领口内露出白色单衣的领边。

下身穿白色长裙,裙裳的下摆加缀了有细密折祠的黑色裙裾。腰间系带,腹前垂下又窄又长的蔽膝。腰后拖着彩色菱纹绶带。足着黑色笏头履。头上戴着黑色的介帻,外面还罩着透明黑纱制的武弁大冠。

这样一套完整精细的朝服图案与上文所介绍的文献中对朝服的记载完全相符。甚至我们还可以从他们头戴武弁,腰佩绶带,系有蔽膝等特点来,判断出这些官员是穿着朝服的门下省高级官员,可能就是门下侍郎、侍中一类的主事人。

《文物》月刊1962年第10期上介绍了一幅唐代凌烟阁功臣画像的拓本。上面有一个身着全套朝服的人物形象。他所穿的衣服与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官员衣装相近,只是身上还佩带了剑和玉佩。

在西安郊区发现的唐代神功二年(698年)独孤思贞墓室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三彩俑。其中有一件文官俑、一件武官俑,都塑造得栩栩如生。文官俑头上戴一梁进贤冠,上穿宽袖交领上衣,下穿白色裙裳,腰系宽带。上衣和裙裾均为赭黄色,这可能是由于三彩烧制时釉料颜色的限制,没有能正确地表现出应有的浅红色。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套低级官吏的公服。

另一件武官俑,是在上衣外加一件两当,头戴巾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巾帻正中镶嵌了一只鸟饰。在帻的两侧做成鸟翅形的装饰。这种装饰在唐代景龙三年(709年)独孤思敬墓中出土的陶俑冠上也可以见到,应该是标志武官的徽识,但是在文献中未曾记载。这个武官下身穿裙,足登布履,与文献记载的武官公服不同,不知是当时制作者加以改动,还是记载有所不足。

四、常服

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愿意在平常穿一些既随便又舒适的衣服,这就产生了官员们日常穿的服装“常服”。

官员的常服以稠衫为主。这种服装创始于北周时期,是一 种圆领、窄袖、左右开衩的长袍。它是在胡人袍服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不论官员或是平民都可以穿。为了区别,北周的宰相宇文护曾下令在官员穿的袍服前襟下摆处加 缀一道横栏,把这种衣服叫作襕衫。隋唐时期保留了这种袍服。

隋炀帝更是明确下诏,限定了各种阶层衣袍的颜色,用来区分高下。他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唐朝服饰,平民用白色,而屠夫与商人只许用黑色,士兵穿黄色衣袍。这些颜色被严格区别开,任何等级都不得使用其他等级的服装颜色。

唐代初期,帝王的常服沿循了隋代的制度,采用赤黄色的袍衫,戴向上反折的乌纱头巾,束九环带,穿六合皮靴。有一幅据说是唐代画家画的唐太宗图,画上的唐太宗穿的正是这样一套服装。各级官员的常服也仿效帝王,采用圆领襕衫。这种襕衫一般比较短,长度到小腿部,露出靴子。

1.基本规制。

根据礼制的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用较高级的油、绫、罗等丝织品做常服,颜色为紫色,饰物为玉质。四、五品的官员用粗一些的绫罗,颜色为朱红,用金质饰物。六、七品的官员用丝布、杂绫等丝织品制作服装,颜色是绿色,用银饰物。八、九品官员穿青色的襕衫、用输石(一种黄色有光泽 的矿石,即黄铜矿或或自然铜)做的饰物。

这种常服在唐代的人物画和雕塑中经常可以见到,如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敦煌莫高窟45窟南壁的《观音经变相》、西安出土的唐代韦洞墓壁画等。敦煌莫高窟45窟南壁的《观音经变相》中画了大批官员士人,都穿着圆领襕衫,戴幞头和巾子,着靴。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步辇图》)

西安出土的唐代韦洞墓壁画中,官员们身穿圆领襕衫,足登乌皮尖头靴,腰束鳏躞带,佩带刀子、砺石、鱼袋等物品。在大量唐代陶俑上也可以见到这种衣服,如西安出土的唐开元十一年(723年)鲜于庭诲墓中三彩陶俑等。

2.武官。

武官的常服应该与此相似。西安发掘的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杨思勖墓中,出土了两件雕刻得十分生动的石武官俑。他们头戴幞头,穿圆领宽袖长袍,束黑腰带。下身穿裤子与黑色长靴,腰间佩带着全套武器。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杨思勖墓)

更多的武官是穿圆领窄袖襕衫,像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上,有大量侍卫军官都穿着圆领窄袖襕衫。他们的特征是戴着红色或白色的抹额。这是一块短巾,从前额向后束紧,包住头发,露出发髻。

《新唐书·娄师德传》中记载,当时招募勇士去征讨吐蕃,武人们都戴着红抹额来应召。看来红抹额是当时武士的习惯装束。这些武士腰悬刀剑、箭袋等武器,还佩带着豹尾、虎尾,可能它们也是近卫军士的一种独特饰物。

唐代服饰:礼服、朝服、公服与常服

唐代壁画中常绘有当时男子的一般衣着。如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官员和士人,衣裳整齐华美。在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发现过一件唐咸通十五年(874年)刻写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碑,上面记录了供奉的衣物有“可幅绫披袍、纹縠披衫、缭绫浴袍、幞头、帽子、巾子、长勒(yào,靴或袜子的筒子)袜、鞋”等。这大约也是当时最常用的衣着吧。

唐代形成的官服制度日益标准化,创设出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森严的制服体制, 在维系封建官僚制度上起过重大的作用。

上一篇: 唐朝的服饰文化与时尚潮流服饰的特点和变迁,以时尚的引领
下一篇: 汉代服饰 北京人艺重排《天之骄子》 戏里戏外下功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