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特点 2024年8月16日 新华纵横(半成品)

佚名 58 2024-08-22

节目导视:

【标题】追青逐绿 共绘美丽画卷

【同期】三明市将乐县常口联村党委书记 张林顺

林业碳票在我们村里发出第一张。我们想不到,不砍树也能富。

【同期】江西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村民 余志标

我们这几年通过观鸟拍鸟也尝到了甜头,给我们家庭带来很大变化。

【同期】贵州苗族青年 谢宗旭

当时的想法其实比较简单,就觉得服饰是能够帮助他们打开(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一扇窗。

【小标题】从两张“票”读懂三明林改的智慧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房宽

巍巍青山,莽莽林海,这里是有着“中国绿都”之称的福建三明。作为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如何推动发展?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福建三明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改革。

【解说】近年来,三明市递进式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推出林票和林业碳票,以青山茂林换得富民增收,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积累下宝贵经验。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房宽

行走在沙县官庄林场之中,身边是郁郁葱葱、繁茂挺拔的树木。大家可能很难想象,这片林地也曾面临着“失山失林”的危机。

【同期】三明市沙县区梨树村村民 洪集体

因为沙县有个特殊情况,外出开小吃的(人多),那林地又闲散下来,林农资金比较紧缺,(养护)技术也比较差,那林木质量就搞不上去了,总体的出材量非常低。

【解说】为突破林权难流转、森林资源难变现、集体林质量难提高等问题,三明于2019年率先启动林票制度改革试点,鼓励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将合作共有的林权份额化、价值化,制发成可流转、质押的收益凭证。林票变成了“绿钞票”,树林成了“活银行”。

【同期】三明市沙县区梨树村村民 洪集体

我们梨树村12000多亩全部整村都交给官庄林场。为什么这样子呢?我们又不需要出钱、不要出力,收益还要更高。那这样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他们给我们保底。这个林票的发行,把我们未来十几二十年的钱揣到现在的裤兜里面。这个钱永远不会跑掉,把这些作为女儿嫁妆也可以,作为什么都可以,这都是钱。

【解说】据了解,截至目前,三明全市发行林票7.82亿元,惠及林农7.8万人,参与的村集体平均能增收5万元左右。在三明,和林票形成协同互补作用的还有一张“票”,那就是林业碳票。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房宽

走进三明市将乐县的常口村,可以非常明显感受到这里怡人的生态环境和非常清新的空气。全国首张林业碳票便是发放给了这里的村民。而现在呢,这张具有先行先试意义的票据便被陈列在了常口村的生态文明展馆中。

【同期】三明市将乐县常口联村党委书记 张林顺

林业碳票,是2021年5月18日在我们村里发出第一张,大家非常兴奋又非常激动,我们想不到,不砍树也能富。

【解说】林业碳票是将林木的固碳量换算为减排量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相当于每片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的“身份证”。

【同期】三明市将乐县常口联村党委书记 张林顺

第一张碳票我们是卖了14万元,我们村里每个人当时就分了150元,虽然钱不多,但这个意义很深远。让我们走生态这条路越走越宽,吃生态这碗“饭”越吃越香。

【解说】随着林票、林业碳票改革的试行,三明市林权市场流转日趋活跃。许多手握林票、林业碳票的村民选择在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房宽

这里是福建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这里也是福建最大的林业要素专业化交易市场,涵盖造林、营林、砍伐、采购等林业全产业链交易服务链条。出让方选择在这里进行挂牌交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交易规则公开明确,让人放心。

【同期】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董事长 聂志辉

我们平台是一个公开透明规范的、国有企业搭建的市场化平台。搭建这个平台的主要目的苗族服饰特点,我们是想通过我们平台的交易机制,让资源资产从场外流向场内,从场内到公开挂牌,再由公开挂牌到线上竞价。为林业发展、林农增收贡献平台的力量。

【解说】自2022年9月,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营以来,实现溢价增收和节约资金累计超2亿元。

多年来,福建三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以及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增添了新动力,成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小标题】“梦里老家”的绿色生意经:萌动小鸟潜藏新商机

【同期】江西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村民 余志标

这个小隼因为它个头比较小,所以它必须选择那些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它看得到食物链。

【解说】今年70岁的余志标是江西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村民。2005年,自家旁边的大樟树上迁徙来了“一家”白腿小隼,从此老余便和它们做起了邻居。

【同期】江西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村民 余志标

因为我家有个得天独厚的(观鸟)平台,我家三楼平台后面有一棵大樟树,大樟树上有一个宝贝的鸟种,(拍)鸟的人都称呼它为“鸟中熊猫”。

【同期】上海游客 李雪峰

我们从上海过来的,然后知道这里物种比较丰富,专门从上海开车过来,正好孩子也暑假嘛,过来感受一下大自然。

【解说】江西婺源县享有“梦里老家”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众多珍稀鸟类的家园,鸟导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的新兴职业。

【同期】江西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村民 余志标

我们这几年通过观鸟拍鸟也尝到了甜头,给我们家庭带来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哪方面呢,一个解决了我两个儿子他们的出路问题,我把两个儿子都培养出来做鸟导;第二,我两个儿媳妇可以在家庭搞一个农家乐,在家里面烧饭、搞住宿。每个人(一年赚)几万块钱,还是很好搞的。

【解说】随着年龄的增大,余志标将鸟导的工作交给了两个儿子,而把精力放在爱鸟护鸟上。

【同期】江西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村民 余志标

这么多年来,也接触了不少鸟类的专家,他们告诉我怎么爱护这个鸟,怎么保护这个鸟苗族服饰特点,怎么把这个鸟的生态环境搞好,所以也多多少少做了一点实际的工作,也得到了大部分拍鸟的人一定的认可。

我们从小就要树立这个保护意识,要爱护好这个鸟类,看到谁破坏鸟窝、鸟巢,你们都要制止,知道不知道啊。

【小标题】贵州小伙谢宗旭:从大山走上国际舞台

【解说】2023年,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一位身穿苗族传统服饰,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分享生态保护观点的中国青年引起大家的关注。他就是来自贵州省凯里市的“95后”苗族小伙谢宗旭。

【同期】贵州苗族青年 谢宗旭

当时的想法其实比较简单,就觉得服饰是能够帮助他们打开(了解)我们传统文化的一扇窗。觉得我作为苗族人,我能够在这样的大会中,能够去展现我们自己服饰的特点,然后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的文化。

【解说】年少时,家乡丰富的水资源和大大小小的水电站给谢宗旭留下了深刻印象。高中毕业后,他如愿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并一路攻读到博士学位。

【同期】贵州苗族青年 谢宗旭

几年前的时候,我有幸能够跟随着中国的公司参与了在乌干达的一个水电站基建项目。最后水电站竣工的时候,它的装机容量其实不及三峡大坝的十分之一,但是它能够缓解在乌干达首都的大部分的电力紧张。

【解说】每次回到家乡,谢宗旭都会深入大山里的不同村寨,挖掘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案例,并把相关的经验做法推广出去。

【同期】贵州苗族青年 谢宗旭

去年的时候,我作为联合发起人之一发起了清华国际青年对话项目,能够让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走进中国、了解中国。今年的话我们也会把他们带到贵州,带到我的家乡黔东南,去了解我们当地的各族文化,然后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了解到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青年,他们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解说】如今,从二十国集团青年会议(Y20)中国代表团团长到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全球青年大使,谢宗旭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广,并持续在不同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传播中国文化和智慧。

统筹:李杰、王健

编导:王梁

记者:房宽、陈旺、余刚、郭杰文、张东阳、吴斯洋、崔晓强

包装:夏勇

配音:王帅龙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上一篇: 用塑料制衣服,Patagonia要做“地球上最酷的公司”
下一篇: 让服装满意的面料长啥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