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变美的秘决!学会“口罩妆”化妆法,疫情也阻挡不了变美
107 2024-12-23
编者的话
当传统技艺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就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非遗文化走进景区,文旅融合就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当传统元素融入文创产品,非遗技艺就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帮助各族群众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增进民族团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截至目前,兵团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大类别、30个项目。即日起,“文化家园”将推出《探寻兵团“非遗”》系列报道,带您近距离感受兵团“非遗”的魅力,聆听兵团“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敬请关注。
●张一鸣 高迪
兵团非遗传承人乌水提汗·克尔曼:
巧手绣出别样人生
“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刺绣是哈萨克人心中放飞的理想”,这是哈萨克族群众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表明了哈萨克族刺绣是哈萨克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哈萨克族刺绣是哈萨克族妇女都会的技艺,其多样的刺绣手法,独具匠心的图案设计,表达了哈萨克族妇女对美的追求。在十二师一○四团畜牧连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绣娘”——乌水提汗·克尔曼。
9月28日,笔者在乌水提汗·克尔曼家中见到她时,她正在绣一面党旗,她说:“如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不能忘记党的恩情。”
乌水提汗·克尔曼是一○四团畜牧连的一名退休牧工,也是哈萨克族刺绣的非遗传承人。近年来,十二师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一○四团畜牧连建设了连片的水电暖气等配套设施完善的定居房,积极引导牧工定居,改善牧工的居住环境。乌水提汗·克尔曼和家人住上了定居房,在连队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她以刺绣为特色,办起了农家乐和刺绣展览馆,吸引众多游客前去游玩、参观。
乌水提汗·克尔曼从小就喜欢刺绣,如今已经绣了40多年。对乌水提汗·克尔曼而言,在学习刺绣的道路上,父亲给予她很大帮助。由于哈萨克族刺绣需要特定的原材料和钩针,对生活在山区里的牧工来说哈萨克族服饰,这些物资弥足珍贵。
“山区里面物资比较匮乏,像钩针这类工具哈萨克族服饰,我要去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乌水提汗·克尔曼回忆说,小时候因为她喜欢刺绣,父亲就骑着马带她到处寻找钩针和学习刺绣的图画。
经过很多天的奔波,乌水提汗·克尔曼终于拥有了属于她的钩针和图画,内心十分喜悦。只要一闲下来,她就开始学习刺绣。为充分使用来之不易的刺绣工具,乌水提汗·克尔曼在图画上一遍一遍地绣了拆、拆了绣、绣了再拆。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乌水提汗·克尔曼的刺绣技艺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她能够独立完成图案设计。
“很感谢我的父亲,如果不是他支持我,我肯定不能学会刺绣这门技艺。”乌水提汗·克尔曼说。
乌水提汗·克尔曼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军人,受父亲影响,乌水提汗·克尔曼从小就对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乌水提汗·克尔曼说,她父亲当兵时生活很艰苦,住地窝子、喝涝坝水,冬天还穿单薄的鞋子,脚经常冻得失去知觉。为此,乌水提汗·克尔曼在学会刺绣后便萌生了为战士送鞋垫的想法,一送就是十余年。
“新疆的天冷,战士们执勤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没有保暖的鞋垫怎么能行。我做的羊绒鞋垫保暖、耐寒、防潮,能够很好地保护战士们的双脚。”乌水提汗·克尔曼说。
在乌水提汗·克尔曼看来,给战士们送亲手制作的羊绒鞋垫,是一份嘱托、一份深情,更是一份心安、一份祝福,一针一线都饱含着对战士们的深厚感情。
如今,在一○四团天鹅之乡哈萨克族刺绣基地,展厅内绣花帽、绣花枕头及各种图案的挂毡、壁毯等丰富多样的刺绣展品,大多都出自乌水提汗·克尔曼之手。现在,乌水提汗·克尔曼已有10个徒弟,他们制作的花毡、靠垫、桌垫等刺绣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乌水提汗·克尔曼的刺绣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她已成了连队里传承民族手工刺绣文化,带领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亮丽名片。
哈萨克族刺绣介绍
哈萨克族刺绣是源于生活的民间艺术,是哈萨克族群众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的产物,应用范围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刺绣作品是哈萨克族妇女装点生活、美化生活的必备工艺品。哈萨克人一生下来,就被包围在美仑美奂、五彩缤纷的刺绣宫殿中。哈萨克族群众家中几乎都有挂毯、箱套、壁挂、手巾、遮盖衣服的布幔、挂帘帷、帷帐、窗帘、门帘、被褥的罩单、枕套、帽子等,每一样都少不了刺绣。
哈萨克族刺绣图案题材丰富、寓意美好,构图独具对称规整、阴阳互补的特色。哈萨克族传统图案有羝角纹、鹰纹、几何纹及软花纹形等,经常在传统哈萨克族刺绣中广泛使用,多与图腾崇拜有关,具有寓意美好的象征意义,且图案历史悠久。在组织结构上,哈萨克族刺绣至今讲究对称、规整、均衡及虚实相生的效果,并根据绣品配置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以及各种组合纹样等,整体效果更显大气豪放,粗犷雄浑。
传统的哈萨克族刺绣手工艺品是用盐和奶混合调汁,在黑、红、紫三种颜色的绒布或白色棉布衬底上,勾勒出草木花卉、飞禽走兽、抽象纹饰以及刺绣者的种种独特想象,然后用自制的五彩毛线,沿草图或勾,或挑、或刺、或缝,精心绣制而成。他们在绸缎、呢绒、皮革、毛毡上用挑、刺、绣、补、钩等工艺技术加工成的装饰图案,构思奇巧,色彩艳丽。用这种原料制作成的服装、鞋靴、被褥、壁毯华丽炫目,美观大方。
说到哈萨克族刺绣源于哪里已不可考,但一定与其特殊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有着紧密联系。哈萨克族群众在新疆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含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地。历史上,哈萨克族牧工为适应游牧迁居和山区草原气候环境,多使用具有结实耐用、隔潮防寒等特点的毛毡制品,而这些传统的毛毡制品多以哈萨克族刺绣作为装饰,主要应用于生活用品中。
哈萨克族刺绣的发展之路
哈萨克族妇女自幼学习刺绣,她们的刺绣工艺通过家传和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多样的刺绣手法使得哈萨克族刺绣作品显得尤为精美。在哈萨克族刺绣中,花毡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普通的家庭工艺品,家家都有。
“千针万线绣花毡”。花毡绣制工艺复杂,图案繁多,耗工多,劳务量大,制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好的绣品颇费工夫,一件2平方米左右的壁挂,若一人绣制,则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
随着各民族文化进一步交流交融,哈萨克族刺绣在坚持独特的民族风格的同时,也借鉴其他民族刺绣方法,积极融入时代元素,技法更加多元、图案更加精致、取材更加丰富。不仅有传统的手工绣,还有快捷省力的缝纫机绣;除了用毛线、丝线绣外,以串珠、金银线装饰的珠光宝气的绣品,也日益颇受年轻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