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妆、斜红、朝妆、“战损妆”等在古代也颇为流行。

佚名 101 2024-06-23

从三国到南北朝,南方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在妇女生活方面,不仅出现了宽袖宽带的服饰潮流,发型、妆容也创新绚丽。

面妆、斜红、朝妆、“战损妆”等在古代也颇为流行。

▲1月27日,“发现文化遗产之美”文物仿妆大赛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汉二陵博物馆举行。图为选手通过走秀展示仿妆作品。(图片来自中新社)

早在战国时期,妇女就已使用化妆。早期面部化妆主要是涂抹白粉古代花钿妆容,有“三丑遮三丑”之说。所用材料主要有米粉和胭脂粉。前者是将米粒磨碎加入香料制成,后者为糊状的面脂,俗称胭脂粉。因含铅,又称铅粉。在化妆实践中,妇女发现米粉能美白肌肤,胭脂粉能使皮肤显得更明亮,加入胭脂可增强胭脂粉的效果。

胭脂原名胭脂,源于我国西北匈奴居住地胭脂山的胭脂花。六朝东晋时期,胭脂制作技术已成熟,用白粉与黑色相配,诞生了浓艳多彩的妆容。因此,这一时期妇女的面部化妆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晓妆、面妆、半面妆、斜红妆、哭妆、红妆、紫妆、点妆、额黄妆、花饰妆等多种妆容。

女人们先在脸上抹粉,再在掌心调和胭脂,涂在两颊,显得白里透红,别具一格。颜色越深,越红,颜色越浅,越桃花似锦。若先在脸上薄薄地抹上一层胭脂,再抹上白粉,越白越艳,这就是飞霞妆。

魏文帝时,宫女雪夜来发明了血痕妆。相传宫女雪夜来不小心撞上了屏风,伤了脸。因太医在治病药里加了很多琥珀屑,伤口愈合后留下了一道红痕。原本以为会毁容,不料却因祸得福。红光让她的面颊红润,稍加化妆,更显得风光无限。宫女们纷纷效仿,伤痕累累的妆容成为一种时尚妆容。到了唐代,血痕妆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容——斜红。

在酒窝上化妆,就叫面酒窝,又称妆容。据说是六朝吴国南阳王孙和的妻子邓夫人发明的。《佚名录》记载:“孙和爱慕邓夫人,常将她放在自己的膝上。(孙和)月下与水神如意共舞,不慎伤了邓夫人的面颊,血流不止,染红了裤子。她美得更伤心了。”太医用药膏为她治病,结果在她脸上留下了一道疤痕。但这道疤痕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使邓夫人显得更加美丽。宫女嫔妃们也纷纷效仿,称之为面酒窝妆。

半脸妆起源于成语“徐娘半老”的主角,梁元帝的妃子萧懿。《南史·梁元帝徐妃传》中说:“(元妃)知皇帝独眼,每知皇帝来,便化半脸妆等候,皇帝见了便生气而去。”徐妃是梁朝大将徐坤之女,美貌出众,性格独特。她化半脸妆(只画半张脸的妆)是为了戏弄“独眼龙”梁元帝,因为皇帝只有一只眼睛,只能看到半张妆。此后,半脸妆便流行起来。

哭妆也是一种夸张的妆容,以白粉为底色,再用膏妆点在眼下,如泪痕般,营造出楚楚可怜的效果。最早创造哭妆的人是汉桓帝时期大将梁冀之妻孙寿。《汉书·梁冀传》载:“(孙)寿美貌善扮妖妇,使愁眉苦脸,哭妆落马髻,弯腰笑龇牙,思淫欲色。”“思淫欲色”是孙寿创造哭妆的动机,也是她希望达到的效果。

六朝的妆容,按颜色可分为红妆、白妆、紫妆、黑妆;按部位可分为额黄妆、花饰妆等。红妆是胭脂、粉妆,涂于面部。红妆在秦汉时期已出现,魏晋六朝时期发展成熟,颇为流行。《木兰辞》云:“姐姐闻妹妹来,备红妆于门前。”南齐谢朓《赠王主布》云:“夕阳坐窗,红妆好色。”女性化红妆,符合性别身份,能展现女性魅力。 梁建文帝在《美人晨妆》中也说:“她羞涩不肯出门,像妆未化一样,黛青随眉而去,胭脂随面而去。”

红妆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先上白粉,再上胭脂;另一种是用胭脂打底,再上白粉。虽然化妆手法不同,但胭脂多集中在面颊上,所以面颊是红色的,而额头、鼻梁、下巴处则露出白色。中国传统人物画在描绘仕女面部时有留“三白”的方法,就是从这种脸谱妆发展而来的。

白妆就是不用胭脂,而用白粉遮盖面部,在胭脂稀缺的年代古代花钿妆容,用白色使面部显得白净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紫色在古代被认为是高贵的颜色。隋唐以后,官服制度将紫色、红色、朱红色定为高贵的颜色。只有高级官员才允许穿紫色和红色,但化妆时红色较多,紫色较少。六朝时出现紫色妆容。魏文帝宠爱的宫女段巧笑,就经常“身着锦衣,系鞋,面抹紫粉”。

墨妆,就是用黑色的墨汁修饰面部,而不施粉黛。墨妆起源于北周(后周),《隋书·五行志》记载,后周大祥元年(579年)“官不许带绶带,妇女则涂黑妆,眉毛涂黄”。墨妆在北方民族出现,并非偶然。女子化妆受条件限制,但爱美之心人皆有,妇女就地取材,用杉木灰、木炭等磨成粉,敷于眉毛、额头,加强眉部和面部妆容。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原,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颇为盛行,受佛教影响,当时妇女流行额头涂黄,又称额妆。

梁朝时,建文帝萧纲的后宫里,满是额上涂黄妆的妃子,建文帝日日见之,印象极为深刻,因此经常在诗中加以反思,如《美人篇》中就有“黄可作月,金可作星”之说。

这一时期还盛行梅花妆。相传南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在含章宫中睡觉时,一朵梅花从宫前的梅树上落下,正巧落在公主的额头上,用手吹不去,三天后便脱落了。妆容留在她的额头上,形似五瓣花。这种妆容被称为梅花妆。由于这种妆容的发明者是寿阳公主,所以又叫寿阳妆。后来,宫中妇女也纷纷效仿。五代前蜀牛樵的《红蔷薇》诗中就有:“若妆饰寿阳公主额头,各宫皆愿学梅花妆”,说的就是这种流行风尚。

点妆也起源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一种装饰品,而是月经来临的标志,后来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一种女性妆容。(原标题:六朝女子妆容五彩斑斓)(完)

作者:黄强

上一篇: 化妆总监:快来快速画好眼线,免去日常化妆的烦恼,打造美丽双眸!
下一篇: 古代花钿妆容 这个“花”指的是什么花,为什么是黄花而不是其他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