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晓的创业:让东乡绣走出东乡

佚名 103 2023-05-13

西北大地严冬,原本光秃秃的黄土被白雪覆盖。 在一个寒冷多风的冬日,我们来到了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县城索南镇。 薄雾笼罩在薄雾中,夕阳西下,远处是古朴的村落。

面谷池、阿楼池、托木池、伊哈池、阿拉索池、诺克图在东乡方言中分别是银匠、织工、铁匠、制碗工、制革工、织工的意思。 在当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男人都是靠熟悉的手艺谋生养家,而女人则从小学习刺绣和厨艺,用一双巧手操持家务。

90后东乡姑娘马晓晓,家里还有一对爷爷和妈妈亲手缝制的“菜瓜抱枕”。 “和南绣相比,我们的东乡绣更加粗犷,色彩也更加清新。” 她告诉第一财经N+。

在那个东乡女人手里拿着绣花针的年代,马晓晓还是个满山跑的瘦小子。 大学毕业后,机缘巧合下的她回到家乡再次体验刺绣,跃跃欲试的喜悦顿时清晰起来。 2018年7月,她在东乡创办了当地刺绣作坊,聘请了当地的刺绣师傅,想要重振东乡刺绣。

黄土高原风情刺绣

当地刺绣作坊所在的大坂镇,是马晓晓生活了十年的故乡。 读完一年级后,她随父母去了兰州,寒暑假才回到老水村马家。 2018年夏天,她回到这里,简单装修了一间宽敞的平房,作为绣坊的生产间。

12月中旬,降雪后气温降至-10°C以下。 从那天9点开始,陆续来了十几个绣工东乡族服饰,其中有一位20多岁的新娘,还有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

过去,东乡妇女文化程度低,加上“上炕裁缝给炕厨”的习俗,在商品服装不流行的年代,她们聚集在树荫下或炕上闲暇时,边绣边聊东乡族服饰,隔着门帘看。 、枕套、靠垫、鞋垫、袜子、肚兜、耳罩等等,他们一针一线地装点着家里的每一件东西。

同样以花卉图案为主的东乡绣在色彩和造型上更为大胆。 除了素雅的平绣外,还有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斩绣,丝线在绣品正面形成连续的凸起线条,立体感强,色彩鲜艳,适合表现密集而粗糙的图案。

这些不那么复杂的花样,马晓晓是按一件一件计算的,绣花师傅至少能拿到20块钱。 经过一个月的运作,宝水村越来越多的妇女想加入,还有一些来自外乡镇。

把东乡妇女赶出家门

“隆中荒如天下,东乡荒如隆中”。 20年后,出国的马晓晓回乡创业,回到了大板镇。

妆容精致、衣着时髦的马晓晓,走访老乡时,常常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东乡市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 据报道,67,000 名农村妇女几乎没有上过学。 他们“不敢出去,不能出去,也不能出去”。 马晓晓道:“换个角度想,如果我过这样的生活,而且是一辈子,那是不可想象的。”

马晓晓小时候,四代人生活在一起,长辈总是对家里的孩子教得头头是道,语重心长,多帮助有困难的人。 然而,当她想带领妇女们做刺绣时,她低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

有的丈夫怀疑自己不是“正经”的工作,有的让妻子去上班带孩子,让妻子又笑又生气。 “他们的家人不同意,觉得女人不应该露脸,不相信有什么意义,不相信一个女人能给家庭带来改变。”

马晓晓干脆一扇一扇地往每家门去,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拿了些水果,央求家里人让儿媳妇试试。 她先给她们试了面料和色线,只要刺绣质量合格,她就出钱回收。

随后,绣坊微信群发布了一份工作。 有时有20多个绣工,手艺好的人月收入1000多元。

东香山是国家级贫困县。 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000元。 马晓晓永远记得这些单纯的女人第一次领到工资时的表情。 她告诉他们,“在爱别人之前,你有能力爱自己。”

文艺复兴工艺

马晓晓离开家乡的20年里,东乡传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颖美观的机械印花迅速占领市场,费时费力的手工编织、印染、刺绣不再受青睐。

年轻一代更不明白:既然机绣能以假乱真,为什么还要手工绣呢? 其实马晓晓也有过同样的疑惑,直到有一次她在临夏市的一家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件漂亮的长袍,介绍上写着“东乡绣”。

“好的刺绣是一种工艺品,可以绣入日常生活,成为记录文化的载体,并延续下去。” 现在的东乡绣工还能做出同样质量的绣品吗? 她走访了60多位绣工,从年近70岁的唐努格耶那里找到了答案。

唐奴格爷老头坐在炕上,兴致勃勃地拿出小时候亲手做的绣品。 “这是我女儿结婚时绣的,牵牛花的图案三天后就做好了。” 她找了一个淡紫色的枕套出来。 喇叭形的牵牛花以斩绣的方式散落在画框里。 变成一朵更饱满的大花,互相依偎,寓意彼此相爱。

唐奴格还善于观花,是村里的一流绣工。 “年纪大了,视力不好,上一次绣花还是30年前。” 老者用东乡话说道。 在当地,这种手艺一般由母亲传给女儿或婆媳相传。

“我们现在的花样比较具体,一般老花样下面会有一个花瓶,比较抽象,但绣起来就很生动了。” 马晓晓想,如果把鞋垫上的图案绣在日用品上,就能被更多人接受和使用。

“让东乡绣走出东乡,让苏绣、广绣知道,在遥远的地方,还有另一种绣法,叫东乡绣,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她说。

出去

马晓晓在服装、餐饮、网店工作多年,经验丰富。 但绣花店刚开业一个季度,就投入了近10万元,透支了三张信用卡。 她很担心。 家人劝她关掉绣坊,她咬着牙不肯罢休。

就在马晓晓不知所措时,碧桂园东乡族自治县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项目部(以下简称“项目部”)的一道命令派上了用场。 通过碧桂园自有品牌“碧乡”扶贫平台,当地绣坊生产的手帕、挂画、茶座、收纳盒、台灯等产品开始走出东乡,销往外地。

马晓晓的创业:让东乡绣走出东乡

东乡秀娘

“如果政府没有推荐我去碧桂园读书,我们可能不会接到一个大订单。” 马晓晓表示,在碧桂园总部的几天学习,也让她更全面地审视了商品生产与经营的关系。

从广东归来后,马晓晓开始举办培训班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引入科学管理以质量控制为主,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和打磨。 “2019年,我要做‘女工匠十三秀’,我可以拿出13位优秀的刺绣师,呈现在作品上,就是用13种绣法完成一件刺绣,用一针抒发我的情感。” 。 表达。”

她聘请了很多刺绣专家,49岁的马阿斯也是其中最能干的一位。 他曾用四个月绣出一幅长宽50厘米的《富贵图》,精美绝伦。 来到马晓晓的绣坊后,收入稳定,她很是欣慰。

像马阿斯一样,手巧、手巧的刺绣师傅也不在少数。 马晓晓有很多刺绣作坊。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境贫寒。 老水村的这个小作坊,短短半年时间,就点燃了许多东乡妇女和家庭的希望。

“马晓晓的野心很大,想要保留民族特有的东西。在帮助东乡的同时,我们也想发扬东乡的民族文化特色。下一步,我们将举办刺绣培训班,根据新的市场情况需求。组织生产和销售也是一种传承。” 项目组负责人张涛告诉第一财经N+。

小链接:

东乡县是全国唯一以东乡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也是甘肃三大特色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区。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人口为 ,占全县总人口的88%。 属于国家和省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上一篇: 网友看时装周:绚丽的国色、华夏服饰
下一篇: 万宁长风镇举行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分会场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