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饰的演变在外,思维的变革在内,为何唐代妇女发饰极具代表性?

佚名 57 2023-01-04

引言

发型在我们今天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颜值,但是在古代头发可不仅仅是为了做发型好看,更多的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窗口,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发型,这也是唐代人们对于人体的一种审美意识。唐代是一个三教并流的时代,受到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的影响,每个人有了不同的发型。道教的发型、发色、发饰都会表达对永保青春不老和炼丹服药的追求和向往。佛教是剃发表达对烦恼灭尽,无欲无求的追求。发型也是礼仪风俗的象征,除了表现自身的身份地位,还会在出生礼、成人礼等等。

人体审美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塑造或者是表现形体的美,比如说《诗经》之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已经形容了女子的身段之美,典型的反映了青年女子的柳腰、细腰美,不禁让人看到了眉眼如画、秀发漆黑的美人画卷。对于女性容貌的描写最为具有代表性,甚至还会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描写美人的手、皮肤、牙齿等多个方位。

发饰的演变在外,思维的变革在内,为何唐代妇女发饰极具代表性?

唐佛面貌

人体的美是一种整体形象的美,包括了各个细节,头发自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头发对于女性来说不仅是单纯的相貌特征,更多的是一种风貌的装饰品。古人认为女性的头发以稠密、光滑、乌黑为美的基本条件,蓬松和卷曲,柔软能够使秀发更多的有动感美。而且在古代人的意识里,头发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由此看见头发对于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族男女都需要蓄发,男的以男的以冠巾束发,女的则梳成各种发髻。

一、头发与文人的生命紧密相连

生命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重要感情活动,能够伴随着人的自我价值追求而表现,这也是我们古/操割发以代首”等故事都是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信仰,头发是本人的替代,是生命的象征,古人把头发视为生命和身份的代表。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发越来越多,头发短而稀少、头发掉落乃至秃头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所以往往唐诗之中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时光流逝、青春逝去的伤感。而且在建功立业和异乡漂泊的过程中尤为强烈。

发饰的演变在外,思维的变革在内,为何唐代妇女发饰极具代表性?

冠巾种类

在古代医学并不发达,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多人在青壮年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唐代也不例外,唐人平均寿命大约是五六十岁。短暂的生命,带来的是唐人的无奈和恐惧,而头发又是人的精气之本,头发掉落、白发增多的现象就成了老年人的象征,就意味着生命的衰退。白发增多,黑发减少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精气神在不断地逝去,所以人们害怕白发增多。面对白发、少发、短发、掉发等等现象都会容易产生感伤的情绪。

头发与容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头发越是乌黑亮丽就越是青年的标志,满头白发则是一种衰老的象征。在唐代很多的文人对镜见白发来抒发对时光的感叹。而女子照镜子梳理秀发则是一种爱美的表现古代服饰,更是希望有悦己者赏识。但是事与愿违,照镜子之后看到的更多的是白发而感到对未来命运的迷茫和无奈。透过美人照镜子而窥探白发,诉说着美人青春已逝、年华易老却无人赏识的闺怨心情。

《写真寄夫》记载: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发饰的演变在外,思维的变革在内,为何唐代妇女发饰极具代表性?

曹操割发

为了想让自己白发不再出现,在古代就有了镊子拔出白发的习惯。古人认为白发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外在形象,更担心它影响自己的美好前程,于是赶紧用镊子拔出。人生苦短,怕老之心,人皆常有,因此古人常常用镊子除白发,甚至还偷镊白发,生怕被人笑话。拔头发会产生痛楚,而且头发会越来越稀少,所以对于白头发还有一种方法,人工变黑也就是染发。在南北朝的时候的记载,西汉王莽为了掩饰自己的老态就把头发和胡须都染黑。

二、唐代人用发型来反映人的审美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内对外开放包容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还将各种思想融入进来。对于颜色词语来说,唐代有了不同方面的文化内涵,比如说服饰颜色、颜色代表的信仰、等级制度。到了头发颜色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白色调类、黑色调类、红色调类、紫色调类、黄色调类、蓝绿色调类。每一种色彩都会引发人的不同情绪和情感,或喜好或厌恶都能符合人体愿望,就会使人感到愉快,反之就会让人感到郁闷。

对于颜色带来了的发饰是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处反映了人们所处时代的审美精神和审美风尚。唐代作为封建社会,妇女的发饰也是多种多样,造型更是千姿百态。唐代不仅继承了前代的许多传统发饰还创造了很多的优美高雅的发饰。唐代发饰的造型从妇女的发鬓上来看主要是以高发鬓为主,身份高贵的 妇女改变了隋代的平云式单纯,向上开始高耸,作成了种种不同的发展。

发饰的演变在外,思维的变革在内,为何唐代妇女发饰极具代表性?

唐代女性发鬓

《妆台记》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

这种发鬓上行下效很快弥漫在宫中成为一种风气,某大臣还特意让唐太宗下令禁止,而唐太宗虽然斥责又感到奇怪为什么要把发鬓加高。近臣告诉他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也有理由。因此高的发鬓再也不受到任何的法令限制,逐渐的多样化,在开元天宝年间还流行假发鬓,这样显得更加蓬松。在唐发鬓发展迅速的时候,各种发鬓也是不断涌出。双鬓的样式开始于秦始皇,但是到了唐朝确实仍旧流行不减。云鬓最为流行,是一种云状的发鬓,好似朵朵云霞。

假鬓在唐代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本身头发的基础上增加假发来做成发鬓,另一种则是以木头制作各种发鬓,外面裱上布帛或者是涂上黑漆,使用时直接可以套在头上。后者因为简单方便是在当时十分方便的。尤其是在盛唐以后,把这种形制的假鬓称之为“义髻”。综上所述,唐代妇女的造型分类是多样的,但总的来说还是以高发鬓为主要的,唐诗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鬓式样,主要表现了富丽堂皇的审美特征。

发饰的演变在外,思维的变革在内,为何唐代妇女发饰极具代表性?

唐代女子发鬓发饰

三、唐代发鬓的发饰之美

发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首饰,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男是女都必须要用发饰来固定头发,并以此来美化头部。男子的发饰有了很多的礼仪象征意义,但是女子的却有所不同多半都是实用或者是装饰的功能。唐代女子的发饰是异彩缤纷古代服饰,由传统发饰发簪装饰,逐渐出现了别样的装饰物,发鬓梳子配合着发鬓鬓式的样子不断地变化,凸显异彩缤纷之美。我们将唐代的髻鬟式样分为高髻鬟和垂髻鬟两种,高髻鬟的飞动之美和垂髻鬟的含蓄之美展示了唐人在历史继承性的基础上,其焕发美丽青春的蓬勃生命力和非凡创造力。

发簪一直是一种传统的发饰,在古代女子插意味着长大成人。女子要满十五岁就要把发鬓梳成成人的样子插入发簪。男子用发簪是为了细冠,为了不让冠堕下来,女子用发簪是为了不分散,后来逐渐成为女子专门用的发簪首饰。发簪一直受到贵族女性的喜爱,唐代女性也不例外,就连唐诗之中就有很多的玉簪诗句。与发簪一样,发钗在唐代女性头部装饰中显得十分重要。发钗主要用于发髻的造型,尤其是在绾梳高髻时,更是不可或缺,发钗的出现更多的发型有了出现的余地,更多的发型与发钗配合在一起显得唐代妇女更加的美丽和高贵。

发饰的演变在外,思维的变革在内,为何唐代妇女发饰极具代表性?

发钗

发钗的材料多种多样,在质料上可以分这几种:金发钗、银发钗、铜发钗、玉发钗等等,而且在发钗上可以装饰一些表现灵动之美的鸟类、蜻蜓、鱼等形象的装饰品,能够配合着髻鬟式样,给人一种灵动之感。除了这两种还有梳饰,在古代的时候,梳子不仅是梳理头发的实用功能还有一些装饰效果,成为头饰美的一部分。唐代的妇女是以梳高鬓角为美,梳子是必要的工具,而且唐代的习俗中以绾发饰梳为美。在宫廷之中无论是宫女还是妃嫔都喜欢在发鬓上插戴梳篦。插梳的数量也明显增加,从原来的一把增加到几把、几十把。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记载:“唐代妇女喜欢发髻上插几把小小梳子,当成装饰,讲究的是用金、银、犀、玉或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多到十来把的(经常有实物出土),所以唐人诗有‘斜插犀梳云半吐’语。

发饰的演变在外,思维的变革在内,为何唐代妇女发饰极具代表性?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鬓,俗称“鬓角”或“鬓脚”,指的是耳前额下部位所留的头发。在我国古代妇女的日常生活中,鬓角的修饰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秦代的时候男女的鬓发大多都是修剪为直角形状。汉代的时候妇女的鬓发也是按照秦制来修饰,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出现了弯曲的钩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鬓式更加的丰富,有缓鬓、步摇鬓、鸦鬓等。唐代随着发式不断推陈出新,鬓式也更加丰富,常见的有长鬓、蝉鬓、云鬓等等。综上诉说,头发颜色的色彩认知和审美情调以及发鬓发饰的美描绘了唐代妇女对于头发的装饰和打扮,表达了她们的爱美的心态,同时这也是体现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的审美层次。

结语

通过我们对于唐代头发的文化研究发现每一寸头发都包含了当时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头发的颜色能够看出唐人的审美情调和色彩认知,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情绪,黑色往往是深沉的,白色更多的是悲伤。鬓角的样式表现了富丽堂皇的审美特征,不仅如此头发也是文人生命意识的体现,诗人往往通过头发来表现时光荏苒,青春逝去的生命感伤借此来诉说科举、仕途中的怀才不遇、时不我待的生命苦闷,唤起了思念故土、想念旧友的生命情绪,表达忧国忧民的生命情怀,这在唐诗中是十分常见的,从此以后头发在各朝各代的文学作品之中都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含义更多的是一种代之。

随着唐代三角并流的文化中,道教以炼丹炼药来祈求头发长黑、长生不老。佛教则是一种脱离尘世,剃去秀发,除去人生的烦恼来达到随缘自适、无欲无求的境界。发型还是一种礼仪风俗的象征,除了与身份等级地位息息相关以外,在出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等各种习俗之中,发型都拥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不同的场合发型不同,不同的年龄发型也是不同,这也是封建主义国家下儒家文化的控制,维护了纲常礼教。头发描写在唐诗之中屡见不鲜,借头发来表现文人思想感情的文化传统流传并发展下来,唐宋以后发型更多的代表政治与民族象征。

参考文献:

《妆台记》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写真寄夫》

上一篇: 景洪市要求穿民族服装上班,云南人民都穿民族服装上街会怎样?
下一篇: 这里,是云龙最后一个穿白族刺绣服饰的地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