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90秒 | “钻石雨”穿上身,走到哪里都赢很大!
78 2025-01-09
撰文 | 吴先之
编辑 | 王 潘
一纸问询,将正处于IPO关键期的国内床垫品牌慕思,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个月前,证监会在问询函中一次性抛出了59个问题,其中涟漪最大的一个疑问,正是“老头是谁”——这家号称来自“法兰西皇室”的国产品牌,屡次在各类海报中使用一位身着白衣、戴眼镜、花白胡子的外国老人,以营造其高端“洋牌”形象。
慕思事件,让“假洋牌”这一国产品牌近乎公开的集体秘密,又重新见诸于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大国产品牌营造品牌的杀手锏,几乎只有假冒洋牌。
而竞争激烈、迭代迅速的服饰品类,正是其中的重灾区。
毕竟,对品牌的迫切追求,在服饰产业尤为热烈。“今年GUCCI一件毛衣,单靠图案就能火”。一位服装行业人士在和我们交流过程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国外知名品牌的艳羡。
高品牌认知度,意味着更多的销量和更高的利润空间,对于服饰商家而言,建立一个高认知度的品牌,几乎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为此,很多国产服饰品牌早年为了快速建立品牌,都动起了假冒洋牌的歪心思,在境外注册商标,技术或原材料从国外引进,或者在设计上模仿国外同类产品,各种方法层出不穷,只为了迷惑消费者。
只是,伴随着近年来行业的迅速发展,信息不对称性也在逐步缓解,这样的捷径也在一步步被封死。但假洋牌变成一条死路时,崇尚流量论的低价爆款玩法却一度蔚然成风。
但这似乎并没有让服饰商家的品牌梦从理想照进现实太多。
单靠流量救不了商家,更救不了品牌
每每时代变革时,纺织业都会冲到潮头。
近代化进程中,纺织业挑起了民族工业的大梁;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个体工商业发展,鲜有像服装业一样,形成了数量可观、各有特色的地区性集散地。从杭州四季青到成都荷花池,从郑州火车站到广州十三行,每季潮牌就是从那些鳞次栉比的商家与络绎不绝的顾客中流向全国。
然而,伴随着近年来年轻人开始加入消费群体,潮流更迭速度不断加快,服装产业的周期也随之骤变。时灵时不灵的爆款玩法,让越来越多商家开始手足无措。
“选品、出货、回款每个环节都有太多不确定性”。处于产业链中游的二批商家李铭用一种类似许老板的说话风格来概括服装业的特点“快快快、大大大”。由于库存积压、回款问题与零星出现的疫情,这两年他始终处在惴惴不安的状态下。
由于二批商家主要是重渠道思路服饰品牌,对于趋势、品牌等往往缺乏认知,使得二批及其下游,成为这一轮产业变革最早被影响的一批人。
2020年他靠着“大牌平替”的路子,账面上看还算稳中有升。到了2021年,“不知道是押错了宝,还是环境变了,爆款更难了,利润无法覆盖仓库成本”。
爆款打法不仅销货出了问题,用这一思路做品牌,或许更是南辕北辙。
在海宁皮革城,照理来说三季度是皮草、皮羽绒的销售旺季,可惜刘元的工厂直营店门前冷落。一件皮草或者皮羽绒,做工、用料、款式再好,数千的价格还是让许多人只看不买。“我们有很好的口碑,可是外界不知道这个品牌,顾客试穿也满意,一询价就犹豫了。”
消费市场的日趋多元化,让刘元这样的传统商家开始感到不适。三个月前,他想着通过直播提升品牌知名度,找某MCN机构带货,花了十多万,几场下来让他悔不当初。
刘元回忆,有场直播让他很无语,介绍产品花了几分钟,只是略微提了品牌两次,“主播说我们没名气,名字起得别扭,提了也没用”。他准备了20万多的货,卖了10万出头,如果扣除后来零零散散退回将近6万元,回本都成问题。
他告诉光子星球,直播或许就不适合做品牌,小品牌进入直播间和白牌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如果卖得好那是主播的光环使然,跟你品牌没有半毛钱关系。”
服饰品牌不能做成快消品
爆款光环的滑落,让一些服装行业的虚胖现象现了原形。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无论是洋牌速成,还是爆款低价销货,“快”打法造成的虚假繁荣本就难以持续,重视内功,重视精细化运营才是商家建立护城河、建立品牌的不二之法。
光子星球通过分析拉夏贝尔(La )、欣贺股份(JORYA)、锦泓集团()三家是上市公司中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发现品牌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会产生巨大的发展差异。
单看最近五个季度营收与增速情况便能发现,三家企业在同样有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的情况下,营收情况各有不同。拉夏贝尔每况愈下,如今已经披星戴帽。欣贺股份稳健增长,而锦泓集团的增速和体量皆为最高。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三家品牌数量与营收规模呈负相关。营收最低、增长最慢的拉夏贝尔有超20个品牌;增速较快、营收居中的欣贺股份有7个子品牌;增速最快、体量最大的锦鸿集团仅有3个品牌。
曾几何时,拉夏贝尔一度有着中国“ZARA”的盛名,如今却深陷泥淖。一位券商服装业分析师表示,拉夏贝尔曾打下了很好线上基础,有全渠道,且商品、流量、营销、会员上都已打通。问题在于厂商缺乏持续独特的设计,款式越发单一,消费者越来越不买账;而管理层对线上认识也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对粉丝进行精细化运营、品牌定位也不清晰。
简单而言,品牌把握不好趋势,品牌心智也没有沉淀下来,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增加品牌,并没有产生正面作用。
据了解在品牌运营上,拉夏贝尔延伸出十余个“烧字母”的品牌矩阵,真正被市场认可的还是La 的——中文名字。
La (中高端女装)、La SPORT(运动)、(少女)、7.(中低端)、La (25-35岁日韩系)、 Lady(职场女装)、 by La (淑女系)、La Mini、(意大利风格小女人)、(快时尚)……这种“洋牌”裂变连慕思也得直呼专业。
一位女装行业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上述九种品牌,看似定位清晰,但彼此存在重合,且价格、风格都不一样逐渐落于平庸。“管理层在线下追求规模化,盲目扩张;在线上追求流量,大打营销牌,结果导致库存增加,加上疫情影响线下门店,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同样是服装品牌,欣贺股份和锦鸿集团的业绩在今年稳步攀升。前述服装业分析师认为,多品牌运营在业内很常见,数量越多差异化越难做,往往母品牌有着更清晰的定位与精细的运营。
“很多人以为投一波广告就能把品牌做成服饰品牌,在不清楚平台调性的情况下,任何投入都是无用功。”一位消费大类投资人告诉光子星球,某些新消费品牌盲目追求流量和销量,然后拿着数据找投资人融资,循环往复、乐此不疲,根本没有花时间去思考目标人群是谁、怎么针对性设计、如何进行投放。
“把to C做成了to VC,把品牌做成了快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