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宽松女士棒针休闲套头V领背心(有编织图解)
157 2024-12-23
旗袍,从不以俗艳为美。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有满清旗装的影子,也有大量西式剪裁的揉入。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并迅速风靡中国。可以讲,除了“旗袍”这个名称,民国旗袍已经基本脱出旗女之袍的范畴,而演进成为一个全新的女性服饰品类,并一度非常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女性玲珑有致的身材曲线和温婉柔美的知性气质。
因此,对旗袍有认知误解且有民族主义情绪的朋友们,大可不必因此对旗袍大加排斥。相反,旗袍作为民国服饰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民国时代的典型元素和象征,直至今日都拥有极为旺盛的生命力。除了当代大量的影视作品以及婚庆场合之外,旗袍又重新走入了不少文艺女性的日常生活之中,祝愿旗袍能够在孕育她的这片大地上再次焕发新的光彩。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一说由满族旗人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故称为“旗袍”。由于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缛。
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代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女性服饰,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真正地进入民国旗袍的时代。
在服饰内涵上,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根本性差别有三点:
1.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改良后的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较多,装饰亦较简约。
可见,旗袍虽源于旗女之袍,但作为女性时装,其实是民国发端的以汉族女子为穿着主体的中式女装。经过时间的推移改良后的旗袍逐渐成为了一种现代意义的时装。
20世纪20年代后,汉族女子开始并盛行穿着相对旗女之袍已经革新性改变的民国旗袍,终于成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被民国官方确定也同时被公认为中国女性之国服。
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三:
一是简洁;
二是具有东方神韵;
三是能够与西方传来的服饰文化完美搭配
例如风衣、大衣、外套、礼帽等等,体现了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完美交融。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衬托,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的优雅俊美。
旗袍的改良是旗袍流传至今的重要历程,但无论如何不会改变旗袍本身独有的高贵优雅韵致。当下部分旗袍做的改变常让人无法接受,高到离谱的开叉,也并不是女性日常可穿着的旗袍。夜店女身着这些旗袍的那股风尘味,那对旗袍而言是一种亵渎。
为什么现在的旗袍总给人一种服务员的印象?
为什么现在的旗袍总带着一层浓重的风尘味?
为什么穿上旗袍总感觉与自然生活格格不入?
为什么同样是旗袍却失去了民国优雅的韵味?
其实,真正不脱离民国风格的旗袍是温婉的,是不媚不俗的。改良后可以日常穿着,优雅、大方、简单精致。开叉的高度恰到好处,同时起到修饰腿部线条的作用,将女性柔美的一面展现出来。
一般认为,现代旗袍特征为:立领;收腰;盘扣;腿部两侧开衩。可以有袖或无袖。下摆最长不遮盖脚面,最高在膝上。旗袍在各个年代开叉的高低和女性想表现性感无关,只因为潮流而变高变低,目前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流行开高叉。面料仍以丝绸或棉麻为主,也有人用高档化学纤维混纺。
旗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风行,30、40年代彻底摆脱旧样式,走向经典。50年代瞬间灿烂尔后在大陆一度销声匿迹。20世纪80年代以来,旗袍重新展现蓬勃的生机和迷人的魅力。
旗袍简洁明朗的线条、丰富多姿的款式、质地轻柔的面料,衬托出风流女性的优雅、柔美、典雅、妩媚。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美龄、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张爱玲、林徽音、萧红和丁玲等。
作为天才作家的张爱玲,就是名副其实的“民国旗袍代言人”。她的一生,曾亲手为自己设计、裁制过数百种样式的新潮旗袍。她所到之处,吸引四方目光,汇聚惊叹艳美之声,赚足“回头率”,过足“旗袍瘾”!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们对民国文艺大时代了解的增加,旗袍作为中国女性曾经最主要的时装,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一批以复兴民国女装为使命的复古文艺品牌开始崛起,其设计的旗袍以及其他品类的民国范女装,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旗袍,从不以俗艳为美。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逸红颜】 —— 文艺民国风的倡导者,最为贴近民国日常穿着的改良旗袍。回归,温婉,明媚,优雅,知性女性服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