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织锦告诉你,为什么小卜少的服饰辣么美~
走进荷花镇的“水美傣乡”——坝派
古老的村落
错落有致的房屋
掩映在翠绿的芭蕉林间
在这里
一间小巧别致的“傣族织锦坊”
讲述着一个传统手工艺人
对傣锦的坚持与热爱
傣族织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品,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的面貌。常用红、黑、绿、翠几种颜色结合,成品被用作筒帕、桌旗、窗帘、围巾、衣物,相较于一般的手工织布,工艺较为复杂,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
传统的挑织方法,使经纬线浮沉均匀,结实耐用,光泽持久不败。设计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干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可见傣锦的要求极严。
据坝派当地的小卜少介绍,从前的傣家姑娘,幼时便要学习织锦,嫁妆需要自己织造傣族的服饰,这是衡量姑娘能干持家的主要标准。过去的傣家妇女劳作之余,还要为一家老小织造日常所需的衣物,她们的一生,无数个夜晚是在老旧的织布机前度过的。
✦
✦
工业时代的来临衍生出了机器织布,机器织布不像手工傣锦一样工艺繁琐、效率低,慢慢地,手工织布被一台台花样精美、简单易操作的机器取代,掌握这门手艺的人也越来越少,坚持下来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坝派的李加莲是附近几个傣族村寨中,唯一还在坚持手工织锦的人。受疫情影响游客减少,之前在景区工作的她,得知家乡坝派正在发展乡村旅游业,就毅然辞职回到家乡,把自己家改造成了一个小小的傣族织锦坊。
在吱吱呀呀的织布声中,她告诉我们:“手工傣锦花纹复杂,制作时间长,花样少,已经不再是能够赚钱的手艺了,也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也干过别的行业,只是,织了这么多年对那台老旧的织布机都有了感情,舍不得丢下。家乡现在越变越美,干净整洁的环境和络绎不绝的游客,让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开始‘活’起来了,各方都在为我们这个小村子的发展努力,身为坝派一员的我也不能落后,我会把这门手艺坚持下去,让大家认识傣锦,了解傣锦,让更多人看到傣族手工织锦的魅力。”
游客余大哥听后感慨:“来坝派游玩,偶遇一些傣族妇女,她们背着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的‘筒帕’,走在竹篱笆围成的小道两旁傣族的服饰,自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手工工艺被机器日渐取代的今天,愿意学习复杂工艺的人不多了,那些还在坚持传统工艺的更是屈指可数。也许每一份坚持都是因为热爱吧!傣家姑娘朴实的话语中,一字一句都是对自己坚守这门手艺的热爱。”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正因为有李加莲这样的传承,千年的机杼声才能始终打响着,傣族织锦的技艺才可以继续焕发出它的绚丽光彩。如果有时间就到坝派来看看吧,傣乡一隅,惬意安详,在岁月静好的慢时光里,看一看孤独的手艺人对傣锦的热爱与坚持。
文图 | 江海蓉、王顺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