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当年的追星往事,一个比一个疯狂

佚名 78 2022-12-31

“追星”这个词一直很热门。

最近虹桥机场玻璃被追星粉丝挤碎,关于追星的讨论更是甚嚣尘上。

讨伐声中,频率最高的一个声音是:这届追星族不行,太疯了。

500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追星面前哪一届年轻人都很“疯”。

80、90年代叫“追星”,叫“给偶像写信或打电话”;现在叫“饭圈文化”,叫“为偶像疯狂打call”。

80、90年代叫贴海报:好帅啊,好美啊;现在叫手机舔屏:这是什么神仙颜值啊。

这在本质上其实没有区别。

500

如今年轻人为了抢演唱会门票守在电脑前;当年爸妈为了抢演唱会门票,甚至在街头通宵排队。

如今年轻人对着手机屏幕一脸花痴傻笑,被小鲜肉的颜迷得不要不要的;其实吧,爸妈们当年也是盯着电视上的动作明星,从早追到晚。

你有没有想过,当“追星”这个词穿越到过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01

1989年,当红炸子鸡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

他们一路从台北唱到高雄,粉丝们就组团骑车从台北一路追到高雄,挥舞着旗子大喊“小虎队,小虎队”,疯狂得不行。

从那时起,一个热气腾腾的名词诞生了——追星。

500

当然了,“追星”现象的出现,可要比这个词的出现早太多。

我们很难追根溯源,只想从父母辈的追星开始聊起。

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后和70后。

80年代,他们青春正当时,遇上改革春风吹满地,文化娱乐再次百花齐放。

那时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流传到大陆,成为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启蒙。

那一代的人,很少有年轻人不粉邓丽君的。买磁带和收音机偷偷听邓丽君,成为那个年代的独家记忆。

500

邓超、孙俪在听《甜蜜蜜》

听收音机、收录机,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追星的重要途径。

双卡录音机,现在的古董,当年的高级货。

这家伙当年要一千多郭富城早年发型,一般人买不起。它不仅能播放,装好空白带还能录音。

500

普通听众就买磁带随身听,五六十块大洋,一盒磁带反反复复听。

我当年在地摊上买过,质量不靠谱,用坏了好几个。

500

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的工资才百来块,一盒磁带就要五六块,要买就得勒紧腰带过日子。

来看看网友妈妈的磁带播放机奋斗经历:

500

这是初代追星的一个缩影,单纯而又生猛。

当时,街上随处可见提着录音机、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的时髦青年,年轻人以听音乐,尤其是摇滚乐为荣。

唐朝乐队首张专辑《梦回唐朝》发行时,签售场面火爆,官方甚至出动警察维护秩序。

500

排队的人群中,有一个逃课出来的16岁初中生。

他说,听完黑豹和唐朝后我就不行了,没法再像以前那样生活了。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被称为“摇滚圈纪委”的臧鸿飞。

父母辈的追星,也可以这么摇滚。

02

不同于现在很多明星靠颜值圈粉,父母辈往往因为一部作品而粉一个明星。

比如喜欢ta的歌声,喜欢ta作品里表现出来的气质,他们不仅模仿偶像的穿衣打扮,也会有意识的学习他们的精神气概。

1978年,《追捕》在中国上映,其引发的轰动,40年后的《流浪地球》根本没法比。

超过9亿国人观看,能容纳几百个人的录像厅场场爆满,有人甚至看了7、8遍也不厌倦。

影片中,高仓健的“硬汉”形象俘获了大批女观众。

500

人人都追高仓健,还有影迷在大年三十从市场上拎着猪肉,还没来得及回家就溜进录像厅看《追捕》。

就连给女主真由美配音的丁建华老师,回家后都嚷嚷着对老公说:“你看看人家高仓健!”

电影里高仓健前卫的风衣,令观众印象深刻。

一家制衣厂的老板决定:“马上赶制十万件出来!”

员工有些犹豫:十万件?卖得了这么多吗?”

结果是,这十万件衣服两周之内售罄,满大街都学着高仓健竖起衣领戴带墨镜。

跟如今杨幂的长靴、杨洋的墨镜、鹿晗的口罩相比,那时候爸妈们买“明星同款”,可能比现在的粉丝还要狂热。

500

高仓健之后,具有“硬汉”气概,逐渐成为对男子气概的主流审美,“奶油小生”一夜间被打入冷宫。

比如当时的唐国强老师,是出了名的“小白脸”,又喜欢吃奶油,所以被剧组的人戏称为“奶油小生”。

高仓健大红,唐老师则被认为形象阴柔、有失阳刚之气,一度受到“口诛笔伐”,令他苦恼不已。

所以你看,今天的“追星”比过去开放、包容多了。

500

70年代末期开始,黑白和彩色电视机相继走进中国家庭。

那时的彩电又笨重又昂贵,买得起电视机和DVD的家庭,一到晚上全村人都来做客。

随着彩电逐步普及,电视剧的创作和播放喷薄爆发,盗版光碟盛行。

香港明星和港片、港剧率先进入视野,我们的父母为之吸引,港味文化风行一时。

1983年的《大侠霍元甲》,作为大陆引进的第一部港剧,引发了大陆武侠热潮。

透过小小的十几寸黑白屏幕,刚从样板戏时代走过来的观众,惊呼“电视还能这么演!”

扮演霍元甲的黄元申,随着“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激昂旋律,红遍全国。

500

令粉丝没想到的是,黄元申后来遁入空门,有粉丝去少林寺探访他:“法师,你现在还有烦恼吗?”

他答:“当然有,我和你们一样也是凡人嘛。”

两年后,两部神剧《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也分别引进内地,成为众多父母的青春记忆,或者说很多80、90后的童年记忆。

500

自家有电视的就在自家看,家里没电视的就跑去趴在别人家的窗口看。

有些父母不光自己看,还要带着子女一起“追星”。

500

跟今天女粉丝喊胡歌“老公”、林志玲嫁人宅男集体失恋一样,那时候的明星偶像也可能曾是妈妈的“老公”、爸爸的梦中情人。

1987年春晚,混血儿费翔像一匹骏马一样唱了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成为了从荧幕中走出来的全民偶像。

500

网友分享父母的追星趣事,“我妈妈到现在仍说,等老了还要嫁给费翔!”

03

经典室内情景剧《我爱我家》第20集,讲的是小学生贾圆圆的追星故事。

一些桥段令人记忆犹新,比如贾圆圆给张国荣写信、寄明信片、索要签名等等,她还指着墙上张国荣的海报说:

“这是我的偶像,天王巨星张国荣!”

这样一句“荧屏应援”,足以反映了80、90年代的粉丝文化。

500

而说到父母辈“追星”和“张国荣”,就不得不提“谭张争霸”事件。

1983年,TVB举办首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评选年度十大金曲。一年后,典礼又增设了金曲金奖与年度最受欢迎男女歌手奖。

这是当时最受瞩目的娱乐评选,粉丝的参与热情恐怕比多年后的《超级女声》和《偶像练习生》还要狂热。

奖项设置后,谭咏麟连续四届蝉联最受欢迎男歌手奖,气势如日中天。

也在那时候,张国荣凭借以自己的英文名命名的《》大红大紫,人气直逼谭校长。

那时候,粉丝站队是必须的,非谭即张,谭派vs张派,势同水火。

500

不同于今天饭圈在网络上撕X,当年粉丝们主要搞线下活动。

比如谭咏麟获奖,媒体就说是他花钱买奖,煽动歌迷情绪。

所以谭咏麟领奖时,张派歌迷一片嘘声;反过来,谭派歌迷认为谣言是张国荣挑起的,给他写谩骂和恐吓信,把他的车刮花,害得张国荣在停车场被困6小时等等。

500

谭家粉丝厉害,张家粉丝也不示弱,两个粉丝阵营一言不合就干仗,场内嘘声四起,场外打得头破血流。

主持人汪涵回忆,高中时宿舍分为谭派和张派,两派经常发生口角,他则是不折不扣的张派。

李健在《天天向上》上说自己是谭粉,汪涵立马回敬,多年后仍然不能释怀,可见当年战况有多惨烈。

500

谭张争霸的结果是,深陷买奖泥沼的谭咏麟不堪流言和诽谤,宣布永久退出领奖台。

一年后,张国荣做了一个更狠的决定:退出歌坛。

500

好狠一届粉丝,为了捍卫偶像,把人家给逼到绝境。

只是张国荣没有想到,自己的封麦并不是饭圈文化的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04

进入90年代,内地流行文化受港台影响,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各种流行音乐、盗版光碟和明星偶像改变了人们对娱乐的认知。

红到发紫的“四大天王”是其中最强劲的一股力量,一度“垄断乐坛”,无数粉丝为之陷入疯狂。

500

四大天王里,刘德华是成名最早和资历最老的,张学友是公认唱功最佳的,郭富城是公认跳舞最好的,而黎明仅靠颜值就红遍东南亚……

如今的表情包之王张学友,在父母眼里那可是歌神、巨星般存在。

500

黎明和郭富城则在颜值上更得分,那时候就算是女孩子,也喜欢留郭富城的同款三七分发型,简称“郭富城头”。

500

500

经典郭富城头

刘德华的名字,曾一度与一个叫杨丽娟的粉丝捆绑在一起,作为追星的反面教材不断被提及。

那时候,像刘德华和成龙这样的巨星都选择隐婚,因为担心粉丝无法接受而做傻事,可见当年的粉丝有多“疯”。

500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破坏之王》里,有这么一个桥段:

张学友的演唱会门口,一群粉丝大喊“张学友,我们爱你!”

500

一个大叔突然站出来喊“我爱黎明,我爱黎明”,立马被张的歌迷群殴……

500

这个片段,其实是在调侃“四大天王”。

1994年,四大天王同时入选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歌迷蜂拥而至,颁奖典礼成了四拨歌迷的战场。

颜值超高的黎明和刘德华得奖的呼声最高,这边高喊刘德华,那边高喊黎明……谁要是站出来喊“我爱郭富城”,估计是要被打的。

500

而当时有传闻说,该奖项已经被刘德华黑幕,结果两家粉丝相互对骂甚至厮打,两位歌手也被搞得很尴尬。

最后金庸出来主持局面,而当他把最佳男歌手奖杯颁给张学友时,现场的混乱达到白热化……

一片嘘声中,只见张学友缓缓走上舞台,淡定地接过奖杯,然后邀其他三位天王上台合唱了谭咏麟的《朋友》,再然后他发表了获奖感言:

当年谭咏麟同张国荣的歌迷相互斗气,最后受伤的是歌手,我同其他歌手都不希望再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在那之后,四大天王尽量避开了合作和同台,后来我们所能看到的,一次是香港回归,一次便是2003年缅怀张国荣意外离世……

500

05

初代追星可以很疯,也可以很单纯。

没有网络的年代,父母们要了解偶像的动态资讯,主要靠各种娱乐杂志。

《音像世界》、《大众电影》和《当代歌坛》是那时候最热门的几本。

500

1979年,《大众电影》复刊。

那年5月刊,杂志将陈冲作为封面,被认为是中国造星产业的一个关键节点。

500

自那以后,有了明星和粉丝的概念,而上《大众电影》封面的次数,也反映了明星的受欢迎程度。

刘晓庆就曾晒过这份成绩单,登《大众电影》封面高达11次,也是整个80年代最红的大陆女星。

500

娱乐新闻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当代歌坛》。

它也是国内最早的粉丝期刊,内含“探班突击队”、“偶像话题”,满足粉丝们熊熊燃烧的八卦之心。

500

除了《大众电影》和《当代歌坛》,还有形形色色的娱乐报,五花八门的娱乐杂志,靠着炒冷饭、拼拼凑凑,摆在地摊上同样被粉丝买光。

看娱乐报和娱乐杂志,还让很多人发掘了一门兴趣——剪报。

剪报,就是把报纸杂志上喜欢的内容板块剪下来收藏,也可以用以交换甚至交易。

500

黎明剪报

比如我小时候喜欢孟庭苇,但市面上很难找到她的内容,就把张国荣和四大天王的内容剪下来,到处找别人交换。

剪下来的内容和收集来的贴纸,可以放盒子里,或者自己设计贴纸本,一张张用胶水贴起来。

然后,在空白处配上酸不溜秋的心情文字,像极了低配版的写真集。

500

此外,信笺、日历、闪卡、明信片、通讯簿等等,都是那些年追星族的宝贝。

500

美少女战士闪卡

现在年轻人追星变得一阵一阵的,当年父母辈追星更纯粹,往往几十年喜欢同一个,用张学友那首歌来说就是,“只愿一生爱一人”。

06

电视剧《大宅门》里,蒋雯丽疯狂迷恋京剧名角万筱菊,看戏时手里拿着各种珠宝细软,叫喊着万筱菊的名字,向台上扔珠宝……(真有钱)

明末清初的这种土豪追星方式,跟今天妹子“我就是哥哥的提款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偶像打call,为粉丝经济出力。

父母辈追星也一样,小时候买贴纸,买海报,买唱片,长大一点演唱会门票,统称买周边。

当年谭张争霸,唱片老板巧妙蹭热点,在店门口挂张牌子,实时更新两人的专辑销量。

比如某天的数据,张国荣5万,谭咏麟7万。

张家粉丝为了帮助偶像压倒对手,掏钱刷到8万……

500

再后来,《还珠格格》热播,赵薇一时间成了全民偶像。

没有社交软件的年代,粉丝表达感情就是通过信件。那时候赵薇每天至少收到一麻袋的信,没多久,门卫室都放不下了,催她赶紧拿走。

拍第二部时,她很少在学校,宿舍的床上放满了书信,班上两个男同学每天给她整理信件,发现什么都有,书信,手串,祝福星,甚至钞票……

当时有个玩笑说,因为全国观众都爱看赵薇的新闻,有关《还珠格格》和赵薇的报纸、图片、贴纸、画报一时间洛阳纸贵,所以赵薇挽救了多个濒临灭绝的印刷厂。

这其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出过一份力。

500

《还珠格格》贴纸和剪报

这些海报贴纸什么的,爸妈们一股脑儿地占据墙头,褪色了也舍不得扔掉。

如果你觉得这些还不算疯狂,可以看看网友分享的#爸妈硬核追星#。

@野有蔓草吴亦凡兮:我妈追过小虎队,姥姥家里全是泛黄的海报,吴奇隆结婚我妈还偷偷哭过,我爸妈因为这吵了一架……

500

@佚名:我出生预产期5月15日,我妈为了把我生在她偶像周润发生日那天,我晚生了3天。医生都说提前剖了,她打死不。长大了还一直对着我说,是个男孩就好了 就可以像周润发了。

500

@荷兰弟真好看:我爸刘德华死忠粉,小时候家里一堆刘德华演唱会的碟,电视上突然出现刘德华他还会少女式激动,跟我说年轻时发型穿搭都模仿刘天王,身边人都叫他黄冈刘德华。

500

@小红不玩微博:我爸妈当年为了看黎明演唱会,把我扔在陌生的广州街头,那时候我5岁。

@难共:初中还是高中,我晚上回家进门一张纸条,“我们去看张学友演唱会,你自己吃饭”。

500

因为追星,爸妈在朋友圈也是一位“骚人”。

500

500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在泰国清迈病逝,无数粉丝怅然若失。

网友@从小帅到大说:我是95年出生的,我妈说是我克死了邓丽君。

500

为了追星,啥事都干得出来,啥话都能说出口。只能说,这一届的爸妈都是狠人了。

07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偶像,有那一代人心照不宣的热血和激情。

看了父母辈的硬核追星后发现,其实在很多人的成长路上,追星是必然会经历的一步。

前面提到的《我爱我家》第二十集,贾圆圆的叔叔假装以张国荣的口吻写信给她:假如你期末考试每门都考过95分,我就去你家看你。

本想给孩子一个动力,不料丫还真的进步神速,每门都考过了95分。

结果,贾圆圆高高兴兴等张国荣上门,尴尬也就来了……

500

这个剧情也告诉我们,追星未必是件坏事,也可以变得很正能量。

有些人因为追星,熬过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有些人因为追星,从偶像身上学到了宝贵的技能或品质; 有些人因为追星,自学摄影、后期、排版等等……

说说一位网友的故事吧。他当年被王祖贤的盛世美颜圈粉,为给小姐姐庆生,苦学视频后期制作,练就了一把“剪刀手”。

这位网友,说来你可能不信,是我。

500

不论是父母辈还是今天的年轻人,之所以追星,就是因为看到了偶像身上的光芒。

所以每一个追星的人,其实都是追光者。

最好的结果是郭富城早年发型,在努力追赶这道光芒时,有天自己也能绽放出光芒。

上一篇: 光棍节成商家促销万金油 争推年度促销盛宴
下一篇: 发量惊人!6岁小男孩因天生浓密卷发意外走红网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