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时课|近代汉族民间衣裳的造型演变

佚名 88 2022-12-30

近代汉族民间衣裳的变革是中国服装史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变革。当时衣裳的大部分装饰元素和各种传统技法趋于成熟,在衣裳的特性上已经体现出近代性甚至于现代性、文化多元性、包容开放性、时尚引领性等诸多特点。服装款式、工艺、装饰快速简化,服装结构更是在穿着的机能性和合体性上发生了大变革。此次变革,同时也体现在汉族民间衣裳的形制变化之上。

民国女性上衣下裳的造型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女性服装中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线变化,没有起伏的变化,通常可以折叠得方方正正。20世纪初,中国妇女有了“曲线美”的意识,一改传统习惯,女子的袄、裙、裤向窄身、体现形体方向发展。到了辛亥革命之后,女子衣裳不仅衣身合体,彰显女性的身材,且袄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短——仅及臀部,下裙摆的提高,百褶裙、马面裙也已被简洁的筒裙所代替,呈现出明确的机能性和现代美感。

左图 清代女子影像(香港历史博物馆藏)

右图 民国初年女子影像(香港历史博物馆藏)

清代女性的衣着状态,女性穿着后人体几乎被宽大的上衣遮盖,身体曲线也不可见,以达到完全遮掩人体的效果。而民国初年的女装则更为紧窄合体,这也是中国女装向现代女装发展的重要转折。

近代汉族

上衣的变化

近代汉族民间上衣的变化非常明显,如《嘉定县续志》(民国十九年)载:“光绪初年迄三十年之间,邑人服装朴素,……式尚宽大,极少变化。厥后,渐趋窄小,衣领由低而高。”可见,近代以来上衣的变化在衣身、衣领等各个细节方面都非常明显。

01

衣身的变化

华服时课|近代汉族民间衣裳的造型演变

近代汉族民间上衣衣身的变化

近代汉族民间上衣的衣身变化呈现出由宽大走向合体再走向收腰的趋势。袄褂中传统的宽H形表现为不收腰、筒形下摆,从视觉上来看,水平线较长,给人一种宽松舒适的感觉;进入到清末民初的梯形,一般为上紧下松,给人一种活跃和不稳定的感觉;民国时期短袄和倒大袖衣身的外形线一般是喇叭形和沙漏形,内收的弧线和折线能够更好地展现女性的曲线美。

02

衣摆的变化

清代上衣的平直摆

华服时课|近代汉族民间衣裳的造型演变

传统女装向来恪守中庸之道,人为衣而饰,以宽衣博袖掩盖女性的第二性特征,衣摆也是平直庄重的,民国时期摩登女性的衣摆造型,摆脱了清末宽阔平直的衣摆后,当时女性上衣衣摆的选择主要有接近水平线的平弧摆、圆摆、平摆、锯齿摆等。

民国时期汉族民间上衣衣摆的造型

平弧摆从视错原理来讲幅度见增,高度见小,一般在传统的褂、袄中有所体现,这种轻柔的弧线,给人一种柔美感;没有棱角的圆摆一般运用在传统民间的女装中,具有柔软、优雅的感觉,视觉上拉伸了下身比例,体现传统女性的温暖纤细;平摆给人一种稳定的特性;锯齿摆是规则的波浪形摆,具有灵动的特性。

衣摆线的弧度一般与衣身的结构和衣摆的开衩有关,开衩越高,下摆的空间维度越大,民国时期“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也有直角状、尖角状,六角形等变化”可谓是变化多样,以至于“这种迅速的变动,使女子的衣服在当铺里便弄得不值钱了”。

03

衣领的变化

近代民间服饰的衣领变化亦是多样,“最初把领子高度减低,随后又全部取消。敞领,圆领,方领,心形领”等都流行过一段时间,《定海县志》中也记载:“今则妇女……衣领亦经数变:其初妇女皆不施领,后施低领,渐次以高,至于没颊,迩年则不特去领并袒胸矣。

根据衣领的造型可分为立领和无领,无领主要是指圆领,是在拼接好的衣身前后片整幅正中间掏出一个紧贴颈底弧线“不规则”的圆形空缺,前片的领圈弧线大于后片的领圈弧线,领口的边缘一般还会进行滚边的装饰,并且领与襟相连,襟与摆相连,在清代的褂、袄上居多。

近代汉族民间上衣衣领的变化

根据立领的高低一般又会分为低领、中领、高领和无领,高领一般高为6~12厘米,领角比较直,接近直角状。受西方影响而出现的高领,称为元宝领,甚至高过半个脸颊,衣领的外形线具有修饰脸型的作用。其优点在于领角可设计成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把圆脸型修饰成瓜子型,是当时女子喜爱的服装样式。

民国戗驳领倒大袖婚礼服

另外,近代受西方服饰风格的影响,还有一些特殊的领型,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一件民国婚礼服,以中式的连袖、对襟、盘金绣、袖口“阑干”形制搭配西式戗驳领,这种纯西式的领型搭配中式意味浓郁的倒大袖婚礼服可谓别出心裁,在民国传世服饰品中非常少见。

民国广告上的女性形象

民国时期必得胜大药房的广告,图中女性穿着米白色圆领倒大袖上衣,搭配同款长裙,简洁素雅,领部装饰西式蕾丝花边,亦属少见。

04

衣袖的变化

华服时课|近代汉族民间衣裳的造型演变

近代衣袖口大小也经常随着潮流而变化,时宽时窄,时肥时瘦,《阅世编》载:“袖初尚小,有仅盈尺者,后大至三尺,与男服等。自顺治以后,女袖又渐小,今亦不过尺余耳。绣初施于襟条以及看带袖口,后用满绣团花,近有洒墨淡花,衣俱浅色,成方块,中施细画,一衣数十方,方各异色。”至民国则变化更甚。

近代汉族民间上衣衣袖的变化

传统的衣袖有长袖、短袖、宽袖、窄袖之分,均为连身袖,即袖片和衣身连为一体。衣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袖肥的增减、袖口的窄阔、袖子的长短上民间服饰,直口袖的衣袖外形线有拉长手臂的效果;宽口袖袖口宽一般大于60厘米,以中短袖居多,较宽的垂直线衬托手臂的纤细;还有民国时期盛行一时的“文明新装”倒大袖。《定海县志》中也记载:“今则妇女之袖袂袴大几盈尺,而上则见肘,下则露膝矣。”

杭穉英绘民国月份牌上的女性形象

同时,随着中西融合的加深,一些新的袖型也被摩登女性所采纳,杭穉英绘民国月份牌中的女性服饰,在马甲内搭配改良倒大袖,纱质的面料以百褶的形式制成喇叭袖,极具新意。再加上发型和项链的搭配,可以说是当时“摩登”二字的完美诠释。

民国时期广告上的女性形象

民国时期广告上的女性形象,采用半透明的网纱面料,袖型贴合手臂,并在袖口处裁出三角形装饰,这种大胆的风格在民国时期亦属少见。

整体而言,汉族民间传统服饰虽都是采用平面裁剪形式,层层的衣服缠裹和繁缛的缘饰使得近代以前的衣裳在穿着上显得十分厚重,而民国女性上衣在褪去繁杂的装饰后则显得轻便简洁。上衣没有直接采用西式的省道来收拢衣身以达到合体的效果,仍未脱离传统女装的直线裁剪体系,但衣身的腰线裁剪已有曲线变化,缩小了腰部的宽松量,以此来达到收腰的造型效果,上衣腰部的变窄使胸臀凸显,女性玲珑的曲线得以展现。

近代汉族

下裙的变化

清末民初,传统下裙从外观至内部结构都趋于西化,顺应人们追求简洁、方便、实用的现代人文气息。裙子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裙子由两片合为一片;另一方面,裙子在侧缝缝合。在造型上女裙由过去的宽肥平直开始向收身紧窄的A形裙演变。

通过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实物分析发现,清末至民国,裙长由传统的长至脚踝,开始上升到小腿或膝盖,宽大的裙腰变得短窄以致趋于消失,腰围趋于人体的自然围度,马面结构已消失不见,裙子的结构发生了质的衍变。

两片式裙腰及穿着效果

一片式裙腰与两片式裙门

首先是裙身的变化,裙身合二为一与马面结构消失。马面裙一改传统的左右两片式的裙身,由传统的纽襻或纽扣连接而成的两片式转变为前后裙身拼合的一片式,腰头也由两片式剪裁改为一片式,但裙门仍保持内外两片的形制,前后裙门两侧留有褶裥或镶边装饰。随着西方大方、简洁的服饰衣着观念的影响,一片式裙形演变为最终的筒状裙形,裙门由宽变窄,到民国初年已逐渐消失民间服饰,裙身侧裥已被对称式绣花纹样所取代。

华服时课|近代汉族民间衣裳的造型演变

侧缝缝合与裙腰两侧开衩的筒裙

其次是裙腰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妇女裙腰仍被保留,但是原来围系交叠处缝合为侧缝,传统马面裙经历了无侧缝到一条侧缝乃至两条侧缝,但为避免平直的桶状裙身造成穿着上的不便,在腰头的左右两侧设计了10厘米左右的开衩,以方便人们的穿着。清末民初,裙子的裙腰总体上呈现变窄的趋势,但其过程并不十分明显,仍然有一部分人还保留着清代末期的样式,这说明裙装演变过程中传统的中式元素呈现出短暂的承袭性特征,这种承袭性遵循了中国人从传统的农耕生活模式中孕育而来的民族着衣习惯与心理依赖,与传统汉族服饰文化延续息息相关。但随着民国社会风气开化,大量的西方物质文明展现在女性面前,尤其是简洁、实用、便捷的西方服饰结构形式被纳入传统裙装的改良中来,中式裙不合时宜之处纷纷被改良,裙腰处便采用西式松紧带,使得裙腰宽松有度,方便穿着,改变了长久以来用纽扣或绳带系结的烦琐方式,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下裙逐步适应了女性的生活需要,由传统宽大的围系造型最终转变为套穿的筒裙。

左图 传统马面裙

中图 装饰简化的马面裙

右图 套穿的筒裙

由马面裙遗留下来的宽大裙腰消失,为容易套穿的松紧带或合体腰身所代替。……马面、侧裥和裙腰结构的消失,标志着围系之裙正式演变为套穿之裙。”在外来文化与国内进步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加速了裙装自身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套裙已逐渐被西化并朝着适应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方向发展,最终融入了现代裙装的行列。同时裙子的礼仪功能也逐渐消失,清代或更早的围系之裙多属于罩裙,即在裙子里面穿裤子,并且穿着的场合更为讲究,而民国初年,裙子已演变为套穿之裙,裙里的裤子已消失不见,随之不能暴露身体的传统习俗也被打破。

纵观近代女性袄裙的变化,上衣呈逐渐短小的趋势,裙子也逐渐向西式筒裙过渡,20世纪20年代的上衣相较于民国初期的更为短窄并与长裙的搭配形成了明显的差别,“下身的裙子因上衣短小的缘故,不得不逐渐增长,与上衣相比裙子约占三分之一,同时因上衣窄紧的缘由,所以裙子相对宽松,裙摆部分因为走路时的摆动,增添了不少的美感。”

近代汉族

裤装的变化

随着思想的解放,长裙逐渐变成礼仪服饰,裤装在汉族民间女性的下裳中占有一席之地。裤装的开放与变化,展示了时代的进步与妇女的解放。《翼城县志》亦云:“女人之服,在清末年亦尚窄小,今则变为宽衣短袖、短裤宽腿矣。” 足见西方服饰开放、大胆的风气不仅在沿海通商口岸盛行,也早已风行在内陆地区。

民国初年的《上海时装》封面

民国初年的《上海时装》封面,图中女子穿着窄衣窄裤, 其作为当时流行传播媒介展示的是民国社会最为时髦的服饰风貌。

20世纪20年代广告上的女性形象

民国广告图中,女子上衣下裤已与当时最为主流的上衣下裙相媲美,可见当 时女子穿裤已广为流行。

对于这种变化,张宝权《中国女子服饰的演变》中称:“上层阶级的女子……在家的时候,仅穿一条短裤,裤袖与腿膝相齐,紧接着丝袜袜筒——是一种大胆而富有诱惑性的打扮。裤子是用一条具有流苏的带子缚住,轻佻的下层女子在上袄的前下方,常流出一英尺长的流苏。据说这是明显的色情打扮。”可见,张宝权认为此时的女子裤装,是一种“大胆而富有诱惑性的打扮”,而流苏的装饰则可认为是“轻佻的下层女子”的标志。这与张爱玲在《更衣记》的记述不谋而合:“民国的建立,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景象。……上层阶级的女子出门系裙,在家里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逗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 可见,穿着大胆的张爱玲也认为流苏装饰具有挑逗性的意味,作为上层阶级的女子只能在家里穿着裤装。

由此可见,近代汉族衣裳已完全区别于清代之前的服饰,而成为本土传统服饰与外来窄衣文化渐变融合的产物,开始向机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上一篇: 您知道吗?明朝汉服按照领口形状可分为四种,快来看看喜欢哪个!
下一篇: 永清非遗传承人作品精彩亮相2022年锦绣世界文化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