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食盒意蕴多:古代食盒与墓葬、皇权和风雅文化的渊源

佚名 54 2022-09-13

前言

食盒,顾名思义就是盛装食物的盒子,在现代,我们提到食盒,想到的多半是点外卖或者打包时用来装食物的塑料盒子。

而在中国古代,食盒除了是用来搬运食物的工具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特殊的意蕴在其中。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食盒具有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古代食盒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都有密切联系,不仅仅是因为它精致美观、便宜实用、用途广泛,更因为它代表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古代文化的载体、视死如生精神的体现和传达情意的媒介。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食盒的形制、材质、形状、功能、承载的文化意蕴也不断发生延展:视死如生精神的体现、君主权威的代表、身份地位的认同、文人墨客的风雅、仕女们的争奇斗艳等。让我们来了解下小小的古代食盒到底有着怎样的意蕴在其中。

食盒的出现

食盒有底有盖,可以合二为一,食盒的内部有隔断,可以装入不同的食物,随着食盒的不断发展,也能用来盛装笔墨、衣服、首饰等。根据考古资料的记载,在商代时期的古墓中就有陶瓷材料的食盒陪葬品出现了。

食盒的起源是源于古代人对于饮食文化的不断探索。古代的食盒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大小、材质和形制,小的食盒最小只有手掌心的大小,通常是用银和锡制作而成,形状呈桃形和石榴形,方便随身携带,用于盛放精致的小点心当做饭后零食;或者是盛放几颗豆子、砂仁等用于饭后咀嚼,起到的作用跟现在的口香糖类似。大的食盒则有好几层,最大的需要几个人一起抬着走。

食盒从出现到清朝的漫长时间中,各种制作材料层出不穷,形状花样不断更新,它们到底是怎么演变的呢?

食盒的演变

食盒的材质,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记载最早出现的是陶器,目前,有实物出土的陶制食盒是汉代的。陶制的食盒比较笨重,不便于搬运,到了两晋时期,逐渐演变为明器。

漆器食盒也是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漆器食盒做工精致,轻巧便携,制作漆器食盒的工艺在古代被称为髹,可以点缀精致细腻的装饰,在民间和宫廷中都非常常见。

竹编食盒也是民间和宫廷中十分流行的一种种类,尤其是在民间盛产竹子的地区尤为常见。例如福建山区和云南傣族区域的生活用具通常是竹篮、竹编盆、竹编食盒、竹编饭桌上髹漆。

我们普遍会认为竹编的食盒是民间常用而在宫廷里比较少见,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一向喜欢奢侈的慈禧太后就喜欢使用竹编食盒,不过宫廷里面所使用的竹编食盒通常是竹编的漆器食盒。

木质食盒从材料上来讲,相对比较朴实和笨重,宫中所使用的木质食盒往往面饰漆艺,在清朝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繁缛的装饰风也影响着食盒,各种珠宝、贝壳也用于食盒的装饰。比如清代的雕花、螺钿,均是在木质食盒上完成的。

三国到西晋时期的食盒被称为槅,外形通常是长方形,南朝时期的槅形状与东晋相类似,在北方地区也多流行长方形槅。两晋时期直到明代,陶制的槅大多数是明器,汉魏时期流行的是圆形食盒。

小小食盒意蕴多:古代食盒与墓葬、皇权和风雅文化的渊源

唐代的食盒,盖为盈顶,倒角边,食盒外形通常做成四曲海棠花型,整个食盒外表光滑、朴素,没有花纹;宋代的食盒大多是圆形和葵瓣形,根据郑州宋代的金壁画墓、砖雕墓所看见的食盒为四曲口形;元代的食盒则延续了宋代的葵瓣形。

明代开始出现提梁食盒,便于郊游携带;清代的食盒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重视装饰商朝服饰,无论是漆器、瓷器,或是竹编或藤编的食盒,均有复杂的图案,显得珠光宝气。

食盒的多层意蕴

食盒在墓葬中的出现是随着古代厚葬的风气盛行而兴起的,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现代人可以根据食盒的形状、装饰、工艺等判断墓主人的身份。

在随葬时,食盒是作为冥器礼仪的象征,尤其是作为食足文化的象征。在墓室壁画中,出现的食盒画面一般具有生活气息,所画的人往往是墓主人在生前就请丹青能手做好。

在陪葬品中,食盒中通常会放入食物,这是因为墓主人害怕死后在墓室中挨饿、寂寞,所以墓室中出现的食盒正是视死如生的象征。

1、食盒与赐死:禄尽命绝

赐死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于处死一些身份地位特别的人的的方式,例如皇室子弟、贵族宗室、朝廷重臣等。通常会赐给要处死的人毒酒、剑、绫缎、绳等物,然后由行刑人监视其自尽。

小小食盒意蕴多:古代食盒与墓葬、皇权和风雅文化的渊源

在古代,食盒是皇帝招待客人搬运食物的工具,但皇帝赐下空食盒却成为了赐死的象征。

例如《三国志》中曾有记载,由于杨修过于目中无人、恃才放旷,曹操想杀了他,于是派人给杨修送去一个空的食盒,杨修一看就知道了曹操的意思,于是拔剑自杀了。

同样的,身为曹操手下第一谋士的荀彧也是“禄尽命绝”的命运,因反对曹操称王,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派人送食盒到荀彧府上,盒上有曹操的亲笔封记。荀彧开盒视之,发现盒中并无一物商朝服饰,荀彧领会了曹操的意思,于是自尽而亡。

2、食盒与赏赐:笼络人心

在我国古代,皇权的象征有具体所指,如黄色为皇帝专用,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所以皇帝所穿服饰为龙袍,使用器物也多以龙作为装饰。普通的黎民百姓不敢用,甚至名字也不敢与皇帝同字同音。

皇室用膳的食盒与用膳的仪式也象征帝王风格,古代皇帝用膳,并非我们普通人那样随便,用膳的程序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度,“膳盒”即食盒。

关于宫廷膳盒的营造,具有一套规范制度,而且有指定的部门营造。《明史》中就有记载,宫中所用的膳食造型千万,工艺特殊。

“南工部造金龙凤白瓷诸器;饶州造,殊红膳盒诸器,营膳所造,以进宫中食物 。”

小小食盒意蕴多:古代食盒与墓葬、皇权和风雅文化的渊源

在我国古代,帝王为了笼络人心,往往对功臣及亲信进行嘉奖,除了金银财宝外,食盒也是经常出现的礼品之一。

在我国历朝历代,王室的膳食规模都比较大,自然皇帝一人是食不完,一般将御膳剩下来的食物,分赏给身边的人。且赐食的食盒极大,虽然上面描画的图案与膳盒相同,但颜色不准用明黄,是蓝色或者豆绿色。捆食盒的麻绳染成红绿两色,抬食盒的扁担亦是两头绿,中间红。

对挑食盒的太监,照例要打赏,赏钱远超过受赐食物之所值,赏赐食盒中的食物并不是很重要,但受到皇太后赏赐的荣誉感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很重要的,往往是一种受宠的象征。

对于深居的人,野游成为放飞心情、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现在人喜欢旅游、喜欢野炊,古人也如此,特别是对于深居宫廷高墙内的皇族贵戚,更是如此,甚至包括久居宫廷内的宫妃仕女等。

所以皇宫贵族、达官贵人,他们在野游时,往往紧跟的队伍很长,后面一般是担食盒的侍从或下人。在古代,文人相聚时,食盒成了常见的用具。

在正餐时,下人将食盒中的食物一一摆放在餐桌上供客人享用。在茶余饭后,往往配以点心。如五代宫廷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中客人面前放一小桌,桌上放一大食盒,食盒内有好几格,每一格装着熟食。

食盒与侍女:争奇斗艳

小小食盒意蕴多:古代食盒与墓葬、皇权和风雅文化的渊源

女子宴饮往往与男人不一样,争奇斗艳是她们心照不宣的心理,如在“探春宴”中仕女们攀比谁带的花名贵与娇艳。裙幄宴比谁的衣衫华丽,她们往往选择一个风光美好、山清水秀的地方野餐。

当然,在攀比过程中,她们还在食物的色、香、味以及食器方面,尤其是食盒的造型,凸显新奇、高贵之气。所以,这类野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食具造型的发展。食盒在这样的场合就成为了侍女们攀比的象征功用,这样的攀比不仅仅发生在仕女之间,在文人墨客中同样存在。

总结

食盒作为一种物质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外在感性的显现,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理想等等形态。

这些对于美和食俗文化的追求通过食盒的造型、装饰纹样、色彩等表现出来,并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对现代食器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三国志》

《明史》

《拿山堂别集》

上一篇: 妇好:妥妥的大女主,拯救商朝的一代女武神
下一篇: 上海街头的裤装太有特点了,不仅高贵还很大方,简单裤装更好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