罩袍蒙面,并非新疆和中亚穆斯林女性的传统服饰

佚名 108 2022-09-11

近些年来,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出现了一些“怪现象”。

无论是网上还是实体店,各类商店和卖场印着“清真”标识的商品越来越多。

不过,食品类讲究清真,还情有可原,但一些非食品类商品、服饰竟然也打上了清真标识,比如所谓的“清真牙膏”、“清真香皂”、“清真卫生纸”、“清真化妆品”、还有“清真”盐和酱油醋....这就有点夸张了吧。

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清真”了,上面还写着韩文?

读书期间,我隔壁宿舍是一名新疆哈萨克族同学。

据她回忆,小时候,除了饮食方面存在一些禁忌外,家里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服饰和玩具,几乎都没有太多的顾虑,更不会刻意去区分什么“清真”、“不清真”;中小学校周边的商店卖的也大多是内地运来的零食、饮料和各色各样的文具,同学们购买踊跃,没人感觉有什么不妥。

然而,当她上了高中的时候,渐渐地发现,小镇居民们变得越来越“讲究”了,甚至有小朋友在商店里买个奥利奥,家长们发现没标着“清真”字样,也会很认真的去退货。

等她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学校在北京,往返路途遥远,一年才回家一次。离家久了以后她发现,自己似乎有点不适应了,在老家,居然有人开始认为——跳舞唱歌,是“不清真”的行为!

要知道,哈萨克人素来是个崇尚歌舞、豪放欢乐的民族,唱歌跳舞属于他们的民族传统,更是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

而在她隔壁县的维族聚集区,除了各种新版“清真”思想外,还出现了一些穿着布卡(遮面罩袍)的女性。甚至有男子佩戴阿拉伯头巾,穿着阿拉伯长袍在大街晃过。

就说这种红格子的阿拉伯头巾,压根同东亚、中亚的穆斯林没有半毛钱关系。

用这类头巾的,一般都是西亚阿拉伯王室圈子的皇亲国戚,比如数以千计的沙特王子们;

沙特部分王子和萨勒曼国王的合影

或者被赐予头衔和品级的非王室成员。典型的像沙特外长朱拜尔~早期照片均为用头箍固定的白色头巾,成为国王的宫廷顾问后,才换上的红格子头巾。

朱拜尔年轻时

成为大佬以后的朱拜尔

同样,罩袍遮面的穿法,也并非东亚和中亚穆斯林女性的传统服饰。

在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崇尚伊斯兰瓦哈比教派教义的阿拉伯半岛,信众们非常讲究清规戒律和朴素生活(石油资源被发现之前,阿拉伯人过的很艰辛),坚持拿一本沙漠中走出的经书死板的解释一切、规范一切。

公共场合,历来不允许女人露脸,也不让人们大声说笑、唱歌跳舞(那种晃晃悠悠的宗教和外交舞蹈除外);还禁止偶像崇拜,严格的时候,人像、雕塑、甚至连女孩子玩的洋娃娃都不能公开摆放。

沙特当年为了欢迎“懂王”,贵族男性们集体起舞哈萨克族服饰,基本动作就挥手和跺脚

当然,他们的服饰,除了受到教义的影响,也跟当地干热大风的气候环境有关~无论男女,人手一身的宽松罩袍,同时也被用作了一种保护性质服饰。

不过,到了中东亚地区,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几乎全根植于世俗化的土壤之中。

比如,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回民,通常是下图的样子。

还有中国西北,中亚五个“斯坦”、俄罗斯高加索地区(车臣、鞑靼斯坦等)的穆斯林们服饰,也向来是丰富多彩的,明媚的色彩和艳丽的花纹,属于他们的民族特色。

而且,这些民族又以能歌善舞,性格欢快著称,歌舞艺术水平造诣很高。

总体上看,大部分东亚、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属于偏世俗的逊尼派哈乃斐教派,或者什叶派中的苏菲派(聚居在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他们的世俗化程度最高)。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哈萨克族同学,她爷爷就是村里的阿訇。这位老阿訇的屋子里摆着毛主席像,挂着几代领袖的画像,他的儿孙辈中,包括我的同学,都是共产党员。据同学的亲身体会,家乡的老一辈都很开明世俗,对“三股势力”非常抵制,出现极端思想苗头的,往往都是一些中青年人。

类似的世俗穆斯林群体,还有历史上的伊朗,在千余年的波斯王朝时代,各阶层的人们都在毫无顾忌地享受着世俗一切欢乐一一狩猎、盛宴、爱情、养花和欣赏音乐艺术.....

通过萨法维王朝时代的波斯细密画,我们就能品到那段岁月中,洋溢着欢庆、繁闹、纵情、奢侈的波斯人的日常生活。像下图,描绘男女花前月下约会的细密画,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挂在厅堂,画中的波斯女子服饰艳丽、凹凸有致,健康又自信。

波斯细密画中的恋爱场面

总的来看,大部分的穆斯林群体,都是世俗的,女性原本也没有罩袍遮面的习惯。所谓的遮挡女性身材和头脸的说法,在《古兰经》的相关段落里,也仅仅体现于要求妇女“遮蔽自己的身体”、“这样最容易使人认识她们,而不受侵犯。”

而具体用什么“遮蔽”,“遮蔽”到什么程度,并未提及。

结果,这就给后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不同地域的民族,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

阿富汗的传统女性服饰也并非罩袍,其实非常花哨,综合了中亚和南亚风情

阿塞拜疆舞蹈

在《古兰经》诞生几百年后,到了公元九世纪的,出现了一本《艾布·达伍德圣训集》(被誉为逊尼派六大圣训集之一),里面比较具体地写道:

埃布伯克尔的女儿阿斯玛来到穆圣的家,身穿一件轻薄的纱外套。

先知穆圣叫住她,并且对她说:“阿斯玛呀!女孩子到了有月经的年龄,穿衣服就不应当有显露了,除了这里和这里。”(穆圣用手指着面部和双手)。

也就是说,按照圣训要求,女子发育以后,就不应该穿着薄透露的服饰出现在外人面前,但同时也说明,脸是可以亮出来的。

之后的岁月中,有关“遮蔽”的讲究,被不断“发挥”,先是上升到用罩袍盖住女性婀娜多姿的身材,之后又波及到了女人的头发和脸庞哈萨克族服饰,并重点强调,只有“遮蔽得体”的女子才能得到人们尊重。

当然,这些清规戒律,也只限于禁止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不鼓励喝酒的阿拉伯半岛和其周边的西亚地区,像曾经的伊朗,还有俄罗斯境内穆斯林、中亚几个斯坦和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们,生活依旧过得丰富多彩。

俄罗斯的车臣本属于苏菲派穆斯林,传统服饰很花哨,带有鲜明的高加索风情,女性本来并没有黑袍遮面的习俗

历来,在伊斯兰教中,派系多如牛毛,像前面提及的苏菲派和瓦哈比派,都是这些牛毛中的一小撮牛毛,而小撮牛毛上,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小牛毛、小小牛毛,这里就不多赘述了——要把他们的关系和衍生出来的教义捋顺清楚,都可以出一本专著了,还是上中下三册的那种。

根据对教义的解读,每个教派对信众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定。

所以,关于“遮蔽”的程度,就是不同教派在传播教义时的衍生品,均视当地风俗而定,同时也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比如凯末尔革命时期的土耳其,为了让女性彻底抛弃遮面陋习,与欧洲接轨,直接立法规定“只有妓女才佩戴面纱”,收效相当明显。

可惜的是,在宗教回潮的大环境下,21世纪的土耳其女性竟然又主动穿回了自己曾奶奶辈们早就扔掉的头巾和罩袍。如若凯末尔他老人家地下能感知,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总之,宗教和它旗下教派,同民族的划分,绝非一个概念,是不可混淆的。宗教并非一个民族的全部,也无法涵盖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特色文化,更不能作为某个民族的标识。

像中俄两国和中亚五个“斯坦”的穆斯林们,都有着自己多彩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习俗,历来热爱世俗生活,擅长歌舞艺术。反倒是某些宣扬唱歌跳舞“不清真”,或者鼓动女性去穿黑袍布卡的势力,才是那真正忘本的人。

上一篇: 它们是“行走的民族文化”
下一篇: 盘点新疆古代女人服饰变迁 看看哪朝女人穿着最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