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崇尚节俭的穿衣之风,禁止百姓穿紫色服饰

佚名 117 2022-12-22

高度集中的王权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下的显著标志,等级观念、阶级分层都体现在其中。而在中国文化中民间服饰,避讳一词从诞生之初更是服务于皇权,例如名字不能与天家的名字相同,不论是字形还是读音都不能与之相同。名字是一方面,最重要还是服饰上体现出的等级。

一、简朴的穿衣开端

1.节俭的穿衣之风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成为宋朝开国皇帝。经历过多年战争的华夏土地,早已不复唐朝时期的繁荣,呈现出满目疮痍的颓然之势。百废待兴的局面,逼得当时的宋太祖不得不下令节俭。

“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这是史记中记录的赵匡胤的形象,经常穿着旧衣服,衣服颜色多以素色为主。一国天子,以自身为榜样,下令朝廷文武百官及其家属都需在日常生活中以节俭为主。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上行下效的作用,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赵匡胤虽说登基得有点不是那么光彩,但在当皇帝这件事情上,还是被后人评论是有作为的一位好皇帝。就拿穿衣服这件事情来说,他就做好了表率,甚至当看到自己女儿衣着华贵时,立马要求女儿换掉,并告诫她今后禁止穿戴此类衣物。

在皇帝的带领下,全国上下崇尚节俭,兴起了一股朴素之风,当然这其中虽说有着皇帝的作用,但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国家太穷了,穷到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钱和闲心去研究穿着呢。这一点,在日渐变化的穿衣风格就能窥探一二。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商品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感、获得感最高。所谓饱暖思淫欲,这话可一点都不假。吃饱穿暖之后,加上商品经济的发达,不少百姓腰包鼓起来了,这时各种娱乐活动以及其他可让人们得到精神满足的事业应运而生,这其中服饰就成为了所有人都追逐爱好的物品。

2.衣着开始华丽,以自身等级穿衣

宋朝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文化内涵、政治基础等方面都比建国之初有了极大的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直接呈现在穿衣风格上。赵光义时期,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达一个小高潮,服饰也在这一时期有了巨大的变化。节俭、朴素的穿衣风格,走向奢靡。

任何一个帝制时期,皇帝对于国家的发展都起着决定性向的作用。开国之初是因为皇帝节俭,而到了赵光义时期,他对于服饰的要求远比赵匡胤要求得更多,比如“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丧葬,各有等差。”这话直接就从服饰上区分出了老百姓的等级,不仅如此,他还要求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制定服饰的等级制度。

这是以服饰来看朝廷发展的开端,也是以服饰来区分等级的较为明确的法令。

二、奢靡之风成型,禁止民间服紫

1.禁止民间服紫

端拱二年,朝廷再一次对民间服饰做出要求,禁止民间服紫。按照规定,民间除了女人和孩子外,男人只能穿黑白两种颜色的衣服;工、商、农依据各自社会地位的不同,另有各自规定的样式。但不论服装怎么规定,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能穿着紫色的衣服。

为何不能穿紫色呢?端拱二年的朝廷官服就是以紫色为主,为了区别朝廷命官和是其他阶层,服装颜色就成为了最好区别方式。不得不说,在一开始社会的阶级观念就十分明了。

不过,由于在此之前,北宋的奢靡之风早已形成,各种颜色、装饰、花纹的服装样式的出现,而紫色不仅早已包含其中,还成为当时士人衣着的流颜色。虽说国家出具了相关的明文法令,但民间早已习惯的穿衣风格,以及早已形成的流行颜色,并没有为这条法令让步,依然在穿着紫色。

面对如此局面,朝廷并没有如所有人预想中的那样,对犯禁者实施处罚,而是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仅如此,这条法令颁布不久之后,朝廷又出台了一个文件,允许工商阶层服紫。

服饰,是最能看出一个王朝兴衰变化的讯号,可以说衣着流行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专属于它的文化内涵。

宋代崇尚节俭的穿衣之风,禁止百姓穿紫色服饰

2.民间服饰效仿宫廷服饰

宋朝时期,国民对于服饰的狂热追求可谓是到了疯狂的程度,大兴奢靡之风。老百姓最喜欢模仿的就是宫廷中的服装风格,不少商家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始要求各自布行的掌柜按照宫廷之中的皇亲和内臣的衣服设计图样,并制作成衣贩卖给百姓。不论是服饰还是首饰,纷纷开始效仿宫廷,还将仿品称为“内样”。

百姓的穿着自由,早已不是皇佑七年的以宋仁宗为首的政治领袖能够制止的,无奈之下朝廷只能保留最后的一丝挣扎和尊严,即禁止穿着“墨紫”衣服。也就是,百姓穿什么样式、什么颜色的衣服都不重要,只需要一点,不准穿“墨紫”色就行。

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多年对于服饰的研究,让宋朝的奢靡之风更加泛滥。宋徽宗年间,社会对于服饰的追求到达顶峰,宫中的穿戴风格流传至民间,并与民间的服饰风格融合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搭配风。

3.靖康一年景的出现

哪怕是亡国之前,靖康之难来袭的前夕,依然没能阻止这种奢靡之风的发展,甚至还在靖康一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穿衣风格——“靖康一年景”。

这是什么呢?在史书中,陆游曾这样描述过“靖康一年景”的现象,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播、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这是指织物上的一种流行图案。

然而,这种图案从兴起到没落不过一年光景。不少人对此有疑问,为何曾经民间追捧的流行服饰,仅仅只一年不到就成为禁忌?其实,我们根据史书中的记载不难发现,靖康之难发生了,民间早已怨声哀道,对于朝廷的不满,对敌人的恐惧,都让他们急需要找到一个地方作为发泄口。

服饰中兴起不久的图案就成为了背锅侠,不少人认为是这种服饰图案不吉祥造成的灾难,因此将它称为是“妖服”。但大多数人都明白,这只是欲加之罪罢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因为北宋时期宋徽宗、宋钦宗的无能。然而,帝制时期,迫于皇权的压力,以及对天子的畏惧,只能将责任推到一件衣服上,让它成为整个北宋无能的背锅侠。

其实,北宋时期的服饰变化,也预兆着国家的变化。

三、和北宋一般无二的服饰发展

南宋在建国之初,日子也不好过。经历过战争和敌军压迫的国家,能够在夹缝之中生存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在这一时期,全国上下十分节俭。

这似乎是每一个王朝都会出现的历史年轮,建国之初百姓并不富庶,节俭朴素是这一时期的标志,不过随着国家的发展逐渐强大民间服饰,综合实力增强,奢靡就成为了应运而生的社会风气。

哪怕是皇帝明白这种奢靡之风不可取,一再出台相应地抑制这类风气的政策法令,但收效甚微。久而久之,朝廷也就不再过问了,而百姓也在这种奢靡之风下醉生梦死,继而走向亡国。

宋朝的服饰穿着中还有一点值得人说道,即所有的服饰以京师为中心,继而辐射周边、再到其他地区。由于京师尚在皇帝脚下,因此对于一些违禁品的穿着,大家还算是比较遵守,毕竟还是怕被处罚。

不过,在其他地方就不是这样了,违禁衣服和饰品只要好看,只要自己穿着美丽,哪里管它是否违禁,毕竟天高皇帝远,天子就算是想管也管不了。于是,在地方就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公然穿着违禁衣服出行的百姓,公开售卖违禁衣服和饰品的商行,彩礼单子上白纸黑字写着的违禁衣服和饰品等等,可谓是极其猖狂。

结语

服饰的演变,其实也象征着王朝的兴衰更替,从建国之初的朴素、勤俭节约,到国家实力增强后的样式百变、花纹繁复多变等,无一不在告诉众人,服饰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外在体现。

虽说宋朝的经济尤为发达,但终究还是忽略了强国之根本,军事的强弱才是权衡一个国家是否富强的主要因素。很可惜,重文轻武的宋朝本已走偏了路子,加上国内奢靡之风的形成及延续,带来的只有毁灭性的打击,最终他们只能在自己编织的醉生梦死奢靡梦中悄然灭亡,可悲可叹!

上一篇: 礼仪培训师培训之职场着装、位次礼仪
下一篇: 87版《红楼梦》中的服饰,为何采用明朝而不用清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