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又带火了一种春天新穿搭:蓝色衬衫+白色阔腿裤,洋气又减龄
131 2025-04-20
专业承接 超市、便利店、卖场、 平面布局、规划、设计、策划,新店、老店,动线、品类,调整、优化,新开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策划, 欢迎有意向的朋友联系, 行业经验年。
图文信息来自:Eddie的小站
写在前面:
2022年的第一篇正经更新,我选择了来一篇沈阳超市简史,这其实并非偶然为之。
在这一年之中,更新的频次不会特别固定,但基本会达到每月一到两次。
至于每篇文章的主题,除了继续去关注潜在的新书店开业之外,我会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城市的其它方面。
而目标呢?
我从来不会设置什么粉丝数量、点击量或者阅读次数之类的数字性目标,因为那些都不属于我可控的范围。
但我希望的对标对象是上海报业旗下的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既然他们可以把上海的故事写出来,那我希望能够把沈阳的各种故事讲出来。
正文开始。
2022年沈阳开业的第一家超市,并不在市中心,而是在稍远一点的东北大马路观泉路交汇口。
这个路口的组成部分之一观泉路是沈阳大二环的一部分。
过了二环路之后的那块地方叫“陶瓷城”,但陶瓷大世界地块由于征收,已经鸟悄地搬到了路口东北角,原来香江家居大东店的位置。
再往北一点点的地方,就是华晨宝马大东厂区;而顺着东望北街附近的小路再上山,是沈阳的新手驾驶员绕不开的地方——八棵树驾驶员考试中心。由于途经八棵树的某公交车每2小时一班,且只有在乘客想要去驾管所的时候才会把乘客带到半山腰的位置,因此也有人戏称八棵树是一个“激发新驾驶员买车欲望的地方”。
咳咳,扯远了。
其实目的地没有上面扯到的那么远,就在二环路下方的国瑞购物中心。最初这栋楼由居然之家承租,并且开出分店试图与陶瓷大世界对垒,结果失败。
再后来,国瑞地产将整栋建筑收回自用,借由其在北京开设购物中心的经验打造一家社区型购物中心。
不过,与北京的同名项目相比,沈阳的这座购物中心就逊色很多了,除了电影院能说得过去(甚至那个杜比全景声厅的硬件条件不逊色于好几个IMAX影院)之外,剩下店铺里最大牌的...是肯德基和喜家德。
误以为国瑞这商场15年开业...但从自己的照片文件夹翻出来这个中庭活动照片才发现:这商场才4年多?
2017.10.01 国瑞购物中心
而楼里引进的超市,更是惨不忍睹。招商阶段给出的名字还起码是乡镇级超市“大商佳”,结果最终开出的超市名为“大润发玛特”——这个名字一度被戏称为是大润发和乐天玛特的杂交产品。后期这家超市也许是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改叫“红绿灯玛特”,不过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最后逃不过停业的命运。
直到2021年11月,商场空置的超市位置总算有了主人,接手方是永辉。而官宣后的不到两个月,永辉就火速将门店开出。这是永辉目前在沈阳的第6间在营业分店,也是永辉时隔多年再回大东。
楼体上方的字样是绿标永辉的,下方出入口指示牌却是红标店的格式...甚至店里的一部分货架还有着永辉仓储店的样貌...一家四不像一样的店面。
2022.01.08 国瑞购物中心
至于永辉进驻沈阳的过程,以及一些永辉“废案”的后续进展,足够戏剧——于是我决定,以这个想法出发,来一篇沈阳的超市简史。
然而这个本来准备一篇写完的文章,却在写上了的时候越写越长,最终不得不分集。
不过,我可以保证一点:质量上估计会赛过某些营销号和百家号——尤其是某个在百度上搜到的自媒体,不光漏洞百出,还错误连连。
在我筹备的过程之中,我又在网上发现了一个来自2010年的文档:
这里的很多店面不是早已停业,就是物业几经易主,至今依然作为超市业态存在,甚至也有一部分超市荡然无存。
于是,我似乎凑齐了一篇沈阳超市简史的所有元素。
那该做什么呢?只能是从头说起。
需要明确这样一点:这里提到的“超市”仅泛指大中型超市,小型超市(即“标超”)以及罗森/新天地等便利店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沈阳最早的大型超市要追溯到1998年。
在此之前,沈阳街头的超市几乎被社区型超市(比如某个百家号上提到的南八马路“再就业超市”)以及大东副食、皇姑副食等由传统副食商场改制,并且保留菜市场特性的超市所覆盖,没有如今意义上的大卖场。
而到了1998年,这个本山大叔口中“九八九八不得了”的年份,在沈河区热闹路上出现了一家3层楼高的超市。它和传统的市场模式不同,采取自选商场模式,顾客在超市中自行选择货品,再到收银台结算。同时,由于它的位置紧邻当年繁华的五爱市场,因此每天顾客盈门,生意蒸蒸日上。
这家超市的名字,叫做“客来多”。
从客来多这栋大楼建成开始,外墙就一直是这个颜色,酷似西中街的亚玛达电器(以及前身嘉濠商厦)。
图中的那家美津火锅,当年由于和老娃子火锅之间的“师徒之争”曾经登上报纸。
2022.01.09
以现在的商业角度来看,客来多的购物动线实在有些绕远,还不太人性化——一楼设置收银台和出入口,二三楼还设置不同种类的商品,顾客如果需要买商品,只能从一楼进店后到不同楼层挑选商品,之后再回到1楼结账离开。这样折腾且不含有任何强制性动线的结构已经无法在如今的超市里见到。但凭借位置优势,这家超市还是俘获了很多顾客的芳心。
而同样在1998年的沈河区,沈阳第一家外资大卖场诞生。虽然这家超市只把卖场设置在最顶层的3层,但在卖场之外的各个空间之中,超市通过招商引入服装店、干洗店、美食广场及快餐店等业态,甚至后来还短暂开出过一间“贝塔斯曼书友会”。
并且,这家超市凭借着全国采购的优势,将货品价格调低,以低价战略抢占市场,还因为紧邻火车站,每天同样顾客盈门。
这间卖场就是家乐福北站店——由于这个首店的历史定位,当年路过附近的各条公交线路站名直接称为“家乐福超市”或者简称“家乐福”,直到十多年后才因为家乐福越开越多而改名。
家乐福北站店外景
在家乐福没有被苏宁收购前,家乐福app上直接将其称为“沈阳以及辽宁省第一间大型超市”。
1998年到现在的这里,除了在2017年左右因加建楼顶停车场而加装坡道外,店面没有进行过大改动。
2019.01.29
由于从小就在沈河区长大,因此我对于这两间超市算是十分有发言权:没记事时住在北站附近的时候,逛家乐福算是daily ;
后来搬到五爱市场之后,又住在客来多旁边,去客来多买零食买面包也是家常便饭——但毕竟鼎盛时期的客来多也没有杀出过辽宁,自然在货品覆盖度上照比已经进入国内多年的家乐福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很多想买的东西依然要到家乐福购买。
至于沈河区之外的各个区?那时的和平区就有中兴和联营这两个地头蛇般的存在,商场之中就附带超市,外加各种小型超市,足够满足需求。大东区有大东副食,而皇姑区有北行商圈,铁西区则还停留在市场为主的状态之中。
大型超市集中在沈河区的局面没有持续太久。一年后,铁西滑翔就有了一间“爱客家”超市,也一度成为铁西区地头蛇一般的存在。
爱客家超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公交车站站名沈阳万达二楼女装品牌,但它旁边的另一个建筑旧址更出名:生日城。
2010年代,百盛撤出爱客家,超市则更名为“特易家”。
图源:网络
这个其貌不扬的名字,其实属于百盛百货的母公司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由于滑翔地区的高级住宅区城建花园和万科城市花园的陆续建成,铁西区迫切需要大型超市。这时百盛选择与沈阳电信工程公司合作,将卖场选在城建花园的对面,同样吸引了大批顾客的光顾。
不过,这仅仅是大卖场的萌芽阶段。
真正的好戏,在2001年开始上演。当年,多家外资卖场以及国内零售企业先后进入沈阳,并且将首间分店都选择在大型超市覆盖不便的地方:
沃尔玛与鹏利广场合作,在当年的广场对面开出两层楼高的卖场,同时第一次在沈阳的大卖场引入了地下停车场。这家沃尔玛也是北方最早一批的沃尔玛;
停业后的沃尔玛鹏利店外景,2019年左右楼体被拆除,而在旧址上建设的大悦城E馆即将在今年投用。
2017.07.08
而背靠顶新集团(康师傅母公司)的乐购则以“”之名在黄河大街开出第一家店,也就是后来的乐购皇姑店,还成功地争取到213路公交,将其始发站从北陵公园延伸到店面门口,并把站名冠名为“乐购超市”。
早年的乐购皇姑店(图源:网络)
乐购也是在沈阳最早引入会员制的超市之一,顾客只需在乐购办理会员卡,就会定期收到超市的促销目录,还可以享受会员价,这无疑为超市吸引来大批死忠顾客。
背靠韩国农心集团(最著名的产品是“辛拉面”)的每家玛超市则选择与沈阳副食集团合作,把超市开在十二线市场旁边。
每家玛超市外景。
那家KFC曾在媒体对西塔某著名迪厅内卖“摇头水”的报道中出镜,曾是著名的“交易地点”。
图源:网络
如果不是为了写这次的文章,我可能对于每家玛只停留在韩资超市这件事上,却想不到它来自农心。
在南方风生水起的新一佳也于同年在沈阳开店,选址中街太阳广场地下,算是沈阳最早一间将超市开到物业地下的存在。可惜的是,这家超市的存在时间不到一年;而在新一佳匆匆停业之后,太阳广场也仿佛遭遇了某种魔咒,一蹶不起至今。
新一佳及太阳广场的旧址几经辗转,在荒废多年后整体变为如今的中街九龙港。
(图源:网络)
又过了一年,爱客家这个地头蛇迎来了真正的对手。家乐福在进驻沈阳4年后,选择将第二家分店落子铁西区金牛机械总厂旧址,并沿用金牛机械总厂的名字,“家乐福铁西金牛店”由此诞生,并且家乐福西侧还形成了一个中等规模的购物广场,与超市的各个楼层相连接。
由于金牛家乐福距离爱客家只有大约两三站公交的距离沈阳万达二楼女装品牌,并且货品范围更为全面,交通更便利,因此很快成为铁西人民的购物胜地。
图源:网络
在这之前,中兴也看上了铁西。在把自己的中兴大厦总店改造为现代化超市之后,他们在铁西区保工街开出第一间独立的中兴超市。
虽然中兴超市铁西店已停业多年,但居民楼的楼体上依然保留了字样。
2022.01.09
也是在2002年,北行农贸市场的上方出现了一间百货类型的卖场,名曰“北京华联”。由于与老字号皇姑副食同样位于长江街,因此两间超市之间少不了短兵相接般的竞争,最终还是华联更胜一筹,成为皇姑区数得上名号的几间超市之一。
鼎盛时期的华联北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