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盔甲12两,明末正面人物徐光启也吃回扣?

佚名 91 2022-12-21

▲徐光启石雕

说起来,明末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西法党”的标志性人物徐光启,在历史书上基本是个很正面的人物。徐光启在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在推广、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做出了很多贡献;二是引入红夷大炮等新式军备;三是招募葡萄牙雇佣兵参与对后金的作战,开启了明朝招募葡兵的先河。

▲徐光启画像,作者李世南

然而,要注意的是,面对明末那个政治环境,独善其身这事其实很难。而一个人往往也是有很多面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徐光启作为一个典型的明末官僚,还是有很多当时官员的通病的:比如为了给自己谋求政治资本,或者基于推销自己的目的,往往会与他人或政敌之间相互贬低,乃至于夸大抹黑,然后该捞钱的时候,也会捞钱,只不过是尺度和吃相的区别罢了。

一套盔甲12两,明末正面人物徐光启也吃回扣?

▲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画像

比如徐光启那12两银子一套的盔甲。在萨尔浒战败以及辽沈失陷之后,徐光启曾在奏疏里比较明军盔甲与后金盔甲之优劣,“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可以说详细描述了后金盔甲之精良以及明军盔甲之朽烂。

但正如《明军兵器真的那么差吗?萨尔浒之战前的战刀连牛都砍不死》一文所说,徐光启那段话大部分都很靠谱,但在“荒铁”上打了埋伏。这个就如韦小宝曾经说的那样“说假话的最高境界就是九真一假”。而徐光启加入那一句自己的私货,就是为了推销他那12两一套的盔甲。那么12两一套的盔甲很贵吗?

《工部厂库须知》里曾详细记载了明朝制造2456套紫花布甲的花费,各项材料费四千八百五十七两三钱三分六厘四毫二丝,工食银五千九百五十两,加起来一共是10807.33642两。就是说一套紫花布面甲加上头盔也就是4.4两;而徐光启眼中精良无比、部件齐全的后金盔甲,根据其档案记载也就是8两一副。即徐光启的盔甲比明军紫花布甲贵了近2/3,比后金的全装甲贵了1/3。

一套盔甲12两,明末正面人物徐光启也吃回扣?

当然,如果盔甲好,贵点也很正常。那么徐光启的那套盔甲真值12两吗?那也未必,笔者在《武备要略》里找到了对那套盔甲的材料要求记载。按描述这幅盔甲的身甲部分要用闽铁100斤,虽然没说头盔和臂手明朝服饰,但根据《辽东档案》等相关记载,头盔一般要10~20斤、臂手要25斤,因此算上头盔臂手,按最大值145斤来计算;煤炭要四到五担,就按5担来计算;木炭要十数担,折中按15担来计算,根据《广东通志》的记载,当时每担可容六十斤;

此外还要蓝棉布2匹;棉线4两;绒绳4两;生漆6~8两,按8两来计算。作者在《工部厂库须知》中也找到了关于这些材料的价格,其中:木炭每百斤3~3.5钱,煤炭每百斤1.3钱,建铁(即闽铁)每斤0.16钱,白棉布每匹长三丈二尺共3钱,到染局染成青色每匹要0.75钱,绒绳每斤9钱,白棉线每斤1.2钱,生漆每斤0.65钱。

由此计算可知,建铁23.2钱+木炭31.5钱+煤炭3.9钱+棉布7.5钱+棉线0.3钱+绒绳2.25钱+生漆0.325钱一共是6.8975两,而当时明朝一副盔甲需要工食银2.4两左右,这样其造价加起来也就是9.3两左右,略高于后金的8两盔甲,但距离12两还有比较大的花头的。很显然徐光启在虚抬报价,也难怪其主张的铠甲没有得到规模采用和推广了。

一套盔甲12两,明末正面人物徐光启也吃回扣?

如果说这12两一套的盔甲,徐光启虚报一点价格,是为了引进西式军备弄点钱之类,似乎还能说得通。但其招募葡兵的过程,则可以说充满了不靠谱与妄言了。

▲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图片来自网络

明朝最早招募葡兵实在崇祯元年。在徐光启的努力下,崇祯决定从澳门购买火炮并招募炮师,不过这次人数很少,只有公沙和陆若汉带领的不到三十人前往北京,之后这些人在明朝境内呆了三年三个月,帮助徐光启、孙元化等西法党铸造火炮、教练军队。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孙元化的能力低下,登莱之变愈演愈烈,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这些葡兵在登州与叛军激战的过程中或死或逃,是后查验战死12人,逃走15人,葡兵第一次北上就这么结束了。

一套盔甲12两,明末正面人物徐光启也吃回扣?

其实徐光启本不打算就只招募这些人,他坚持认为西炮只有西人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于是在崇祯三年四月,他上疏请求大量招募葡兵北上。他在书中辩解,之所以葡兵没能在己巳之变中发挥作用,就是因为人数太少,无法杀敌,因此希望再去澳门招募四百人来,之后在奏疏末尾不忘吹嘘一句“不过数月可以廓清畿甸, 不过二年可以恢复全辽 ,倘用汉(陆若汉)等所致三百人前进, 便可相藉成功。”

只用三百葡兵便可数月廓清京畿、二年恢复全辽。这句话可谓惊天地泣鬼神,给年轻的崇祯皇帝打足了鸡血,也可能此时的崇祯帝还没有从袁崇焕“五年全辽可复”的豪言壮语中清醒过来,看到个五年都不用只需要二年的,竟然在不久后就同意了这次招募,并下令广东等地官员提供一切必要帮助并护送进京。之后在六月份,姜云龙、陆若汉等人便带着徐光启的信件和崇祯帝的口谕,前往澳门募兵,澳门议事会经过商讨后,决定派出包括葡萄牙人和当地华人在内的300人北上。

▲崇祯皇帝画像

但招募葡兵一事朝中并非都这么乐观,比如礼科给事中卢兆龙,反对最为强烈。他在奏疏中对崇祯极力驳斥徐光启的西铳宜用西人,他认为与其花这么多钱去澳门招募,不如拿来去闽粤等地征调工匠、炮手,他们铸造技术精良也善于使用红夷大炮,“堂堂天朝, 精通火器、能习先臣戚继光之传者, 亦自有人”。对此徐光启于六月上疏辩解,将荷兰人与葡萄牙人区分开来,对崇祯说虽然荷兰人屡次作乱,但葡萄牙人并不如此,他们希望依靠中国来对抗荷兰人,并在最后再次强调,只要用这三百葡兵做前锋明朝服饰,就能“进取于东, 问罪于北”, 两年之后就能“威服诸边”。

一套盔甲12两,明末正面人物徐光启也吃回扣?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不满足于两年平辽,而是两年威服诸边了。对这种说法,卢兆龙更加不屑,他随后上疏对徐光启两年威服诸边的说法表达强烈质疑。他在奏疏中说,“(徐光启)而谓欲进取于东、问罪于北, 此三百人可当前锋一队, 臣未敢轻许。若谓威服诸边二年为约, 则愚所未能测也。果能二年得志, 以省兵力, 礼臣正当自信而肩任之,效与不效, 与天下共见之, 又何必以去就争哉。”

最终,在各方强烈反对下,葡兵中途折返重回澳门,而明朝在他们身上却已经花去了大量物资。仅在崇祯三年七月,朝廷就拨发了六万两白银用作这三百名葡兵的安家费、衣甲、行粮以及月粮等薪酬,也就说一个葡兵要花200两,其待遇之优厚前所未有,也远远超过当时明朝所有军队。当时明军一名精锐家丁,安家费、衣甲、行粮以及月粮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30两。事后因为葡兵最终没能北上,广东官员决定追回部分饷银,并派负责追饷的广州府推官颜俊彦,扣留了澳门派往广州购买丝绸的商船和通事王明起。最终还是崇祯下令不再追回,此事才告一段落。

徐光启能力肯定是的有的,所以300葡萄牙人就干掉后金军这事,他自己真信吗?然后那六万银子到底去哪了,在葡萄牙人身上到底花了多少,这事就很值得推敲了。说到底,在明末的记载里,经常可以看到官僚士大夫们如何正义凌然、心忧国事,以及痛斥奸佞等等,但大明就这么亡了。难道这事都要怪皇帝昏庸、权阉乱政、以及老百姓“不作安安饿殍”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黑云,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 猫人25年专研科技内衣,迪丽热巴王俊凯等众明星推荐!
下一篇: 啥?明朝汉服竟然成了韩服?中国历史研究院:衣冠文物 悉同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