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毛衣时髦的打开方式:和这6件“下装”更配,时髦又显高
185 2024-12-23
一杯美酒一支笛,一副手镯一件绣,一场节庆一首歌……从山间地头、坡上河边生发出让人目不暇接的“山地宝贝”,经过包装打造,构成了活色生香的民族文化品牌。它们闯进人们的视野,不仅扮靓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多彩贵州文化内涵。
培育“黔系列”品牌产业体系
“这次产品入选,说明我们开发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品牌靠自己的智慧去开发,更要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说起自己的公司推送的“水族马尾绣饰品”入选“黔系列”之“黔绣”品牌产品名单,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水仙在电话里难掩激动。今年11月,在“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办公室公布的新一批名单中,“水族马尾绣饰品”入选让宋水仙激情高涨。
“黔系列”品牌产品颁证仪式。张权 摄
如何让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面对新题,思谋而动。我省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民族饮食、民族医药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提升为“黔酒”“黔茶”“黔药”“黔银”“黔绣”“黔珍”“黔菜”“黔艺”“黔织”“黔景”“黔节”11个“黔系列”产业品牌,旨在培育贵州发展的新名片和新增长点,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切实把我省从“非遗”资源大省变为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黔系列”品牌在上海推介会上现场展示。张权 摄
从2016年开始,我省陆续出台关于打造“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系列文件,旨在大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化,进一步提升贵州民族文化及其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针对性地提出系列保障措施。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省民宗委等26个省有关部门联手,力推“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走向深入。按照“成熟一个产品、推出一个产品,成熟一个品牌、推出一个品牌”的原则,每年推出一批“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产品名单,许多弥漫着山乡芬芳的优质黔货纷纷涌现。
“黔系列”在深圳绿博会上开辟展示专区。陈星 摄
政府的推动大大激发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潜能。历经7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黔系列”品牌阵容不断壮大,许多藏在民间的奇珍异宝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黔货出山”有了更多路径。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捆绑申报的中国15个省44个项目,其间就有贵州都匀毛尖茶,而都匀毛尖茶正是“黔系列”品牌产品名单的一员“大将”。
大型文艺活动突显民族风姿
每4年举办一届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我省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大舞台。对于在2021年第七届会演中获得特别奖的民族歌舞剧《云上梯田》这件作品,一直推动作品“成长”的贵阳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贵阳市音协副主席田应斌有着这样的认知: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有多种方式,舞台呈现就是其中一种。用歌舞剧的形式来展示民族题材,产生的共情会转化为精神力量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第七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现场。陆青剑 摄
作为具有集权威性、艺术性、群众性特点的民族文化盛事,每届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无疑是一次大检阅。9个市州积极创作排演精彩节目,以最精彩的表现呈现于舞台,收获了广泛的赞誉,也锻炼了一支支演艺队伍休闲服饰,收获了一批批优秀节目,如民族歌舞剧《云上梯田》、现代侗戏《侗寨琴声》、新布依戏《纳秧花开》、山歌风情剧《这山就比那山高》、民族歌舞剧《云水缘》等令人耳目一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我省民族文化研究专家、贵州省布依学会副会长周国茂认为:一次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一次历练和展现,其背后是创作者和演员对于本土文化的执着坚守。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和谐景象,已成为文化活动的创作指向和主旋律。
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大赛现场。大赛组委会供图
2018年、2019年连续两届举办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大赛,是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语境下绽放的一朵奇葩。大赛以“多彩服饰•美丽贵州”为主题,充分结合贵州17个世居民族丰富的传统服饰元素,围绕“民族元素旅游休闲装”和“民族元素职业工作装”两个设计比赛分类,共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了1000余套精美、独特的民族服饰作品。大赛还挖掘、整理了一大批展示民族服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摸清了现存的民族服饰资源现状,为做好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提升贵州省民族服饰设计创新水准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批本土民族服饰设计艺术人才也在此次大赛中脱颖而出,民族服饰产业发展后继有人。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所所长、大赛评委祁春英认为,将少数民族元素与时尚设计理念融合在一起,并将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应用在职业装与休闲装上,体现了服饰设计者的水平。“举办这样的大赛,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有利于民族文化繁荣,有利于多彩贵州魅力的展现。”
民间文化盛事展现多彩画卷
从苗岭山下到乌江之畔,延传若干年的民间节庆热闹非凡,彰显出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多年来对文化活动保持热度的石世光休闲服饰,在今年6月举办的平塘县第七届民间水龙文化节中,又挑起了水龙表演教练的重担。活动开展前的一个月,在平塘县城新区,他指导9条“水龙”踏着鼓点节奏翻卷狂舞。这样的场景,他经历了7年。
水龙表演是平塘县布依族的传统习俗。陈慧 摄
民间水龙文化节是平塘县持续开展的一项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内容包括水龙表演、龙舟竞赛、文旅项目推介等。始于明初的水龙表演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中最出彩的水龙表演,若干条“水龙”走街串巷舞动翻腾,群众游客泼水狂欢,热闹壮观的场面令人难忘。
举办水龙节,德江也有同款。端午节期间,德江各乡镇、村寨、城区、街道纷纷编扎草龙参加活动。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表达,但都是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德江县土家族舞龙由来已久,图为炸龙现场。德江县文旅局供图
德江除了有“水龙”还有“火龙”。每年春节期间,德江县城乡的传统习俗——舞龙祈雨都要隆重上演。舞龙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以炸龙结束。舞龙者头戴毛巾,袒胸露臂,随着激越的锣鼓声高举火龙昂首前行。沿街人家准备爆竹烟花,火龙出现时便迅速点燃对着火龙一番狂炸。穿街过巷的火龙接受这一奇特的“炸”福,燃炸声、欢笑声交织其间,好一副化俗成风的生动画面。
侗族大歌是我省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节依次而生。自2003年中国侗歌之乡从江县拉开首届侗族大歌节的帷幕,就一直以“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的定位持续至今。侗族大歌因其历史积淀和深远影响,延伸出了中国(黔东南)国际民歌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声音对话”活动。
从江侗族大歌节声势浩大。从江县文旅局供图
从江侗族大歌节以聆听“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为主要内容,包括“岜沙部落探秘”“小黄行歌坐月”“银潭相思体验”等子项目,一方面为当地群众提供展示歌艺的舞台,另一方面推介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澳大利亚学生英倩蕾曾在贵州黎平三龙侗寨生活学歌18个月,完成了《21世纪山村侗族大歌》1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她认为,侗族大歌节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而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及国家之间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的密码。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黄露
编辑/彭芳蓉
二审/舒畅
三审/黄蔚